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 |
范文 |
由内而外、自上而下,在“真学、真信、真懂、真用”上下功夫,深入推动学习型机关建设,唤得清风拂面来。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 一、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 ①原始型:高高低(极少数原始落后地区)。 ②传统型: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 ③现代型:三低(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区)。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 ①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②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庭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1)利: 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 ②加强文化交流。 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 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 ②给迁入地的环境增加了压力,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人口环境承载力(人口环境容量): 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一个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最适宜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环境容量。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 ①资源状况。 ②生产力水平。 ③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2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 (1)城市规模: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3)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自然方面 1、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热带地区的城市分布在高原上是因为气候更凉爽)。 2、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城市密度大(温带、沿海地区)。 3、河流——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城市区位(两江交汇处,过河点,河口)。 (二)社会经济方面 1、资源:克拉玛依(石油)、伯明翰(煤)、攀枝花(铁)、约翰内斯堡(黄金)。 2、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 ★交通线的变化,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如扬州:运河通航时—兴,运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壮大。 三、城市化 1、城市化的标志: ①城市人口增加。 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 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 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 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1)特点:①起步早,②水平高,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2)逆城市化的原因: ①对城市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 ②城市土地租金高。 ③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④农村和小城镇环境质量好,土地租金低。 4、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1)特点: ①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快, ②城市化水平低, ③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2)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3)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城郊热力环流、大气污染严重。 (2)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 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 对水质——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对生物的影响: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2、城市化出现的问题: ①环境污染, ②交通堵塞, ③住房紧张, ④就业困难, ⑤社会治安混乱。 3、解决措施: 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建立“生态城市” 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 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扩宽主干道,建环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铁、轻轨交通。 ③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3 一、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灌溉。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地租) ★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 ★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 ★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农业的分类:①按生产对象可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和副业。 ②按投入多少可分为: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集约化农业)。 ③按产品用途可分为: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1、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 (1)分布: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 (2)区位条件: ①气候: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 ②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利于耕作。 ③劳动力:(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利于精耕细作。 ④历史: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也有饮食习惯的影响。 (3)主要特点及原因: ①小农经营。原因:以家庭为单位,生产规模小。 ②单产高,但商品率低。原因:精耕细作;但农村人多,自给为主。 ③机械化水平低。原因:经济水平低,体力劳动为主。 ④水利工程量大。原因:季风气候,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⑤科技水平低。原因: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 2、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我国东北、西北有国营农场。 (2)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机械化生产)。 (3)区位条件: ①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耕地广阔,地广人稀(大规模经营的可能)。 ②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技术水平高。 ③技术条件:机械化程度高。 (4)特点:①生产规模大;②机械化程度高;③商品率高。 3、大牧场放牧业: (1)分布:阿根廷、美国——牛;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羊。 (2)区位条件: ①气候: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②植被:植被稀疏,不适合种植业,只能放牧牲畜。 (3)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区位优势: 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 ②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有利于大规模生产。③距海港近。 (4)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发展措施: ①培育良种②改善交通运输条件 ③开辟水源 ④种植饲料。 (5)特点: ①生产规模大; ②专业化程度高; ③商品率高。 