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初一历史下册课本内容总结 |
范文 |
学习是快乐的,学习是幸福的,虽然在学习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许多困难,但是只要努力解决这些困难后,你将会感觉到无比的轻松与快乐,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一历史下册课本内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一历史下册课本内容1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南北重归统一 1、隋朝的建立 时间: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都城:长安 2、隋朝的统一 时间:589年 二、“开皇之治” 隋文帝的统治措施: ①改革制度②发展生产③注重吏治 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隋朝大运河 1、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2000多公里。 2、开凿的目的:①加强南北交通②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3、意义: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第2课“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时间:618年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都城:长安 二、贞观之治 1、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2、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 3、崇尚节俭; 4、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历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三、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是中国历的女皇帝。 历称武则天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第3课开元盛世 一、开元之治 唐玄宗励精图治的表现: (1)任用贤才(姚崇)(2)重视吏治(3)崇尚节俭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 (1)农耕技术的发展:育秧移植栽培 (2)茶叶生产的发展 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3)农业工具的改进:曲辕犁、筒车 2、手工业 (1)丝织业 (2)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 3、商业 (1)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 (2)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初一历史下册课本内容2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知识点一: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1.建立时间:581年;建立者:杨坚(隋文帝);都城:长安 2.统一时间:589年;统一标志:隋灭陈; 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3.灭亡原因:隋炀帝残暴统治(好大喜功,不恤民力,纵情享乐,奢侈无度);时间:618年;事件:隋炀帝在江都被杀. 知识点二:隋文帝统治 措施: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作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国力强盛. 知识点三:隋朝大运河 修建者:隋炀帝 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各段名称: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重要城市:涿郡(北),洛阳(中心),余杭(南) 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知识点四:科举考试 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进士科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意义: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利,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知识点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1.唐朝建立:618年;建立者:李渊(唐高祖);都城:长安。 2.李世民(唐太宗),年号贞观。 3.唐太宗的主要活动(治国政策和措施) (1)用人上: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魏征),从善如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房玄龄,杜如晦). (2)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轻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3)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4)军事上:贞观年间,唐太宗发兵反击,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3.贞观之治: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称之为“贞观之治”. 知识点二:女皇武则天: 1.武则天改国号为”周”是我国历的女皇帝。 2.武周(武则天)统治的措施及作用: (1)措施: 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 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 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2)作用: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这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三:“开元盛世”: 唐玄宗(前期)的改革措施与盛世形成: 1.措施:重用贤能(姚崇,宋璟)实施一系列的改革 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2.开元盛世: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成为“开元盛世”. 3.关注课后题. 归纳: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 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 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唐玄宗——李隆基——开元盛世 4、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知识点一:遣唐使: 1.背景: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跟随使节来华的,还有很多的留学生和留学僧等. 2.规模:日本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达到500多人. 3.影响: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的影响。 知识点二:鉴真东渡: 1.评价:鉴真是唐朝和日本文化交流中影响的人物。 2.六次东渡:鉴真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前五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辛劳过度而双目失明.但鉴真仍矢志不渝,继续进行第六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 3.鉴真的贡献: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知识点三:唐与新罗的关系 1.新罗强盛后,派遣世界和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 2.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3.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引进中医,天文,历算等. 4.朝鲜音乐也传入唐朝. 知识点四:玄奘西行: 1.概况: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 2.主要活动及贡献: (1)在天竺:他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佛法,曾在佛学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 (2)回国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3)《大唐西域记》:根据他的口述,由其弟子记录成书,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初一历史下册课本内容3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1、江南农业发展的表现: (1)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占城稻) (2)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产量的大幅提高(“苏湖熟、天下足”) (3)茶叶、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棉花:从两广、福建到长江流域) 2、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1)经济因素:大量中原人口的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 (2)自然因素:宋代南北气候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南方自然条件保持较好。 (3)政治因素:南方战乱较少,为经济发展提供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1、丝织业水平的提高(蜀地丝织业“号为冠天下”) 2、棉织业的兴起(海南岛发展到东南沿海) 3、制瓷业的成就(哥窑的冰裂纹瓷器;瓷都:景德镇) 4、造船业的发展(宋朝的造船业成当时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 三、南方商业的繁荣 1、南方商业都市的发展(商业都市:开封、杭州) 杭州改为都城临安后,繁荣程度远远超过了北宋时的开封。 2、海外贸易的发展 (1)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广州、泉州; (2)中国商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2)市舶司的设立(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 3、货币制度的变化(四川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
随便看 |
|
在线学习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