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汉语字词  英语词汇  考试资料  写作素材  旧版资料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八年级上册科学第一章知识点
范文
    故有知识的人,道义上有为后者代言的义务。人最容易丧失的是同情心,而杜甫就是一个正面例子;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八上科学第一章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八上科学第一章知识1
    第一节 地球上的水
    1、地球上占总量最多的是海洋水(咸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2、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主要是:河流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淡水
    3、水的循环:小循环: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
    4、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
    ①蒸发(蒸腾、升华)、
    ②水汽输送、
    ③降水、
    ④下渗、
    ⑤地表或地下径流。
    5、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
    ① 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
    ② 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原因:外因:太阳辐射、地心引力。内因:水的三态变化
    6、我国水资源在时间、空间分布不均衡。
    7、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据测量,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儿童身上4/5是水分。8、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第二节 水的组成
    水的电解
    实验结论:水 通直流电 氢气+氧气(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水的分子式:H2O)。
    第三节 水的浮力
    1、 液体(气体)对浸入(包括完全浸没和部分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向上的浮力。
    大小:浮在水面上,F 浮=G;
    方向:垂直向上;
    作用点:物体重心。
    2、 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公式:F 浮= G 排液=ρ液gV 排液
    注意 :
    (1)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
    (2)浮力与液体的深度、物体的密度,形状无关;
    (3)对于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而言,浮力还与液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有关;
    (4)计算时,单位要统一(ρ液取kg/m?, V排取m?)
    3、物体的浮沉条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重力G和浮力F浮的大小。
    ①F 浮<g p="" 浮)
    ②F 浮>G 上浮(完全浸没时的F 浮)
    ③F 浮=G 悬浮 此时V 排=V 物
    ④F 浮=G 漂浮 此时 V 排< V 物
    注意:
    ①上浮和下沉都是不稳定状态,是动态过程。上浮物体最终会浮出液面,而处于漂浮状态;下沉的物体最终则会沉到液底处于静止状态。
    ②漂浮和悬浮时,物体都是受到两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
    F 浮=G (沉到水底时:F 浮+F 支持力=G)
    4、 实心物体浸没在液体中
    ①当ρ液>ρ物时,上浮(最终漂浮)
    ②当ρ液<ρ物 时,下沉
    ③当ρ液=ρ物时,悬浮
    5、浮沉条件的应用
    八上科学第一章知识2
    第四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1、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由溶质溶解于溶剂后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2、溶液、悬浊液、乳浊液比较:
    3、由多种(≥2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溶液、悬浊液、乳浊液都属于混合物。
    4、常用的溶剂:水、酒精、汽油、丙酮等。
    第五节 物质的溶解
    1、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大多数物质适用,氢氧化钙、气体除外)
    注意: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
    3、判断一种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是:在其温度下,若其溶质不能继续溶解则原溶液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若其溶质还能继续溶解,则原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如果溶液中有少量不溶解的溶质,则是饱和溶液;如果加少量溶质,还能继续溶解,则是不饱和溶液。
    4、室温(20℃)时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等级:
    (1)大多数物质子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①影响很大,如硝酸钾、硝酸铵,表现为曲线陡;
    ②影响不大,如氯化钠(食盐),表现为曲线平缓。
    (2)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
    5、溶质的质量分数
    (1)计算公式
    (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液的密度×溶质的质量分数;
    (3)溶液的稀释前后所含溶质的质量不变;
    (4)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步骤:
    A.计算(溶剂和溶质的质量或体积);
    B.称量(固体:用天平称取;液体:用量筒量取);
    C.溶解(后装瓶,并贴上标签)。
    八上科学第一章知识3
    第六节 物质的分离
    1、 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的固体是晶体。不同的晶体具有不同的形状。
    2、 结晶是溶液中无法再溶解的固体溶质以晶体的形式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
    3、 获得晶体的两种方法:
    ①蒸发溶剂:一般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如氯化钠(溶液较小);
    ②冷却热饱和溶液: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物质,如硝酸钾。
    注:通常是将以上两种方法综合起来使用,也就是先通过加热使溶液浓缩(减小溶剂),再将溶液冷却(降低温度),使溶液中的物质结晶析出。
    4、水的净化
    A、沉淀法:把水静置,使水中的杂质沉淀到水底的方法称为沉淀法。由于明矾或活性炭能使水中的悬浮杂质凝聚成一些较大的颗粒并慢慢沉到水底,因此,明矾、活性炭常用作凝聚剂。
    B、过滤法:把不溶于液体的固态物质跟液体分离开的一种方法。
    操作要点:
    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滤纸要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滤纸要低于漏斗边缘,滤液要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玻璃棒末端轻轻斜靠在三层滤纸的一侧;倾倒滤液的烧杯口紧靠玻璃棒上端。注:玻璃棒起引流作用。
    C、蒸馏:把水加热,至水沸腾变成水蒸气,再经冷凝管冷却成水滴,这种净化水的方法称为蒸馏法,这样收集到的水就是蒸馏水。
    原理:利用液体里各成分的沸点不同而进行分离的方法。
    蒸馏装置组成:蒸馏烧瓶、温度计、铁架台、冷凝管、接受器、锥形瓶。
    5、沉淀、过滤及蒸发的比较
    第七节 水资源的利用、开发和保护
    1、 缺水的原因:自然原因:全球真正有效利用的淡水资源少;分布不均(时间和空间)。人为原因:人口增长;水污染严重;水的重复利用率低;森林破坏严重。
    2、 我国的水资源:空间分配不均匀—南多北少,东多西少。时间分配不均匀—夏季丰富,冬季缺乏,北方尤其明显。
    水资源保护:节约用水、水的再循环、减少水的使用、水的回收利用及防止水的污染。
    
随便看

 

在线学习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2-2024 c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3 9:2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