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汉语字词  英语词汇  考试资料  写作素材  旧版资料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高中地理命题规律与综合题答题技巧
范文
    在文综的学习中,地理无疑是最难的一科,不仅有背诵的内容,还有计算题,若无答题技巧傍身,何来容易夺高分。小编在这里整理了相关知识,快来看看吧!
    高中地理答题技巧与命题规律总结
    一 选择题解题技巧和规律
    (一)选择题的命题规律
    1.选择题的命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2.多为单项选择题(如全国卷、天津卷等)
    3.多为连题型选择题(一个材料包括多个选择题)
    4.选择题内容更加关注社会热点
    (二)应试策略
    1.沉着冷静,相信自己判断
    2.认真审题
    3.先易后难,跳过难题或自己认为没有把握的题目,回头再做
    4.认真检查,但不要轻易改动答案
    (三)应试技巧
    1.做到:“三审”,即一审材料(加以引申)、二审题干(画出关键词)、三审选项(找出合理、正确并与材料和题干有关的选项)。
    2.读完题组内每一个小题,注意各小题之间的前后提示语,然后再从容做题。
    3.仔细分析题干,明确解题条件
    例如:北极地区寒风凛冽,考虑到当地所处风带的盛行风向,中国北极科学探险考察站营地建筑的门窗应该避开的朝向是:
    A. 东南方向
    B. 西南方向
    C. 西北方向
    D. 东北方向
    答案:D
    点拨:题干条件是北极附近盛行风向、门窗避开的朝向。北极附近风带为极地东风带,具体风向为东北风,故门窗应避开东北方向。
    4.选项错误的几种情况:
    (1)因果颠倒(2)前后矛盾(3)表述绝对化(4)概念混淆(5)表述错误或不完整(6)以偏概全,以点带面(7)与题干无关
    (四)解题方法介绍
    1.直选法:运用学过的知识可以直接选出来,多考察记忆性知识,注意必须看完所有选项再选择。
    2.排除法:如果选项罗列地理事物或现象比较多,可以先将选项与题干对照,排除掉明显错误的选项,重点分析剩余选项。
    例如:长期以来,塔里木河流域及其周边地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的关键是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下列方案合理的是( )
    A.上中游地区利用绝大部分河水
    B.人工加速冰川消融,增加河水的补给
    C.下游地区利用绝大部分河水
    D.上中游和下游地区均衡利用河水
    答案:D
    点拨:既然全流域要综合治理,部分河段就不应该利用绝大部分河水,故排除了A、C;用人工加速冰川消融来补给河水,不现实,又可以排除B,正确答案为D。
    3.优选法:如果选项中有多项合理,但题干中有“最”、“主导”、“第一”等字样时,要选择最合理选项。
    例如:美国“硅谷”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A.环境优美
    B.交通便利
    C.知识技术
    D.市场广阔
    答案:C
    点拨:形成高技术工业区的区位因素包括知识技术、快捷交通、优美的环境,但主导因素是科技发达。
    4.转换法:即将条件换成另外一种相同的说法,该说法与选项更直接,利于选择。
    例如:一年中太阳直射两次的地区,不会有:
    A.热带沙漠气候
    B.寒流
    C.冷锋活动
    D.从极地漂来的浮冰
    答案:D
    点拨:将条件转化为“一年中有两次直射的地区”属于热带地区,不会存在从极地漂来的浮冰。
    5.逻辑推理法:根据题干提供的条件,判断某种事物是否具有某种性质或结果,需要进行逻辑推理或运算逐步得出正确的结论,即为逻辑推理法。
    例如:在一年中,塔里木河最大径流量一般出现在( )
    A.6月
    B.7月
    C.8月
    D.9月
    答案:C
    点拨:首先明确塔里木河为内流河,河水主要来自天山、昆仑山等高山的冰雪融水,河流流量变化与气温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其次虽然7月气温最高,但冰雪融水补给河流还需一段过程,最大径流量一般出现在8月。
    (五)选择题类型:
    1.正误选择题:可以用排除法、直选法来选择,但必须将所有选项都看完再决定对错。
    2.最佳选择题:可以用比较法、优选法、直选法来选择。
    3.因果选择题:由因推果,或由果推因,可以用直选法、推理法、逆向思维法。
