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考历史抗日战争知识点总结 |
范文 |
高考历史考试的时候,要注意对选择题进行复核,也许会有新的灵感,但要珍惜第一印象,注意不要因为紧张而看错题,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高考历史抗日战争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 ![]() 高考历史抗日战争知识点总结 一、九一八事变 1.原因: _ ②1927年东方会议确定了“征服满蒙”方针 ③为摆脱1929——1933年经济危机 ④国民政府全力围剿红军,日有机可乘 ⑤欧美忙于应付危机,无暇东顾,苏联忙于社会主义建设.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2.过程: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段轨道,反诬中国军队破坏,炮轰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制造“九一八事变”. 3.国民政府政策:不抵抗政策 4.结果: ①东北三省沦陷 ②1932年建立伪满洲国 二、七七事变 1.经过: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日军随即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军队奋起抵抗。这就是“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 2.影响: ①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 ②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 总结:防御阶段日军的军事行动主要有哪些? ①1931年九一八事变 ②1932年“一二八事变”进攻上海 ③1935年“华北事变”——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④1937年七七事变 ⑤ 1937年“八一三事变”侵占上海,进攻南京 ⑥1938年5月占领徐州,10月占领广州、武汉,中国失去华北、华中和华南大片领土,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三、南京大屠杀等侵华日军的罪行 1.军事进攻—6次 2.野蛮屠杀—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杀害人数超过30万)、潘家峪惨案、三光政策 3.生化实验—细菌战和毒气战 (东北 “七三一”部队) 4.进行殖民统治 (表现:a.扶植傀儡政权b.实行殖民统治(以华治华)c.进行经济掠夺(以战养战)d.推行奴化教育) 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原因: ①日本侵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国内主要矛盾(根本原因) ②国民党态度的变化 ③中共的努力 ④全国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 ⑤国际因素。 2.过程: ①九一八事变后中共立即发表抗日宣言 ②1935年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③1935年12月中共领导一二九运动 时间:1935年12月9日 背景: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国内主要矛盾 地点:北平 对象:学生 意义:兴起抗日救亡运动新 ④1935年底中共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⑤1936年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时间:1936年12月12日 发动者:张学良、杨虎城 各派的态度: A.派:讨伐张杨 B.亲英美派:和平解决 C.中共:和平解决 结果:蒋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意义:揭开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⑥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 ⑦两党协议改编红军为八路军和第四军(八路军正副总指挥:朱德、彭德怀,下辖一一五师、一二0师、一二九师 新四军正副军长:叶挺、项英) ⑧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3.作用:成为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4.特点: ①广泛的民族性和极大的复杂性 ②主要以国共两党、两个政权、两个军队的合作 ③没有共同纲领和固定的组织形式。 2022年高考历史万能答题模板 选择题 一、选择题部分:48分 (一)三看,一确定 一看材料,找到材料的关键信息; 二看设问,明确出题老师问的是什么; 三看选项,抓住每个选项的关键词,结合材料关键信息,综合分析,确定答案。 (二)常见的错误选项类型 1.选项是以片概全; 2.选项的说法绝对化:完全、彻底、消除等; 3.选项的说法带有明显错误词语:开始、衰退等; 4.选项的关键词与材料的关键词不一致; 5.选项的说法与题目的设问不相关; 6.选项的说法明显与课本所学知识相矛盾; 7.选项的内容不符合材料中的时间节点; 8.选项的说法,材料中不体现; 9.选项的说法是片面的说法; 10.选项的说法被其他选项的说法所包含; 11.选项的说法属于幼稚型即非常表面化的说法; 12.偷换概念; 13.立竿见影; 14.只是对材料的直接概括的选项; 简答题 (一)41题的解答技巧和方法:常见的设问及解答的模版 1.设问“......的背景”题 ①时代大背景:时代特征; ②当时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③个人积极推动或政府重视; ④材料中提到的具体问题概括。 2.设问“出现......的原因”题 ①材料中提到的具体问题概括; ②个人积极推动或政府重视; ③当时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④目的:为了什么。 第二种答题方式: ①政治上: ②经济上: ③思想上: ④其他方面: 3.设问“......的特征”题 逐句概括,分清时间、范围、主体、性质、内容、方式、变化、影响等。 ①时间:起源早或起步晚; ②范围:覆盖面广、领域广、涉及的地方多; ③主体:政府主导或民间组织; ④性质:某某阶级的什么运动; ⑤内容:政府重视,设立专门机构;立法规范;健全制度;内容丰富;体系化、制度化;灵活性;将......与......相结合;具体的内容(措施); ⑥方式: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形式多样; ⑦变化:由......到......;逐渐完善;不断发展; ⑧影响:影响深远。 4.设问“......的变化”题 ①由......到......; ②逐渐怎么样; ③不断怎么样; ④蕴含有变化意思的词语句子。 5.设问“......的影响”题 分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思考,如果是设问“作用或意义”的题目,则全部都是答积极影响的。 ①政治上: ②经济上: ③思想上: ④社会生活上: ⑤缓解了或解决了具体问题; ⑥消极影响。 6.设问为“比较异同点”的题 这个是高考题的常见设问题目,一般为东西比较,或是时间上的前后变化的比较。 (1)相同点 ①背景相同或原因相同: ②目的相同: ③方式相同: ④性质相同: ⑤内容相同: ⑥影响相同: (2)不同点: ①背景不同或原因不同: ②目的不同: ③方式不同: ④性质不同: ⑤内容不同: ⑥影响不同: (二)42题的答题模版 主题: 说明:①政治事件+与主题相关的一句话影响; ②经济事件+与主题相关的一句话影响; ③思想事件+与主题相关的一句话影响。 第二种说明: ①分析原因1; ②分析原因2; ③分析原因3; 总结:写一句启示或者认识或者将主题换一种表述。 (三)45题:改革题的常见设问和答题模版 改革史总认识 一、改革的含义: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发展,对旧的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二、改革的种类: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币制改革、税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等)、军事改革、教育改革、少数民族改革、社会习俗改革等。 三、各种改革的作用: 1.政治改革: (1)完善民主政治,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2)巩固统治,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3)缓和社会矛盾。 2.经济改革: (1)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2)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 (3)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3.军事改革: (1)提高军队作战能力; (2)增强国家实力。 4.教育改革: (1)促进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2)提高国民素质,增强公民意识; (3)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5.少数民族改革: (1)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2)促进民族融合与交流,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 (3)促进少数民族汉化和封建化; (4)缓和了民族矛盾,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6.社会习俗改革: (1)营造改革的社会环境; (2)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发展。 四、改革失败的原因 1.急于求成,不讲究策略; 2.打击面广,增加了改革的阻力; 3.用人失当; 4.没有结合国情。 五、改革的评价 1.改革的实质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不可能彻底解决问题; 2.改革就有局限,保留残余; 3.改革的方式都是自上而下; 4.积极的影响。 六、改革的启示 1.改革要与本国的国情相结合; 2.改革的道路是艰难曲折的,不可能一帆风顺; 3.改革中要坚定意志; 4.改革要讲究策略,不能急于求成。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 试题所提供的各种材料(材料的形式是多样的,比如图表、漫画、民谣、历史俗语、小说等),也就是命题人要求你所答的主题和主流价值取向。审清了这一要求,选择的方向就确定了。专题式选择题,每小题都有不同的答题主题,考查的主题内容可以是历史事物的原因、内容、目的、特点、性质、结果、影响等,选择的时候注意回答的方向,比如本题要求你回答某一措施的目的,你却选择了客观作用的相关选项。 |
随便看 |
|
在线学习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