4、乳畜业: (1)分布:欧美发达国家、大城市附近。 (2)区位条件:(以西欧为例) ①气候温暖湿润(温带海洋性气候),利于牧草生长。 ②地形平坦,利于饲草和饲料种植。③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有饮用牛奶的习惯,市场广阔。 (3)特点: ①商品率高; ②机械化程度高; ③集约化程度高。 5、混合农业 (1)主要是牲畜和谷物的混合农业。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主要是渔业与林业的混合农业。 (2)分布:欧洲、北美、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等。 (3)特点(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牧羊带”为例) ①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互惠互利: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饲料,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肥料★休耕和轮作、(有利于恢复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种植、牧场。 ②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小麦农忙(播种5—6月、收割11—12月)正是放牧的闲时。 ③对市场的适应性强:灵活的生产选择,根据市场确定是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羊。 6、其他农业地域类型 (1)迁移农业:包括热带雨林迁移农业和游牧业,分布在某些较原始的落后地区,生产力水平低。对环境有所破坏,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恶化。 (2)种植园业:种植单一的热带经济作物,如咖啡、橡胶等。特点是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三、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生物的影响: ①开垦耕地、砍伐森林等; ②人工培育良种; ③过渡放牧导致草场破坏,出现荒漠化; ④施用农药会使农产品遭到污染,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 2、对土壤的影响: ①大水漫灌导致土壤盐渍化; ②长期施用化肥会使土壤板结,变酸变硬。 3、对气候的影响: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修建水库与引水灌溉都改变了下垫面性质,改变了大气的热源和水源条件。 4、对水文特征的影响: ①修建水库和引水灌溉:改变了河流径流的流量过程; ②开垦梯田、砍伐森林、植树造林:影响河流含沙量。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4 一、工业区位因素 1、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 (1)自然因素:矿产、土地、水源、气候等。 (2)经济因素——接近原料、燃料(如有色金属冶炼、重化工基地)、市场——节省运费。 (3)劳力和技术: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工业,工资在产品成本中的比例较高(劳动密集型工业),工厂要布局在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技术密集型工业要靠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方。 (4)工农业基础和协作条件:包括生产协作和社会协作。 (5)环境:工业布局要注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工业布局中的环境因素: ①风向,分为三种情况:有大气污染的工厂应位于居民区主导风的下风向、季风对吹风向的垂直方向、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②水源:有水污染应的位于居民区的下游,生产中对水质要求高的应位于居民区的上游。 ③离城市距离:有污染的不能在城区内,有大气污染的应位于城市热力环流圈以外。 2、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原料地对工厂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在逐渐加强。原因:工业所用的原料范围越来越广,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2)交通运输:沿海沿江的港口、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对工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交通运输已相当完善,交通运输不再成为他们考虑的主要因素)。 (3)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4)劳动力素质的影响逐渐增强。 3、工业区位指向类型 (1)原料指向型: ①工业特点:原料不便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高。②区位选择原则:接近原料产地。③主要工业部门:采掘工业、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等。 (2)动力指向型: ①工业特点:需消耗大量能源。②区位选择原则:接近能源基地。③主要工业部门:有色金属冶炼厂。 (3)市场指向型: ①工业特点:产品不便远距离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高。②区位选择原则:接近产品的消费市场。③主要工业部门: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石油加工业等。 (4)劳动力指向型: ①工业特点:需投入大量劳动力。②区位选择原则:接近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地区。③主要工业部门:普通的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等。 (5)技术指向型: ①工业特点:技术要求高。②区位选择原则: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③主要工业部门:集成电路(微电子)、精密仪器等。 二、工业地域的形成 ★工业联系:①生产上的联系。②空间上的联系。③信息上的联系。 1、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的形成 (1)导致集聚的主导因素: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廉价劳动力;资源和能源分布等。 (2)集聚的效益(作用)——规模效益(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①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 ②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 ③共同利用工业区的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④有利于集中处理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2、工业分散和工业地域联系 (1)工业分散的原因:为了充分发挥不同地方的区位优势(如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寻找最佳区位)。 (2)工业分散的两种类型: ①产品轻、小、价格贵, ②产品极其复杂,如飞机。 (2)工业分散的条件: ①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方便、快捷、廉价; ②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世界的“同时性”。 三、主要工业区 1、传统工业区 (1)概况: ①分布: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 ②形成条件:丰富的煤、铁资源。 ③工业部门: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 ④兴盛时间: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到二战结束。 ⑤特点:生产规模大,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 (2)德国鲁尔区的区位条件: ①丰富的煤炭资源。 ②充沛的水源。 ③便捷的交通。 ④广阔的市场。 (3)鲁尔区衰落原因: ①生产结构单一。 ②煤炭能源地位下降。 ③世界性钢铁过剩。 ④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⑤环境污染严重。 (4)鲁尔区整治措施: ①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②调整工业布局。 ③拓展交通。 ④发展科技。 ⑤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2、新兴工业区——意大利工业小区 (1)生产特点: ①以中小型企业、轻工业为主。 ②生产过程分散。 ③资本集中程度低。 ④分散在农村或小城镇。 (2)生产模式:中小企业集聚的工业小区模式,形成了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 3、新兴工业区——美国“硅谷”(高新技术工业区) (1)高新技术工业的特点: ①从业人员知识技能水平高。 ②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 ③研究开发费用高。 ④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2)“硅谷”区位条件: ①位置优越。 ②环境优美,气候宜人。 ③有高等院校。 ④交通便利。 ⑤军事订货(美国特有)。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 |
随便看 |
|
在线学习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