    4.组合型选择题:由多项选择转化为单项选择题,方法是排除法,先确定明显正确或错误选项,最后分析剩下的选项。
    5.时间和空间顺序排列选择题:解题关键是根据自己最熟悉或有把握的点,确定一个或多个即可选择正确顺序。
    6.选择题组:先给定材料,图表或文字,然后从几个角度命制几道选择题。
    做题时注意以下方面:
    (1)分析材料,画出文字中的关键词,图表反映出的信息,如概念规律、变化趋势、分布等,并将各个信息进行联系或汇总。
    (2)统览给出的几道选择题,看一下它们之间是否具有条件继承关系、后面题目对前面题目有无启示、每道题用哪个条件,所有条件是否都用到了。
    二 综合问答题解题技巧和规律
    综合题常见类别有:
    (一)描述和阐释事物
    1.特征问题:包括自然地理特征,如位置特征、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水系特征、水文特征、地表植被特征、土壤特征等;人文地理特征,如农业生产特征(区位特征、结构特征、地域类型等)、工业生产特征、交通特征(运输形式、线网的疏密、分布、地位等)、资源特征等。
    2.地理成因问题:包括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分析。如地形成因分析、气候类型成因、气温成因、降水成因、河流相关成因、湖泊、沼泽成因、洋流成因、海水盐度成因、土壤成因。
    3.自然灾害类:包括天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气候灾害、水文灾害、生物灾害。
    4.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类:包括酸雨、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水土流失、荒漠化、盐碱化。
    (二)论证和探讨问题
    1.评价问题:问题常常表述为“作用、意义、影响”等。
    答题思路:三套答题系统
    ①从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效益统一入手;
    ②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来辨证阐述;
    ③从不同对象的角度来分析(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对不同对象影响效果不同)。例如:迁出地和迁入地(人口迁移、人口城市化)、流出地和流入地(水土流失)、输出地和输入地(天然气、电力)
    2.比较问题
    注意一点:两边都要回答
    常见:特征比较、区位比较、成因比较、分布比较、结构比较等
    3.措施问题
    回答思路:三套系统
    ①对症下药(先找出地理事物或现象成因,然后逐一对照找出对策)
    ②(技术)工程措施,生态措施,管理措施
    ③开源节流(对资源类而言)
    常见问题例如:
    ①河流洪涝灾害的原因及治理措施②环境污染措施③生态破坏措施④自然灾害措施
    4.规律问题
    ①地理点:如地带性、非地带性
    ②等值线分布特征:数值变化规律、极值分布、走向、疏密、曲直、局部闭合
    ③面:形状、大小
    ④变化规律:包括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日变化、变化量、变化幅度、变化速度、变率大小等
    审题时注意以下表述要求:
    ①简述:简单扼要叙述,必须把握要点;
    ②简析:简单分析,提出论点即可;
    ③描述:对事物的外部特征予以描述;
    ④综述:对事物的总体特征予以概括叙述;
    ⑤说明:对原理、成因、规律进行说明;
    ⑥写出:对图像或事实的主要内容予以呈现;
    ⑦分析:对地理事物或现象予以剖析、分解,分析原因、分析局部事物在全局中的地位或作用,如分析区域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分析事物间的联系等;
    ⑧对比(比较):列表比较相同、相异、相反、相似的地理事物,可先后对比或并列对比;分析相同事物之间的差别、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
    ⑨评价:对地理环境、措施、对策、布局进行实施可行性评价或优势与不足评价,这需要平时树立科学的观点,具备正确的地理思想
    ⑩概括:对文字材料或图像内容予以概括要点等。
    语言表达时要落实三要领:
    (1)条理性:一个问题答一段,这样条理清楚,脉络分明,也可分点叙述;不要自始至终一个段落,连标点符号也点不全。
