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考化学基本理论误区与技巧 | ||||||||||||||||||||||||||||||||||||||||||||||||||||||||
范文 |
高考化学基本理论误区与技巧 化学题基本理论在高考考查中占有重要地位,属高考试卷中稳定、成熟的题型。小编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高考化学基本理论误区 1关于元素周期律(表)的6大误区
现场检测、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双原子分子的共价键一定是非极性键(×) (2)非金属元素原子不可能形成离子化合物(×) (3)三氯化硼分子中,B原子最外层满足了8电子结构(×) (4)第ⅠA族金属元素的金属性一定比同周期的第ⅡA族的强(√) (5)非金属性强弱顺序是F>O>N,所以在一定条件下,氟气能置换水中的氧,氧气也能置换出氨中的氮(√) (6)第三周期元素的离子半径从左至右逐渐减小(×) (7)同周期非金属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从左到右依次增强(×) (8)按照元素周期表的排布规律,非金属元素最多有23种(√) 2热化学中的5个易错点
现场检测、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已知2C(s)+2O2(g)===2CO2(g)ΔH=a 2C(s)+O2(g)===2CO(g)ΔH=b,则a>b(×) (2)甲烷的标准燃烧热ΔH=-890 kJ·mol-1, 则甲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H4(g)+2O2(g)===CO2(g)+2H2O(g) ΔH=-890 kJ·mol-1(×) (3)已知S(s)+O2(g)===SO2(g)ΔH1=-Q1 kJ·mol-1, S(g)+O2(g)===SO2(g)ΔH2=-Q2 kJ·mol-1,则Q1 (4)500 ℃、30 MPa下,N2(g)+3H2(g)=2NH3(g) ΔH=-38.6 kJ·mol-1; 将1.5 mol H2和过量的N2在此条件下充分反应,放出热量19.3 kJ(×) (5)已知NaOH(aq)+HCl(aq)===NaCl(aq)+H2O(l)ΔH=-57.3 kJ·mol-1,则含40.0 g NaOH的稀溶液与稀醋酸完全中和,放出小于57.3 kJ的热量(√) 3规避速率平衡的失分点与误区
现场检测、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在恒温条件下,增大压强,化学反应速率一定加快(×) (2)正反应为吸热反应的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时,升高温度,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减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3)加入催化剂加快了反应速率,改变了反应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4)同一反应,在相同时间间隔内,用不同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其数值和意义都不一定相同(×) (5)5 mol·L-1·s-1的反应速率一定比 1 mol·L-1·s-1的反应速率大(×) (6)正反应速率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7)在一定条件下,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正反应速率变大(×) (8)由温度或压强改变引起的平衡正向移动,反应物的转化率增大(√) 4规避有关“电解质溶液”的失分点 1.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移动的3个易失分点 (1)误认为电离平衡正向移动,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一定增大。 如向CH3COOH溶液中加入少量冰醋酸,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但CH3COOH的电离程度减小。 (2)误认为当对酸、碱溶液稀释时,溶液中所有离子的浓度都减小。 如对于电离平衡CH3COOH=CH3COO-+H+,当加水稀释时,由于Kw是定值, 故c(H+)减小,c(OH-)增大;当对碱溶液稀释时,c(OH-)减小,c(H+)增大。 (3)误认为电离平衡右移,电离平衡常数一定增大。 对于同一反应,电离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 只有因为温度升高而导致平衡右移时,电离平衡常数才会增大。 2.有关溶液酸碱性的4个易失分点 (1)误认为由水电离出的c(H+)=10-13 mol·L-1的溶液一定呈碱性。 如25 ℃,0.1 mol·L-1的盐酸或氢氧化钠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 c(H+)都为10-13 mol·L-1。 (2)误认为溶液的酸碱性取决于pH。 如pH=7的溶液在温度不同时,可能显酸性也可能显碱性,还可能显中性。 (3)误认为酸碱恰好中和时溶液一定显中性。 如强酸和弱碱恰好中和时溶液显酸性,强碱和弱酸恰好中和时溶液显碱性, 强酸和强碱恰好中和时溶液才显中性。 (4)不能正确理解酸、碱的无限稀释规律。 常温下任何酸(碱)溶液无限稀释时,溶液的pH都不可能大于7(小于7),只能无限接近7。 3.盐类水解的5个易失分点 (1)误认为酸式盐一定呈酸性。 如NaHSO4、NaHSO3、NaH2PO4溶液均呈酸性, 但NaHCO3、NaHS溶液均呈碱性。 (2)误认为能够发生水解的盐溶液一定呈酸性或碱性, 但其实是与弱离子的水解程度有关。 如CH3COONH4为弱酸弱碱盐,发生水解,但溶液呈中性。 (3)误认为水解平衡正向移动,离子的水解程度一定增大。 如向FeCl3溶液中加入少量FeCl3固体,平衡向水解方向移动,但Fe3+的水解程度减小。 (4)误认为弱酸强碱盐都因水解而显碱性。 但NaHSO3因HSO3的电离能力大于其水解能力, 所以NaHSO3溶液显酸性。 (5)由于加热可促进盐类水解,错误地认为可水解的盐溶液在蒸干后都得不到原溶质。 对于水解程度不是很大、水解产物不能脱离平衡体系的情况 [如Al2(SO4)3、Na2CO3溶液]来说,溶液蒸干仍得原溶质。 4.沉淀溶解平衡的4个易失分点 (1)误认为沉淀溶解平衡右移,Ksp一定增大。 Ksp与其他化学平衡常数一样,只与难溶电解质的性质和温度有关, 而与沉淀的量和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变化无关。 (2)误认为沉淀溶解平衡右移,溶解度一定变大。 溶解度表示的是100 g溶剂中所能溶解溶质的质量, 溶解度受温度和同离子效应的影响,若是加水使沉淀溶解平衡右移,溶解度不变。 (3)误认为只要Ksp越大,其溶解度就会越大。 Ksp还与难溶电解质类型有关,只有同类型的难溶物的Ksp大小可用于比较其溶解度大小。 (4)误认为Ksp小的难溶电解质不能转化为Ksp大的难溶电解质, 只能实现Ksp大的难溶电解质向Ksp小的难溶电解质转化。 实际上当两种难溶电解质的Ksp相差不是很大时,通过调节某种离子的浓度,可实现由Ksp小的难溶电解质向Ksp大的难溶电解质转化。 现场检测、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任何温度下,溶液中c(H+)和c(OH-)的相对大小都可判断溶液的酸、碱性(√) (2)某醋酸溶液的pH=a,将此溶液稀释到原体积的2倍后,溶液的pH=b,则a>b(×) (3)pH=4的醋酸加水稀释过程中,所有离子浓度都降低(×) (4)无论在酸溶液中还是在碱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H+)=c(OH-)(√) (5)某盐溶液呈酸性,一定是由水解引起的(×) (6)沉淀转化只能是Ksp大的沉淀转化为Ksp小的沉淀(×) (8)中和等体积、等pH的盐酸和醋酸消耗的NaOH的量相同(×) (9)用湿润的pH试纸测得某溶液的pH=3.4(×) (10)在NaHCO3溶液中加入NaOH,不会影响离子的种类(√) (13)用标准NaOH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CH3COOH到终点时,c(Na+)=c(CH3COO-)(×) (14)室温时,向等体积pH=a的盐酸和pH=b的CH3COOH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氢氧化钠后,两溶液均呈中性,则a>b(×) (15)常温下,等体积的盐酸和CH3COOH的pH相同,由水电离出的c(H+)相同(√) (16)溶液均为0.1 mol·L-1的①CH3COOH ②NH4Cl③H2SO4三种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H+):②>①>③(√) 5突破电化学中的易错点
