标题 | 高中语文赤壁赋知识点 |
范文 | 《赤壁赋》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作品,也是高中语文课书中的重点课文,为方便同学们复习功课,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语文赤壁赋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赤壁赋知识点 一、虚词 1. 而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连词,表转折) (2)倚歌而和之(连词,表修饰) (3)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连词,表承接) (4)侣鱼虾而友麋鹿(连词,表并列) (5)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连词,表转折) (6)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连词,表转折) (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连词,表修饰 ) 2. 之 (1)月出于东山之上(助词,的) (2)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3)哀吾生之须臾(助词,的) (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 (5)苟非吾之所有(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 ) (7)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代词,它们) (8)吾与子之所共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 3. 于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 ) (2)月出于东山之上( 介词,从) (3)徘徊于斗牛之间(介词,在 ) (4)于是饮酒乐甚( 介词,在)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 ) (6)渔樵于江渚之上(介词,在) (7)寄蜉蝣于天地(介词,在) (8)托遗响于悲风( 介词,在 ) 4. 乎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形容词词尾) (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形容词词尾) (3)郁乎苍苍(形容词词尾 )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语气词,表示疑问) (5)而又何羡乎(语气词,表示疑问 ) (6)相与枕藉乎舟中( 介词,在 ) 二、实词 1. 通假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 (2)山川相繆(通“缭”,环绕 ) (3)举酒属客 ( 通“嘱”,劝人饮酒) (4)举匏尊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 ) 2. 古今异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义:一种游戏方式 (2)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3. 一词多义 (1)东 a顺流而东(动词,向东进军) b东望武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2)望 a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 b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 (3)下 a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占) b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 (4)如 a纵一苇之所如 (动词,往) b如怨如慕(副词,像) 4. 词类活用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用作状语,向西,向东) (2)下江陵(名词用作动词,攻占) (3)顺流而东也(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军) (4)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5)泣孤舟之嫠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 (6)正襟危坐(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 (7)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用作状语,向南 ) (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用作动词,打鱼砍柴 ) (9)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 (10)渺沧海之一粟(形容词用作动词,渺小的像) (11)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用作动词,显出白色) 赤壁赋读后感 苏子前《赤壁赋》依在下看来,说明了两点:一是对稀缺性资源,或竞争性资源,或有物权的资源,其一,不能去争,因为或力有不逮,争之枉然,或得罪于人,引祸上身;其二,不应去争,或得不偿失,或得而复失,或得之又如何?!二是公共资源,或非稀缺性、竞争性资源,或尚未明确物权的资源,应该多而且不灭(或曰永恒),如山水与明月,你可以尽情地多看几眼,多呼吸几口,或者说只要你愿意,简直可以岔着搞,这是不会有什么非异的,也不会招致怨恨的。不过值得说明的是,山水如今已成稀缺性、竞争性和有物权的资源了,欣赏是要付费的,而且所费不低;但在宋时,大抵是free的,可以尽情享用。以此看来,我们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不完全是什么宣传的——全面提高啊。以上两点,很有些于世无争、与人方便,居高临下、超然物外的意思,很高、很雅、很潇洒! 苏子之《赤壁赋》,无论是从文学艺术上,还是从哲学思想上,那都冇得说,前人的分析与夸赞已汗牛充栋了,我也没必要狗尾续貂了,但现实生活里,是欣赏者众,笃行者无(而不是少),即使是佛道,乃至作赋者本人,概莫能外。难道是作为最高级、最智慧动物的人,愚钝而不开化吗?非也。问题的关键恰恰是,除了最高级、最智慧限定语之外,人就一动物(这简直俗不可耐,但也是没办法的事)。是动物就要生存,而生存是要资源的,这些资源除了免费、开放性质的非稀缺性、竞争性资源之外,绝大部分都是要钱、甚至要命的稀缺性、竞争性资源啊!明月毕竟只可怡情,而不能饱肚矣。这决定了人往往是“被”型的,而非自我的。更何况,人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活得好一点!佛不是还要争一柱香吗?所以,即使象苏子这样美轮美奂之赋,大概也无法智人于既昏、救民于水火啊! 赤壁赋中心思想: 通过泛游赤壁的所见所闻,以及主客之间的相互辩驳,反映了作者由故作旷达到陷于苦闷,又由苦闷到解脱的思想过程,表现了作者在“乌台诗案”遭到巨大的挫折后,虽身处逆境却仍然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
随便看 |
|
在线学习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