    (2)层次性:把最精彩最重要的放在前面,以免给阅卷教师造成不分主次、不着边际的不良印象。尽量少而精,问什么答什么。但如果没把握,怕漏答知识点,根据目前的评分标准,则不如适当多答。
    (3)完整性:答题时要求将地理原理与题目设问之间串以一个个地理链,使之巧妙相接,尽量具体详细,但如果没把握,可适度模糊处理,否则可能会自露马脚。
    (4)注意“死”的采点、“活”的采点。
    地理考试中考生常见的能力问题
    ①审题不到位,不理解,不全面。题目没看完就开始作答。
    ②读图和提取资料信息能力差,不能充分挖掘解题条件。
    ③不能准确认定区域位置,对地理空间位置的相互关系把握不准。
    ④审题时不善于抓住关键词,不能准确理解题目的设问重点,导致答非所问。
    综合题答题过程:
    第一步审材料:看完所有文字、表格或图材料,文字要画出关键词,进行材料概念引申,挖掘图表中直接和暗含的条件,包括图例、注记、数字、线条、方向、经纬度、关键地点等,分析材料含义和用意,可能用在什么地方,然后将所有能用的条件归纳,准备用。
    第二步审问题:通过题目中的问题,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联系平时所学的地理概念、原理,形成答题框架系统。如分析某地的农业区位因素,需要用到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和交通、市场、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
    第三步语言表达:用自己形成的答题框架系统,联系题目给出的条件,进行逐项表达。
    第四步检查答案和条件:看所给条件是否有没有用上的,与答案进一步对应补充
    综合题答题有技巧
    综合题常见类别
    01
    描述和阐释事物
    1.特征问题
    包括自然地理特征,如位置特征、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水系特征、水文特征、地表植被特征、土壤特征等;人文地理特征,如农业生产特征(区位特征、结构特征、地域类型等)、工业生产特征、交通特征(运输形式、线网的疏密、分布、地位等)、资源特征等。
    2. 地理成因问题
    包括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分析。如地形成因分析、气候类型成因、气温成因、降水成因、河流相关成因、湖泊、沼泽成因、洋流成因、海水盐度成因、土壤成因。
    3.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类
    包括酸雨、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水土流失、荒漠化、盐碱化。
    02
    论证和探讨问题
    1.评价问题
    问题常常表述为“作用、意义、影响”等。
    答题思路:
    ①从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效益统一入手;
    ②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来辨证阐述;
    ③从不同对象的角度来分析(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对不同对象影响效果不同)。例如:迁出地和迁入地(人口迁移、人口城市化)、流出地和流入地(水土流失)、输出地和输入地(天然气、电力) 。
    2.比较问题
    如特征比较、区位比较、成因比较、分布比较、结构比较等。
    注意点:两边都要回答
    3.措施问题
    例如,河流洪涝灾害的原因及治理措施,环境污染措施,生态破坏措施等。
    答题思路:
    ①对症下药(先找出地理事物或现象成因,然后逐一对照找出对策)
    ②(技术)工程措施,生态措施,管理措施
    ③开源节流(对资源类而言)
    4.规律问题
    ①地理点:如地带性、非地带性。
    ②等值线分布特征:数值变化规律、极值分布、走向、疏密、曲直、局部闭合。
    ③面:形状、大小。
    ④变化规律:包括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日变化、变化量、变化幅度、变化速度、变率大小等。
    答题思路
    答题总纲:审题目——析思路——列语言
    01
    具体解题思路
    1.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明确试题的考查意图、方法,精准审题是目的。
    (1)审图文材料,如:文字、图片,特别是图例,明确考题考查方向。
    (2)审关键词,如:描述、指出、简述、分析、说明等,明确回答问题方式。