现场检测、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Cu+2H+===Cu2++H2↑既可在原电池中完成,也可在电解池中完成(×) (2)蓄电池充电时,标志着“-”的电极应与电源的负极相连(√) (3)电解质溶液导电时不可能发生化学反应(×) (5)用惰性电极电解MgCl2溶液时,阴极可能得到固体镁(×) (6)用惰性电极电解KOH溶液时,阴极的电极反应式:O2+2H2O+4e-=4OH-(×) (7)以Pt电极电解电解质溶液时,若两极只有H2和O2析出,则溶液的浓度一定改变(×) (8)铜与稀硫酸接触发生电化学腐蚀时,正极的电极反应式:O2+4e-+4H+=2H2O(√) 3大技巧让你高考化学选择题 选择题的特点和考查内容 1、选择题的特点 选择题的结构包括题干和选项两部分,其题干和选项都是经过精心设置的,往往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很强的迷惑性。 经过对近年来的高考试卷分析,选择题具有如下特点: (1)考查的知识容量较大,覆盖面广,且有较好的区分度,有利于选拔。 (2)其中少量的“基础题”增加考生得分的基数,有利于稳定学生的考试心理,有利于学生发挥出正常水平。 (3)保留某些类型的常见题,调控总难度。 (4)题型保持相对稳定,利于考生备考。 2、选择题考查的主要内容 (1)化学用语,物质的分类,胶体,能量,化学与社会、生活、高科技等; (2)阿伏加德罗常数; (3)离子方程式与化学事实的对应关系,离子共存; (4)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电化学; (5)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键; (6)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7)弱电解质的判定,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溶解平衡,电解质溶液中微粒浓度的关系; (8)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仪器使用、物质分离和检验)、化学实验安全; (9)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 (10)小计算。 选择题的常见解题方法和策略 1、选择题的常见解题方法 (1)直选法 对考查基本概念、原理、过程和规律的记忆型单选题,可利用已有知识信息直接选出正确答案。 (2)淘汰排除法 排除法是根据已经掌握的化学概念、原理、规律,在正确理解题意的基础上,通过寻找不合理因素(不正确的选项),将其逐一排除,从而获得正确答案。此法多用于单项选择题,更适合于基础较弱的考生。 (3)比较筛选法 选择题四个选项常常存在对比关系,通过对比后,一般都可以将与题目要求不相符的分步筛选掉,以求得正确答案。对提供的备选答案彼此相似的题目宜用此法。 如果出现一些未知的知识或者选项,可先对比分析已知的知识,推导出未知的知识,进而作出判断。 (4)特例反驳法 在解选择题时,当碰到一些似是而非并且迷惑性极强的选项时,直接运用课本有关概念往往难以辨清是非,而借助已掌握的一些知识特例或列举反面特例(反例)进行反驳,逐一消除干扰项,从而快速获取正确答案的一种选择技巧。列举特例或反例也是一种重要的论证方法,其中构造反例更是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有效手段。这种技巧适用于从正面获取答案有困难的一类化学选择题。 (5)综合分析法 对于不易直接判断出正确答案的选择题,常需要进行细致分析,严谨推理判断后才能得出正确答案,解答复杂的选择题多用此法。此法更适合于基础较强的学生。 2、解选择题的基本策略:“稳、细、活、准” “稳”就是不要慌张,不要急躁,心态要稳,避免忙中出错。 “细”就是要“细致”,审题要细,切勿漏看条件,提倡“两遍读题”:第一遍快速阅读,抓关键词;第二遍放慢速度,缩小范围找到突破口。 “活”就是解题时方法要灵活,面对四个选项,要扬长避短,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技巧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准”就是要准确。在选择题中涉及到“正确的是”、“不正确的是”、“错误的是”的试题很普遍,要看准题目要求,切勿答非所问,选准正确选项。 选项中的错误分为“知识错误”和“逻辑错误”、“表述错误”,其中“知识错误”是不可原谅的错误,应肯定是错误的选项;“逻辑错误”、“表述错误”的迷惑性较大,有些选项本身的叙述虽是正确的,但与题干要求无关,也应是错误的。 |
||||||||||||||||||||||||||||||||||||||||||||||||||||||||
随便看 |
|
在线学习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