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有关高三地理教学设计 |
范文 | 把你的手举过你的头顶,你会发现你的手总比你的头要高,说明做事情总比想事情重要,实实在在的去做些什么吧!厚德载物,天道酬勤。你我不是一直都相信吗?!呵呵,所以你已经付出了这么多了,就不要怕了,老天是不会负有心人的。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高三地理教学设计,希望大家喜欢! 有关高三地理教学设计一 《河流地貌的发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 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分析法、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沟谷和河谷的演变关系。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河流地貌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理解事物是发展的,发展既有内部条件,也有外部条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河流的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学难点 河流侵蚀的不同类型。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以山岳地貌为例,学习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在外力作用中,流水是一种大而普遍的作用。 师:河流所形成的地貌,是我们在自然界中所见到的最常见的地貌种类之一。请看下面两幅图片。 (出示图片“三峡地貌”“崇明岛”) 师:以上两幅图片都是河流地貌,但它们的成因相同吗? 生:成因不同。三峡是长江切割巫山而形成的,是河流的侵蚀地貌;崇明岛是长江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堆积而成,是河流的堆积地貌。 师:分析得很正确!这两种地貌都是外力作用--流水作用的结果,只不过它们是在不同的条件下形成的地貌,让我们首先来认识河流侵蚀地貌。 (板书)(一)河流侵蚀地貌 师:河水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带走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河流的侵蚀主要有三种类型,由于它们对地表的侵蚀方向不同,因而对河谷形态的影响也不同。这三种类型是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 (播放录像“虎跳峡”或出示图片) 师:同学们一定为虎跳峡汹涌而澎湃的激流所震撼,湍急的河水从高处奔流跌落而下,对河谷的岩石有着强烈的冲刷作用。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种侵蚀的最终结果会使河谷怎样发展?这是三种类型中的哪一种? 生:(讨论后回答)强大的流水作用会侵蚀岩石,使岩石向着河流的上游方向逐渐消退,这是溯源侵蚀。 师:非常好。这种侵蚀会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从而使河流向上游方向发育。请大家再看虎跳峡的横剖面图,像英语字母中的哪个字母? 生:“V”字形 师:对!虎跳峡处于长江的上游,在长江的发育过程中处于较晚的时期,也就是河流发育的初期,河谷的集水面积较小。 (出示图片“长江三峡”) 李白的诗《朝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师:这首诗描写了三峡壮丽的景色,江如奔马,舟若飞箭。请大家思考:三峡的横断面像英语字母中的哪个呢?这种侵蚀是三种类型中的哪一类呢? 生:三峡横断面呈“U”形,属于“下蚀”. 师:很好!三峡的成因是地壳运动导致构造裂隙,水流顺构造裂隙强烈侵蚀、下切而形成的,它使河床加深,河谷向纵深方向发展。 材料:荆江是长江自中国湖北省枝江至湖南省岳阳县城陵矶段的别称。全长420千米,而直线距离仅约185千米。河道曲折之程度,不仅在我国而且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因此,素有“九曲回肠”之称。每逢汛期,从上游汹涌而至的洪水在这里左冲右突,两岸堤防险象环生。据史载,新中国成立以前的450年间,荆州江河堤防溃口186次,平均不到3年一次。 师:人们常说“万里长江,险在荆江”,请同学们看图片和材料思考讨论,为什么说荆江河段险呢? 生:(讨论后回答)因为荆江河段特别弯曲,所以水流不畅,容易溃堤。 师:说得很好。那么请同学们思考:荆江河段的河流侵蚀属于哪一种类型呢?它又会产生怎样的河流侵蚀地貌呢? 生:属于侧蚀。它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 师:不错。我们已经了解了河流的三种侵蚀方向及其对河谷地貌的影响,那么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呢?即陆地上本没有河流,那么河流又是如何形成的呢?阅读课文并思考讨论。 (出示图片“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面貌”) 师:黄土高原上有着这么多的沟谷,为什么它们却没有形成河谷呢?沟谷和河谷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呢? 生:河谷是由沟谷发育而来的。沟谷流水水量大、流速快,下蚀和溯源侵蚀作用很强,从而使沟谷不断加深和延长。当沟谷深及地下含水层时,地下水开始汇入沟谷。如果沟谷获得了稳定的地下水补给,沟谷就逐渐演变成了河谷。 师:很好!发育初期的河谷的集水面积比较小,横剖面呈“V”字形。“V”字形河谷形成后,河流的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请看下图并思考讨论:图中A、B两点哪里更适于建河运码头,说明理由。 生:B点。A点是凸岸,水流缓慢,泥沙堆积;B点是凹岸,水流速度快,侵蚀作用强烈,因此水深较深,适合做码头。 师:分析得很好!请读教材图4.17,这种凹岸侵蚀、凸岸堆积不停地进行,河谷将会出现怎样的变化呢? 生:出现连续的河湾。河湾不断向两侧扩展,最终将河谷展宽,并在河谷内堆积大量泥沙。 师:对!这个时候,河谷的发育就进入了成熟期。同学们看c图,成熟期的河谷的形态有何特点? 