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教师资格证笔试重要知识点——教学原则 |
范文 |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教育知识与能力是最难的一项科目。令不少同学头疼不已,然而教学原则是教育知识与能力中的重要考点。其中经常出现在选择题、辨析题、简答题与材料分析题。经常出现一些例子来考大家这是什么教学原则,因此教学原则是重中之重。下面小编整合了一些关于教学原则的知识点,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概念: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二、教学原则的来源 1、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反映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掌握知识和形成品德相结合-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教学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启发性原则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性原则 孔子施教,各因其才-因材施教原则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直观性原则 2、学原则是学生年龄特征的反映。 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直观性原则 三、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体系(必背) (一)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 1、涵义: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继续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 2、要求 (1)这一原则体现了我国教育的根本方向 (2)这一原则是知识的思想性、教学的教育性规律的反映。 (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涵义: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联系上去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引导他们运用所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这一原则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在教学中的体现。 (三)直观性原则 1、涵义: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 2、来源 (1)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的 (2)人们实践经验的总结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 “百闻不如一见” “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 3、直观手段的种类: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直观 4、基本要求: (1)要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 (2)将直观教具的演示与语言讲解相结合 (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4)直观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四)启发性原则: 1、涵义: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来源:(1)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规律的反映。 (2)是教育经验的总结 学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激励、启发,而不是牵着学生走,强迫和代替学生学习。 苏格拉底:助产术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第斯多惠:一个坏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教师教人发现真理。 3、要求:(1)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启发学生将知识运用于实际 (4)发扬教学民主 (五)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 1、涵义:是指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2、来源: 《学记》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 (六)巩固性原则 1、涵义: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及时、准确地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利用。 2、来源:人们实践经验的总结 孔子:温故而知新 夸美纽斯:巩固性原则 乌申斯基:复习是学习之母 (七)因材施教原则 1、涵义:是指教师要从学生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2、来源:实践经验的总结 朱熹概括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 (八)量力性原则: 1、涵义:也称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使他们能够接受,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2、来源:《学记》”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矣“ 这一部分内容比较多,而且非常重要,需要我们理解着记忆,认真把握这一部分内容,以期顺利通过教师资格证考试。 |
随便看 |
|
在线学习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