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 |
范文 | 生物(Organism),是指具有动能的生命体,也是一个物体的集合。而个体生物指的是生物体,与非生物相对。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1 第一章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相关概念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二、病毒的相关知识 1、病毒(Virus)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主要特征: ①个体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间,大多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 ②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没有含两种核酸的病毒; ③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 ④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所构成。 2、根据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即噬菌体)三大类。根据病毒所含核酸种类的不同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见的病毒有:人类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艾滋病(AIDS)]、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类天花病毒、狂犬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细胞种类: 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 1、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无核膜、无核仁,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个环状DNA分子)集中的区域称为拟核;没有染色体,DNA不与蛋白质结合;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 2、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细胞核;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DNA与蛋白质结合而成);一般有多种细胞器。 3、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蓝藻、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放线菌、支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 4、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植物、真菌(酵母菌、霉菌、粘菌)等。 三、细胞学说的建立: 1、1665英国人虎克(Robert Hooke)用自己设计与制造的显微镜(放大倍数为40-140倍)观察了软木的薄片,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细胞的构造,并首次用拉丁文cella(小室)这个词来对细胞命名。 2、1680荷兰人列文虎克(A. van Leeuwenhoek),首次观察到活细胞,观察过原生动物、人类精子、鲑鱼的红细胞、牙垢中的细菌等。 3、19世纪30年代德国人施莱登(Matthias Jacob Schleiden) 、施旺(Theodar Schwann)提出:一切植物、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这一学说即“细胞学说(Cell Theory)”,它揭示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2 第二章 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非生物界都可以找到。 2、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存在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细胞内的含量与在非生物界中的含量明显不同。 3、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20多种: 4、在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85%-90%);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7%-10%);占细胞鲜重比例最大的化学元素是O、占细胞干重比例最大的化学元素是C。 第二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一、相关概念: 1、氨基酸: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 2、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水。 3、肽键:肽链中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 4、二肽: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只含有一个肽键。 5、多肽: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链状结构。 6、肽链: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叫肽链。 二、氨基酸分子通式: NH2—(R — C H —COOH) 三、氨基酸结构的特点: 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如:有—NH2和—COOH但不是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不叫氨基酸);R基的不同导致氨基酸的种类不同。 四、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数目、种类、排列顺序不同,多肽链空间结构千变万化。 五、蛋白质的主要功能(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1、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如肌动蛋白; 2、催化作用:如酶; 3、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 4、免疫作用:如抗体,抗原; 5、运输作用: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 六、有关计算: 1、肽键数 =脱去水分子数 =氨基酸数目-肽链数 2、至少含有的羧基(—COOH)或氨基数(—NH2) =肽链数 第三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1、核酸的种类: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 2、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对于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 3、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DNA为脱氧核糖、RNA为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 ;组成DNA的核苷酸叫做脱氧核苷酸,组成RNA的核苷酸叫做核糖核苷酸。 4、DNA所含碱基有:腺嘌呤(A)、鸟嘌呤(G)和胞嘧啶(C)、胸腺嘧啶(T) 5、RNA所含碱基有:腺嘌呤(A)、鸟嘌呤(G)和胞嘧啶(C)、尿嘧啶(U) 6、核酸的分布: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第四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一、相关概念: 1、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主要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等; 2、单糖:是不能再水解的糖.如葡萄糖; 3、二糖:是水解后能生成两分子单糖的糖; 4、多糖:是水解后能生成许多单糖的糖.多糖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葡萄糖; 5、可溶性还原性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 三、脂质的比较: 第五节:细胞中的无机物 一、有关水的知识要点 二、无机盐(绝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功能: 1、构成某些重要的化合物,如:叶绿素、血红蛋白等 2、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动物缺钙会抽搐) 3、维持酸碱平衡,调节渗透压。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3 第三章 第一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一、细胞膜的成分: 主要是脂质(约50%)和蛋白质(约40%)还有少量糖类(约2%--10%)。 二、细胞膜的功能: 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三、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对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其性质是全透性的。 