生:成熟期的河谷比较宽,横剖面呈槽形。 师:不错。我们了解了河谷的形成过程,它主要是外力作用塑造的地表形态,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实例,看看大家对刚才学的内容掌握得如何? (P84活动) (学生阅读材料,教师出示张家界有关图片)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 张家界的澧水源头、娄水上游、茅岩河段是典型的流水侵蚀地貌,河谷之所以多隘谷、峡谷,是由于地壳上升,溪流向下切割作用强烈,来不及将河流拓宽,从而使河谷形成隘谷、峡谷。河的谷底极窄成线形,河流两岸壁立千仞,河谷中间滩多水急。 师:从张家界的河谷地貌形成过程可以知道,虽然河谷地貌是外力作用的结果,但张家界特殊而秀险的河谷地貌也离不开地壳的抬升作用。 (活动探究) 课后让学生自己到网上寻找一些冰川、风等外力作用而形成的地貌景观图片,试着描述它们的特点并推测其形成过程。 课后习题 完成地理填充图册。 有关高三地理教学设计二 《人口的合理容量》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明确三者的关系和区别。 2.理解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理解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3.了解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的估算和前景,结合我国实例,了解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意义。 4.理解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各国须采取相应措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比较找出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从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入手,引入一些代表性国家和地区,讨论环境人口容量概念的含义,并由此推断出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3.通过读图分析对比,了解世界和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如何估计,并学会读图。 4.紧紧围绕人口合理容量这一核心内容,从目前存在的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入手,认识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紧迫性和解决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学会处理复杂社会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 2.树立人口可持续发展观念,进一步加深对我国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两项基本国策的认识。 ■教学重点 1.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 2.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的理解。 3.由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紧迫性和解决措施,结合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现状认识我国人口政策的合理性。 ■教学难点 1.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2.如何正确理解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教具准备 利用网络技术手段,收集整理与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相关的图文声像资料,加工成教学插件,用作有关内容分析时的补充论证材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公元初年时,全世界的人口也就是2亿到3亿,一直到1650年之前,世界人口的增长都十分缓慢。然而自1650年后…… (图片展示:世界1650年以来人口增长柱状图) 学生:观察、判读图片。 教师: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出现? 学生:世界人口的加速增长。 教师:是的。到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已达到60亿。目前世界人口约为70亿。依目前的情形发展,根据美国人口咨询局预测,2025年,世界人口会达到80亿,2046年,世界人口会突破i00亿。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是地球孕育的,同时地球又是人类的家园。在人类生活的地球村,空间是有限的,矿产是有限的,土地是有限的,淡水是有限的,有限的资源只能供养有限的人口。地球究竟能容纳多少人口?一个国家或地区又能容纳多少人口?研究这些问题对于协调人地关系十分重要。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节课的知识。 (板书)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新知识传授】 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教师:人类社会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发展的,特定环境以其空间和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自然也就有一定的限度。这个限度,在学术界进行相关研究时,就以“环境承载力”来表示。 (大屏幕提供“环境承载力”的阅读材料) 教师:知道什么是环境承载力吧,说说看。 学生:“环境承载力”是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作用的阈值。