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初三历史学习方法 |
范文 |
2023初三历史学习方法 历史学习要不断创新,不断改进,推进历史的进步和发展,人类就是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前进的。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3初三历史学习方法,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 初三历史学习方法(篇1) 1、近代列强侵华的方式和危害 (1)方式: ①军事侵略: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侵华战争。 ②政治侵略:通过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辛丑条约》(1901年)等不平等条约,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③经济侵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政治借款、__赔款、设厂筑路。 ④文化侵略:西方的__教文化和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传入中国,泯灭中国人民的反抗意志。 (2)危害 ①政治上:攫取和破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领土主权破坏: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了中国大片领土,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司法主权破坏:列强还取得了领事裁判权;领海主权、关税主权丧失、获得在华驻兵权。 ②经济上: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倾销商品、掠夺中国原料,输出资本,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③文化上,毁灭中华文明遗产,如火烧圆明园。 ④列强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还疯狂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和国家财富。 2、农民阶级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中的特点 (1)农民阶级具有革命性 ①含义:受地主阶级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具有革命的要求。 ②表现:太平天国运动首次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任务,沉重打击中外反动势力,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基础;义和团运动打破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美梦。 (2)农民阶级具有落后性 ①含义:由于农民小生产者的阶级局限性,难以提出科学合理的革命纲领以指导其革命。 ②表现:《天朝田亩制度》的空想性;《资政新篇》的不切实际性;“扶清灭洋”口号的盲目排外性。 3、“六个第一”巧记辛亥革命 (1)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 (2)第一次提出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 (3)建立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4)颁布亚洲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5)中国近代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6)中国近代第一次历史巨变,__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的探索特点 (1)从纲领到最低纲领(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展国民__)。 (2)从以城市为中心到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国共十年对峙)。 (3)从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国共第二次合作,开展抗日战争)。 (4)从农村再到城市(人民解放战争)。 5、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认识 (1)三次发展机遇: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辛亥革命的推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放松。 (2)四个原因: 商品经济的发展、外国侵略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国民政府的政策。 (3)五个发展阶段: “春”:甲午战后的初步发展和一战期间的“短暂春天”; “夏”:1927~1936年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较快发展; “秋”:抗战时期遭到沉重打击; “冬”:解放战争时期陷入绝境; “新生”: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转变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 (4)分布结构: “弓箭”结构——主要分布在自然经济解体程度比较高的沿江、沿海地区。 (5)两个影响: 一是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进步; 二是为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思想进步和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和阶级基础。 (6)三个障碍: 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封建势力、官僚资本主义。其中,最主要的障碍是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 初三历史学习方法(篇2) 1、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认识 (1)一条主线: 随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和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变化而变迁。 (2)两个方面: 一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变迁; 二是生活风俗习惯的变化。 (3)三大因素影响: 一是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 二是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近代物质生活和风俗的变迁提供了物质基础; 三是维新思潮、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政治思想运动的推动。 (4)四大表现: 一是社会物质生活方面,即服饰、饮食、住宅的变化; 二是社会风俗和思想观念方面,即婚丧嫁娶、社会礼仪的变化; 三是交通、通讯工具的变化; 四是大众传媒的变化。 (5)结论: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伴随着西方入侵、西方的社会生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涌入而变化的,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2、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认识 (1)一个主题: 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之路。 (2)两个特点: 向西方学习的层次不断深入,逐渐突破封建思想束缚,中国人思想不断得到解放;先进理论在革命实践中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创新发展。 (3)三个层面: 器物层次——制度层次——思想文化层次。 3、对中国现代政治建设的认识 (1)两种社会形态: 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2)两个机构: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两部宪法: 《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 (4)四大制度: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基础。 ②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指导思想,政治协商是主要形式,政治协商会议是基本组织形式。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民族平等互助,团结在祖国大家庭内,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制度。 ④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改革开放新时期出现,直接民选,落实“依法治国”方针。 4、“一二三”理解现代中国的外交 (1)一个政策和宗旨: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2)两大贡献: 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3)三个时期: ①奠基时期(50年代):“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方针,步入国际舞台;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②拓展时期(70年代):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打开外交新局面。 ③创新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全方位外交,积极参与联合国活动,致力于地区合作。 5、现代____道路探索的阶段线索 (1)过渡时期(1949~1956) ①含义:从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 ②三项举措: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 ③一个创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 ④两个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生产力)和改造(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⑤三项成果: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初步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单一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 (2)曲折前进(1956~1978) ①一条主线: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②两方面探索:有益探索:中共八大;八字方针。