第二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一、相关概念: 1、细胞质:在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原生质,叫做细胞质。细胞质主要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 2、细胞质基质:细胞质内呈液态的部分是基质,是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3、细胞器:细胞质中具有特定功能的各种亚细胞结构的总称。 二、八大细胞器的比较: 1、线粒体: (呈粒状、棒状,具有双层膜,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内有少量DNA和RNA内膜突起形成嵴,内膜、基质和基粒中有许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车间”。 2、叶绿体: (呈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具有双层膜,主要存在绿色植物叶肉细胞里),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是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还有少量DNA和RNA,叶绿素分布在基粒片层的膜上,在片层结构的膜上和叶绿体内的基质中,含有光合作用需要的酶)。 3、核糖体: 椭球形粒状小体,有些附着在内质网上,有些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是细胞内将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4、内质网: 由膜结构连接而成的网状物,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5、高尔基体: 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在动物细胞中与蛋白质(分泌蛋白)的加工、分类运输有关。 6、中心体: 每个中心体含两个中心粒,呈垂直排列,存在于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7、液泡: 主要存在于成熟植物细胞中,液泡内有细胞液。化学成分:有机酸、生物碱、糖类、蛋白质、无机盐、色素等。有维持细胞形态、储存养料、调节细胞渗透吸水的作用。 8、溶酶体: 有“消化车间”之称,内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第三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一、细胞核的功能: 是遗传信息库(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二、细胞核的结构: 1、染色质: 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样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 2、核膜: 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3、核仁: 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4、核孔: 实现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4 第四章 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渗透作用: 水分子(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作用。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细胞膜结构: 磷脂、蛋白质、糖类 二、结构特点: 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 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相关概念: 1、自由扩散: 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 2、协助扩散: 进出细胞的物质要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 3、主动运输: 物质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 二、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比较: 三、离子和小分子物质主要以被动运输(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出细胞;大分子和颗粒物质进出细胞的主要方式是胞吞作用和胞吐作用。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5 第五章 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相关概念: 1、新陈代谢: 是活细胞中全部化学反应的总称,是生物与非生物最根本的区别,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2、细胞代谢: 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的许多化学反应。 3、酶: 是活细胞(来源)所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功能: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提高化学反应速率)的一类有机物。 4、活化能: 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二、酶的发现: 1、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巴兰让尼用实验证明:胃具有化学性消化的作用; 2、1836年,德国科学家施旺从胃液中提取了胃蛋白酶; 3、1926年,美国科学家萨姆纳通过化学实验证明脲酶是一种蛋白质; 4、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三、酶的本质: 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合成酶的场所主要是核糖体,水解酶的酶是蛋白酶),也有少数是RNA。 四、酶的特性: 1、高效性: 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许多; 2、专一性: 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3、酶需要较温和的作用条件: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和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第二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一、ATP的结构简式: ATP是三磷酸腺苷的英文缩写,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代表普通化学键。 注意:ATP的分子中的高能磷酸键中储存着大量的能量,所以ATP被称为高能化合物。这种高能化合物化学性质不稳定,在水解时,由于高能磷酸键的断裂,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第三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一、相关概念: 1、呼吸作用(也叫细胞呼吸): 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它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根据是否有氧参与,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2、有氧呼吸: 指细胞在有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下,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大量能量,生成ATP的过程。 3、无氧呼吸: 一般是指细胞在无氧的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酒精、CO2或乳酸),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4、发酵: 微生物(如:酵母菌、乳酸菌)的无氧呼吸。 四、有氧呼吸过程(主要在线粒体中进行): 五、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 影响呼吸速率的外界因素: 1、温度: 温度通过影响细胞内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的活性来影响细胞的呼吸作用。 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细胞正常的呼吸作用。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越低,细胞呼吸越弱;温度越高,细胞呼吸越强。 2、氧气: 氧气充足,则无氧呼吸将受抑制;氧气不足,则有氧呼吸将会减弱或受抑制。 3、水分: 一般来说,细胞水分充足,呼吸作用将增强.但陆生植物根部如长时间受水浸没,根部缺氧,进行无氧呼吸,产生过多酒精,可使根部细胞坏死。 4、CO2: 环境CO2浓度提高,将抑制细胞呼吸,可用此原理来贮藏水果和蔬菜。 七、呼吸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 1、作物栽培时,要有适当措施保证根的正常呼吸,如疏松土壤等。 2、粮油种子贮藏时,要风干、降温,降低氧气含量,则能抑制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消耗。 3、水果、蔬菜保鲜时,要低温或降低氧气含量及增加二氧化碳浓度,抑制呼吸作用。 |
随便看 |
|
在线学习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