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谈高中区域地理学习策略 |
范文 | 区域地理在高考中,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出发点和归宿”。许多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的分布、特征、成因、规律及变化等,都是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的最好“注解”或“说明”;而系统地理的原理、规律、结构、联系等又需要在区域地理中去落实和验证。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浅谈高中区域地理学习策略,供大家参考! 浅谈高中区域地理学习策略 区域地理的内容是复习地理知识的基础,许多图像判读技能的训练、基本概念的理解、地理要素间的联系、地理事物的分布、空间概念的建立、地理基本观点的树立等,都应在区域地理学习中完成。 高考是“区域地理搭台,系统地理唱戏”,以区域地理为背景,考察地理现象、地理原理、地理过程。是对知识的迁移、应用考察,渗透地理能力的考察。但区域地理的教学任务主要在义务教育阶段完成。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常识性知识,是为了让学生扩大视野,了解世界的多样性。由于没有升学考试的压力,学生学习全凭兴趣。有些学校甚至没有专职地理教师。义务教育阶段区域地理教学差异很大,学生区域地理学习效果差异也很大。高中阶段的区域地理学习就要集新课学习、复习、能力提升于一体,要站得更高,看的更远,提高区域地理的教学效果。 在区域地理学习中首先要构建区域地理学习的模式。由于义务教育阶段基础不扎实,需要补充记忆的事物和现象很多,普遍感觉没有逻辑性,事物杂乱,难分主次,难以记住、难以记准。通过模式化学习,能掌握区域重点,把繁杂的知识简化成网络。知识点之间环环相扣,增加了逻辑性,减轻了记忆的难度,提高了学习效率。区域地理学习把握三个问题: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对问题解决的思路是:从经纬度、海陆、板块解决在哪里;从地形、气候、河流水文、土壤植被的分布、特点解决自然地理的有什么;从人口、资源、工业活动、农业活动解决人文地理的有什么;把自然地理的理论和人文地理的趣味分析用于为什么。 区域内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综合作用形成本区地理特征。在区域地理学习中,要善于抓住主导因素。自然地理特征的气候、地形和社会经济的工农业活动是重点。区域地理的中心课题是人地关系。了解区域地理环境,关注区域的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解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活动应该注意的问题。 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高中学习不能简单重复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事物和现象,而要用地理理论来分析和解释出现这些现象和问题的原因,要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理论相结合。义务教育阶段区域地理强调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布,如地理名称、地理分布、地理数据、地理事物的演变等,记忆的内容多是感性知识。高中区域地理中常识性内容所占比例小了,但知识更系统化,更加复杂,理论要求更高,理解难度增大。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的结合,渗透高考的要求,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应试技巧。通过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理论相结合,构建了知识点的因果关系,能从本质上掌握地理现象,增加了逻辑性,减少了机械记忆的难度。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的结合,提升了区域地理的理论深度;可以克服学习中的一翻书就了然,一闭书就茫然的状态。自然地理是地理学习中难度最的的部分,区域地理结合自然地理,可以通过自然地理的高频次出现,来深化对自然地理的理解和应用,强化对自然地理知识的认识,甚至由此推动对自然地理的消化。区域地理的学习,在突出基础性和常识性的同时,更要为系统地理复习打下基础。只有高中系统地理的参与和渗透,高考地理这台戏才唱得起来。最终,这台戏唱得怎么样就要看二者结合的情况了。 在区域地理学习中更应重视读图、变图、用图的地图运用能力。地理学习的灵魂是地图的阅读和使用。地图具有形象、直观的作用,可以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可以进一步明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组合。高中区域地理空间定位和区域特征判读是重点也是难点。定位错误,区域地理特点也错误,地理理论的应用更会风马牛不相及。义务教育阶段的区域地理教学只突出半球位置、相对位置,对经纬度认识和定位比较简略。高中区域地理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都需要能比较详细而准确的定位。区域地理学习中,强化定位训练,构建主要经纬度“脑图”,把常用的地理点、地理事物建立在脑图中。学习(高中学习方法www.gaozhong.cc/)过程中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平时指导学生进行看图、填图、绘图训练。要掌握定位的常见依据和方法。