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
范文 |
数学能够培育人的全体意识。那么关于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准备的关于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欢迎参考。 ![]()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2、1厘米的长度里有(10)小格,每小格的长度(相等),都是(1)毫米。 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 小技巧:换算长度单位时,把大单位换成小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添加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添几个0);把小单位换成大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去掉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去掉几个0)。 5、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每两个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①进率是10: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10分米=1米,10厘米=1分米,10毫米=1厘米, ②进率是100:1米=100厘米,1分米=100毫米,100厘米=1米,100毫米=1分米 ③进率是1000:1千米=1000米,1公里==1000米,1000米=1千米,1000米=1公里 6、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做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做单位。 小技巧:在“吨”与“千克”的换算中,把吨换算成千克,是在数字的末尾加上3个0; 把千克换算成吨,是在数字的末尾去掉3个0。 7、相邻两个质量单位进率是1000。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1000千克=1吨 1000克=1千克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练习题 一、填一填。 1、有些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分别是()、()、(),其中()走得快,它走一圈是(),()走得慢,它走一大格是()。 2、我们学过的时间单位有()、()、()。计量很短的时间时,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 3、秒针走一小格是()秒,走一圈是()秒,也就是()分。分针走一小格是()分,走一圈是()分,也就是()时。 4、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经过的时间是()。 5、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1)一节课时长40()。 (2)爸爸每天工作8()。 (3)李静跑50米的成绩是13()。 (4)做深呼吸要4()。 6、体育老师对第一小组同学进行50米跑测试,成绩如下:小红9秒,小丽11秒,小明8秒,小军10秒。()跑得快,()跑得慢。 二、辨一辨。(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6分=600秒() 2、分针走一大格,时针就走一小格。() 3、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 4、小红每天早晨7:15从家出发,7:35到达学校,她在路上用了20分钟。() 5、小军早上6:30起床,小强早上6:40起床,小强比小军起得早。() 三、单位换算。 1时=()分5分=()秒 4时=()分3分=()秒 20分+50分=()分 24秒+48秒=()秒 1时-40分=()分 四、在○里填上“>”“<”或“=”。 6分○60秒 160分○3时 4分○200秒 3时○300分 250分○5时 60秒○60分 10分○600秒 120分○2时 五、解决问题。 1、火车9:20开,李华从家到火车站要35分,李华至少要在几时几分从家出发才能赶上火车? 2、一个钟表显示的时间是11:45,它比准确时间慢了5分,你知道准确时间是几时几分吗? 3、一根长24米的木棒,每4米锯一段,锯用4分钟。锯完这根木棒用多长时间? 三年级数学学习方法 第一、加强小学三年级学生运用“数概念”的能力培养。 有不少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常只重算法,忽视数概念的掌握和算理的理解。因而只能机械地应用学过的东西,或简单地模仿做过的例题,不能在变化了情况下迁移;或者只知道一些定义,而不能全面掌握属于这一概念的东西。 第二、重视和加强发展小学三年级学生“空间关系”的知觉能力。 数和形是不可分开的。因此,学生掌握空间关系的知觉能力也是小学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三年级下册如用圆圈图(韦恩图)向学生直观的渗透集合概念。让他们感知圈内的'物体具有某种共同的属性,可以看作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就是一个集合。 第三、观察活动: 所谓观察是指学生对客观事物或某种现象的仔细察看,因而是一种有意注意。培养的途径是:教师提供的“客观事物或某种现象”特征有序、背景鲜明,而且要给出一些观察的思考题。这样有助于学生明确观察目标,进而使他们边观察,边思考,边议论,边作观察记录,以发现数学规律、本质。 三年级上册数学复习计划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活动中发展学生对量的认识 (二)过程与方法 提升学生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二、目标解析 第1题是一个数学活动,在一个具体情境中安排了:计量单位的运用,简单的时间计算,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倍的认识的复习。把分散的数学知识放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适当归并,便于学生在复习时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活动中发展学生对量的认识。 教学难点:提升学生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贴近生活,谈话导入 同学们,寒假马上就到了,你们在寒假里有旅行的计划吗?旅行时坐过飞机吗?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旅行中的数学问题。 通过课前谈话,让学生在憧憬寒假到来的心情中自然跟随老师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p109第1题的航班信息图。 1.说说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 2.解决第(1)个问题 (1)出示飞机图,让学生说说最熟悉的交通工具如小轿车、自行车、步行的速度,从而比较填写出飞机的飞行速度单位。 (2)让学生说说熟悉的物品如小学生的体重、一袋大米的质量、一袋盐的质量.、一头大象的体重,从而通过对比填写出飞机的载质量单位。并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三者之间的进率在学生的回答中加以复习巩固。 (3)让学生说说熟悉的物品的长度如铅笔的长度、自己的身高、家到学校的距离,从而通过对比填写飞机长度的单位。并将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千米之间的进率在学生的回答中加以复习巩固。 通过让学生说说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的量,为填写正确的单位提供参照物,并且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3.解决第(2)个问题 (1)出示钟面图,请学生读出钟面的时刻,在学生读时刻的同时将有关时间的知识加以复习巩固。如钟面的结构,时针、分针、秒针走格所代表的时刻及时、分、秒之间的进率。 (2)继续在旅行的情境中解决第(2)个问题。让学生口答9时40分再过20分后是几时几分,最后在钟面上画出时针、分针。 4.解决第(3)个问题 (1)出示例题分析题意,让学生尝试列式 (2)指名上黑板列竖式计算 小结:计算万以内的加、减法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加法要注意进位,减法要注意退位。 (3)复习验算的方法 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由于数据太大,计算容易出现错误,因此要通过验算确保计算的准确性。 加法题目: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加一次②和-加数=加数 减法题目:①被减数-差=减数②减数+差=被减数 加、减法题分别有两种验算方法,在验算时同学们只要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就可以了。 学生练习验算,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可能出现横式上写验算的结果。 师强调:验算是真正地再算一次,横式上应该写竖式计算的结果不能写验算的结果。 (4)变式练习 让学生自己提出一个用加法或减法计算的问题并解答。 5.解决第(4)个问题 (1)出示题目,读题并理解题意,尝试列式并计算。 ①指名列竖式计算,让学生说说每一步的算理。 ②小结:多位数乘一位数,用一位数分别乘多位数的每一个数,哪一位上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2)改变问题,求5架这样的飞机大约可以载客多少人? 分析问题中的“大约”一词,复习估算的方法(课件演示估算过程)。 6.解决第(5)个问题 (1)出示题目,读题并理解题意,尝试列式; (2)出示算式2×2,让学生说出两个2所表示的不同意义,课件适时进行演示。 把分散的数学知识放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适当归并,便于学生在复习时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使学生在复习相关知识的同时充分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综合运用,拓展延伸 1.课件出示p111练习二十四的第3题 (1)让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说说图中的有效信息; (2)鼓励学生用计算的方法解决经过的时间问题。 2.课件出示p111练习二十四的第4题 (1)让学生认真阅读图文应用题的相关数据,将有效数据填写在相应地方; (2)说说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设计不同类型的题目,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针对学生易错的知识点加以强化,尽量减少错误的发生。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复习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呢? |
随便看 |
|
在线学习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