    2. 根据材料、设问,参考分值等,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等,分析并确定答题思路。
    (1)高质量的知识、技能贮备是关键。
    (2)结合具体情况(资料、设问、分值等,尽可能的运用材料所提供条件)建构答题思维方式。
    3. 组织语言,全面简洁、准确科学、逻辑清晰地加以描述。
    (1)要点全面:不遗漏、无多余
    (2)顺序合理:先主要后次要;先自然后人文
    (3)富有逻辑:有因有果、先因后果
    (4)地理术语:使用地理专业词语-地理名词
    (5)简洁精炼:不啰嗦、不重复
    (6)书写工整:格式整齐,不涂画
    02
    真题解析
    (2017•新课标Ⅰ卷 )
    3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解题技巧示例
    第一步:审题目
    1、审图文材料
    剑麻是一种热带经济作物,剑麻纤维韧性强,耐海水腐蚀,是制作船用缆绳、汽车内衬、光缆衬料等的上乘材料。非洲坦桑尼亚曾是世界最重要的剑麻生产国,被称为“剑麻王国”。自1999年,中国某公司在坦桑尼亚的基洛萨(位置见图5)附近投资兴建剑麻农场,并建设配套加工厂,所产剑麻纤维主要销往我国。该农场一期种植1000多公顷,雇佣当地长期和临时工超过1000人,预计2020年种植面积达3000公顷,年产剑麻纤维1万吨。该公司还帮助当地修建学校、卫生所等。
    2、审关键词
    (1)根据剑麻生长的气候条件和用途,说明我国国内剑麻纤维产需矛盾较大的原因。(8分)
    (2)据图指出与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公司在基洛萨附近兴建剑麻农场的有利条件。(4分)
    (3)说明剑麻收割后需要及时加工的原因。(4分)
    (4)简述当地从中国公司兴建剑麻农场中获得的利益。(6分)
    第二步:析思路
    (1)本题主要考察了我国国内剑麻纤维产需的矛盾。
    要结合题干要求从气候条件和用途来分析。由材料可知,剑麻属于热带经济作物(由材料知),而我国热带面积较小,因此产地范围小,产量较低(调用自身知识储备);另外我国热带地区纬度较高,气候季节差异大,剑麻的质量较差(调用自身知识储备);而我国经济发展较快,剑麻纤维的利用领域较广,需求量大,因此供需矛盾突出。
    (2)本题主要考查农场兴建的区位因素。
    要结合图示信息从区域交通、水源等方面进行分析。读图分析可知,基洛萨有铁路经过,交通便利;通过铁路连接首都与港口,对外交通便利,靠近河流,水源充足(由材料知)。
    (3)本题主要考查剑麻要及时加工的原因。
    主要从剑麻的特点和区域气候的特点进行分析。由材料可知,剑麻生长在热带,温度高,降水多;刚割下来的剑麻叶片的水分含量大,如果不及时加工,则非常容易腐烂,从而会破坏纤维的质量,进而影响品质。
    (4)本题主要考查剑麻农场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可以从材料中获取相关信息,从“雇佣当地长期和临时工超过1000人”可知能够为该地提供长期和短期的就业机会,从而增加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从“帮助当地修建学校、卫生所”可知,能够促进当地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第三步:列语言
    【参考答案】
    (1)剑麻纤维生产:我国热带地区面积小,用于种植剑麻的土地较少,产量低;我国热带地区纬度较高,气候季节差异大,种植的剑麻质量较差。剑麻纤维需求:我国船舶、汽车制造等规模大,对剑麻纤维需求量大。
    (2)离沿海(首都、港口)较近,临铁路(便于剑麻纤维运输),临河流。
    (3)在热带气候条件下,收割的剑麻极易腐烂、变质,影响纤维质量。
    (4)增加就业,增加税收,促进基础(民生)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高中地理命题规律与综合题答题技巧相关文章:
    1.高中地理各专题常见答题模板
    2.高考地理简答题答题方法和技巧
    3.2017年高考地理综合题答题思路集锦
    4.高考地理快速复习技巧三篇
    5.高中文科生地理主观题有哪些答题技巧 文综人文地理大题怎么回答
    
随便看

 

在线学习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2-2024 c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14: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