如可以根据经纬度及经纬网,也可根据地理事物典型的轮廓或形状,根据区域地理景观特征,根据区域的典型地理特征、依据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关系等定位。 高中区域地理学习要循序渐进,逐层深入;重视过程,包括地理思维过程、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地理事物的发展过程;要反应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要反应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要拓展、延伸知识;要总结、归纳方法和技巧,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如从印度半岛德干高原起伏和缓的地形特征,延伸到东非高原、阿巴拉契亚山地、乌拉尔山脉、巴西高原等地起伏和缓的地形特点,再从他们起伏和缓的形态总结出形成原因,再进一步深化为地形、地貌形成的原因。通过这样的过程,形成了解决一类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以后碰到其他的类似问题,就可能借助这样的过程,去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达到知识的应用和迁移。 在高中地理学习中,要渗透地理要素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事物的因果联系,加强区域的对比研究。通过对照、比较和分析,探究不同地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找出他们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同种地理现象为什么出现在不同的区域,不同区域的同种现象有什么差异,为什么有这些差异。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区域地理特征。 区域地理的学习,要把握度,层次浅了,停留在义务教育的要求上,就起不了作用,与系统地理结合、渗透,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地理知识构成网络,牵一发而动全身。 高二地理学习方法 一、培养空间概念,学会正确的读图、用图方法 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地图是地理课区于其他学科课程的突出特点,于是有人说,“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只要掌握了正确的读图方法,培养良好用图习惯,形成基本的地理技能,你就已经掌握了学习地理课的最重要的工具。 首先,养成良好的读图、用图习惯。要知道地理知识不仅存在于课本的文字当中,也蕴含于地图之中。在地理学习中,我们要做到左图右书,注意随时运用地图,查阅地图,善于从地图中发现地理知识,寻找地理规律。长期坚持下去,你就能够做到眼中有字,心中有图,文字和图象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正确的空间想象。 其次,要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读图要注意先后顺序,先看图名、图例、比例尺和方向,知道该图表现的主要内容、范围等,再观察图的具体内容。观察要仔细全面,不要漏掉每一个信息。 例一 在“经纬网图”上,我们观察到的知识如下。 ① 我们在这幅图上可以看到有许多线,其中连接南北两极的线是经线,与经线垂直相交的线是纬线。 ② 经线与纬线的特点:所有的纬线都是圆并互相平行;纬线圈有长有短,赤道最长,向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长度都相等且相交于极点。 ③ 指示的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④ 经纬度的变化规律是:0°经线以东为东经度,0°经线以西为西经度;自西向东,东经的度数逐渐增大,西经的度数逐渐减小。纬度以赤道为界,以北是北纬,以南是南纬;自北向南,北纬的度数由大到小,南纬的度数由小到大。 ⑤ 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一点的位置、确定两点之间的距离、确定一点在另一点的什么方向。 例二 我们在《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课中刚刚学过的图,其图名叫做“长江三角洲的地理条件”。我们以这幅图作为例子,了解读图的几个主要步骤。 第一步,获取信息,是获取图中所显示的各种信息。在“长江三角洲的地理条件”中,我们可以观察到有河流、湖泊、海洋、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还有不同颜色显示的地表高低起伏情况。 第二步,分析地图,是要分析我们在图中获取的各种信息和内容之间的相互关联。并推测该地区的发展状况。该地区地处东南沿海,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6°左右,地形较为平坦,年降水量自南向北逐渐递减。该地区适合发展水田耕作业和水产养殖业。邻近东南沿海水陆交通便利,商业贸易发达,但矿产资源贫乏,是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第三步,说明原理,明确地图所说明的原理。这幅“长江三角洲的地理条件”,说明了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个区域朝什么方向发展以及发展状况如何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
随便看 |
|
在线学习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