探索失误: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__”。 ③三个“一”:一个转变:工作重心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到“以阶级斗争为纲”;一个错误:“左”倾错误恶性发展;一场浩劫:“__”。 ④四个经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遵循客观规律;生产关系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不照搬外国经验。 (3)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五个转变 ①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单一公有制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 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④从优先发展重工业到国民经济协调稳定的发展。 ⑤从学习苏联模式到开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初三历史学习方法(篇3) 1、20世纪三次巨变、三大伟人、三大理论 (1)三次巨变: 第一次是辛亥革命;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第三次是改革开放。 (2)三大伟人: 孙中山、__、。 (3)三大理论: 三民主义、_____、____。 2、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1)从政治机构的设置来看,有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体现了人民主权这一特征。 (2)从运作方式来看,通过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方式保证了每一个公民都有执掌权力的机会,即轮番而治。 3、罗马法的演变及影响 (1)一个趋势: 随着罗马国家的发展,罗马法不断发展完善。 (2)两个转变: 由习惯法到成文法,《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诞生;由公民法到万民法,由零散到形成完整体系,《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体系最终完成。 (3)三大核心: 维护奴隶制;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公民在法律面前平等。 (4)四大影响: ①稳定了罗马的统治; ②对近代欧美国家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③现代许多国家法律制度和原则的源头; ④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工具。 4、资产阶级代议制统一性的表现 (1)一个核心: 代议制的民主,都具有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的代议机构(议会)。 (2)两种政体: 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 (3)三项原则: 民主化、法律化、制度化。 (4)实行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实行资产阶级的政党政治。 5、19世纪至今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四次飞跃 (1)第一次飞跃是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 (2)第二次飞跃是理论到实践到理想的实现。 ①理论到实践:巴黎公社; ②理想变现实:__十月革命。 (3)第三次飞跃是一国到多国的实践。 ①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②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成立。 (4)第四次飞跃是由传统模式改革即苏联、东欧改革到现代模式改革即中国改革的转变。 初三历史学习方法(篇4) 1、近代不同历史阶段西方殖民扩张的特点 (1)15世纪末至18世纪晚期:扩张主要是为了掠夺金银财富,积累资本。手段具体包括抢劫财富、贩卖黑奴、欺诈性贸易等。 (2)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目的是为了拓展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以适应本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手段主要是发动侵略战争和输出廉价的商品。 (3)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目的是为了各国垄断资本家的利益需要,积极抢占资本输出的场所,手段主要是资本输出、掀起瓜分狂潮和进行帝国主义战争。 2、用“一、二、三、四”理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1)一个实质: 资本主义初步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 (2)两重影响: 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迅猛发展;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带来了深重的民族灾难,但客观上有利于推动其社会进步。 (3)三个动力: 根本动力是工业革命;政治动力是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确立了工业资产阶级的统治,为开拓世界市场提供了政治条件;直接动力是殖民扩张。 (4)四个阶段: ①以新航路的开辟为标志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阶段; ②以早期殖民扩张为标志的世界市场的拓展阶段; ③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为标志的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阶段; ④以第二次工业革命为标志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阶段。 3、“一、二、三、四”总结文艺复兴运动 (1)一个核心和中心: 人文主义和意大利。 (2)两个阶段: 前期(但丁、薄伽丘和彼特拉克);后期(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 (3)三个领域: 文学艺术领域、自然科学领域、思想领域。 (4)四方面影响: 思想解放,挑战天主教权威;推动文学、艺术和科学的发展; 解除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枷锁; 容易导致个人私欲膨胀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 4、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 (1)思想观念变化。文艺复兴——深刻的思想运动导致人们观念的根本变革和思维方式的革命,进而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大发展。 (2)社会的进步促使人的尊严得到了尊重,人的价值和人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科学与科学家受到尊重。 (3)科学技术的继承与科技的融合。科学是技术的源泉,技术是科学发展的体现。科技发展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生产经验的积累和技术能力的提高为科学研究创造了条件。 (4)商品经济尤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市场需求,是技术变革的动力。市场化的经济体制是技术变革的保证。 (5)创新文化的建立为重大技术变革奠定了思想基础。新文化的特征是坚持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和遵循严格的逻辑推理及缜密的数学、实验验证的科学方法。 (6)科学家的个人品质。科学家在极端__黑暗的历史条件下的大无畏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也是必要的条件。 5、苏联(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经济政策调整 (1)__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经济建设经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工业化等政策,最终确立起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为特征的斯大林模式。 这种模式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这种模式本身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或弊端,成为后来苏联、东欧剧变的历史根源。 (2)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二战后苏联多次进行改革。赫鲁晓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农业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工业方面,二者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而戈尔巴乔夫制定经济发展的加速战略,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以苏联解体而告终。 初三历史学习方法(篇5) 掌握基本的历史史实,建立起史实之间的联系的过程通常首先是在课堂上,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因此,确保45分钟课堂质量是学好历史学科的中心环节和关键环节。保证课堂质量要做到:一听,认真听讲,和老师进行有效的思维互动;二记,记录每课的知识框架,对重点知识进行标注;三内化,老师当堂讲述的知识最好能够在上课时间内进行消化和吸收,不要给自己留下债务。否则,积累的问题越多,时间越长,学生就会成为“负翁”。四忆;是指对重要史实进行强化记忆。 历史学科的学习是建立在基本史实的基础之上,识记重要史实是必要的,否则,一切都是“无米之炊”。其次,课后的复习和整理,建立起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从一节课到一个单元,再到整本书。比如必修Ⅲ第一单元的知识,核心知识是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学)的发展演变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形成)汉代(出现新儒学,确立主流地位)宋明时期(儒学发展为理学)明末清初(儒学的批判发展)。建立起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更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识记。历史学科的学习切忌把历史知识孤立开来,形成碎片化的记忆。 记住基本史实是基础,会灵活运用知识才是王道。在新形势下的各种考试,题目相对更为灵活,基本上很少考查某种历史现象“是什么”的问题,而是考查“为什么”或者“你怎么看待”这种历史现象的问题。比如说高二年级即将面临的北京市全市会考,主观题部分就非常注重对学生运用和迁移知识的考查。 |
随便看 |
|
在线学习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