也就是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教师:对,很好。它涉及了多种指标,其中的哪一项指标,是人们考虑得最多,引用得最多的? 学生: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指标。 (推进) 教师:这项指标又被人们称为什么? 学生:环境人口容量。 教师:教材给它下的定义是怎么说的? 学生: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区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教师:从这个定义的表述中,大家仔细品味一下,看看能不能找出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内容,或互相议论,仔细辨别后了解到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特定的历史时期、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和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对比分析) 教师:下面咱们就逐个来看看这些因素的具体影响。 教师:在这些影响因素中哪个相对更突出? 学生:资源。 教师:确实如此。事实上,人类社会的发展,正是建立在不断开发利用资源的基础上的。一个地区,资源种类多,数量大,其所能供养的人口相应也多,反之则少。譬如:同在欧洲的德国和梵蒂冈,前者现有人口8000多万,后者人口只有1000左右。香港经济繁荣,以1000多平方千米土地维持680多万人,社会稳定,人民生活也十分富足。但若要它供养如河南9000多万人,则情况可想而知。 (延展) 教师:那是不是资源相对少的国家(地区),其供养能力肯定就少呢?大家别忙回答,先看看下面的材料再作回答。 (材料展示) (师生互动)同读材料,教师启发引导,展开讨论 材料一:以色列农业的魅力 以色列农业概况 国土面积 1.49万平方千米,2/3土地为沙漠和山地 年均降水量 约200毫米 人均水资源 270吨,不足世界人均的3% 耕地 41万公顷,人均1亩地 1997年农业产值 37亿美元 1997年农产品出口 8亿美元 1997年农业劳动力 6.7万人,1个农民可供养90人 以色列实际上只有北部加利利湖周围平原和约旦河谷适宜发展农业。然而,正是在这块贫瘠缺水的土地上,以色列仅仅一代人就建成了现代农业,创造了令世界惊讶的奇迹。 教师:从这一材料中我们可以发现,小国以色列土地和水资源条件如何? 学生:土地面积小,贫瘠缺水。 教师:但是,它的人口供养能力怎样? 学生:很好,很高。 材料二: 滴灌是法宝 滴灌比漫灌节水1/3~l/2。 滴灌可使单位面积土地增产1/3到5倍。 滴灌使水、肥利用率高达90%。 滴灌有效防止土壤盐碱化和土壤板结。 以色列水资源总共才16亿立方米,其用水总量为20亿立方米,不足部分靠污水处理和海水淡化补足。 1962年,一位农民偶然发现水管漏水处的庄稼长得格外好。水在同一点上渗入土壤是减少蒸发、高效灌溉及控制水、肥、农药最有效的办法。 发明滴灌以后,以色列农业用水总量30年来一直稳定在13亿立方米,而农业产出却翻了5番。 科技为本 政府每年农业科研经费上亿美元,占农业产值的3%。 3500多个高科技公司。 7个研究所,250多位博士研究员,正在从事750多个科研项目。 以色列把科技兴农作为国策。农业发展主要受益于科技,农业投入也主要用于农业科研,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和具体指导,鼓励农民采用新技术。 科技使农业工业化,以色列农业增产的95%靠科技。以色列的农业奇迹表明,科技就是生产力,农业的未来在于科技。 教师:这下大家找到原因了吧? 学生:是的。 教师:什么原因? 学生:有发达的、以滴灌技术为代表的现代农业科学技术。 教师:大家回答的很正确。 (推进) 教师:可见,科技发展水平高,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相应地区自然资源不足的缺陷的。大家想想,现在世界上哪些国家(地区)就是凭借科技优势,以及与之相对应的雄厚财力物力,靠大量进口资源来维持其国民生活的,能否列举一些? 学生:美国、日本、德国等大多数的发达国家都是。 (承转) 教师:那么,除了资源和科技之外,还有什么因素也能显著影响一个地区的人口供养能力呢? 学生:人口的生活和消费水平。 教师:正是。 教师:大家设想一下,中国现在的13亿人,如果生活在中国历的辉煌时期之一的大唐贞观年间,会怎么样? 学生:绝大多数会死掉。 教师:为什么?不都生活在同一个中国吗? 学生:虽然在同样的中国,但以那个时代的人们的生产能力和生产力水平所能生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毕竟少,与现在相比是十分有限的。这只能养活当时中国的几千万人口,根本养活不了现在如此多的人口。再说,我们现在的生活消费水平也远比那时候高,这样,那时有限的那些财富,对于现在如此多的人,根本就是杯水车薪。 教师:原来如此。 高潮(重难点突破) 教师:从刚才我们分析的现实中国与盛唐时期的中国供养人口数量的巨大差异中,大家是否发现了这样一个事实:即便就某个确定的地区而言,所有能够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都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这样的话,考虑这些因素而估计出的当地的环境人口容量的数值是不是固定不变的? 学生:不是固定不变的。 教师:如果地区确定,时间明确,那么环境人口容量的各影响因素的数量是不是相对确定的? 学生:是的。 教师:那么,由此推算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不是也就相对确定了? 学生:是的。 (归纳承转) 教师:由上,我们可以归纳出环境人口容量的两大基本特点: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下面,我们看教材图1.10和图1.1l,具体了解一下,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应当怎么进行?对全球和我国,相应的评估结论会怎样? 学生:(读图,讨论) 1.P12图思考”1、2。 2.P13怎么看待世界环境人口容量的三个不同结果? [教师精讲] 各种资源的综合决定着环境承载力,在所有不同种类的资源中,相对最少的资源直接决定环境承载力的大小;这个最小值就是环境人口容量。 (师生互动) 教师:三种环境人口容量评估的结论为什么会不同? 学生:它们评估时的假定条件不同。 教师:想一想,三种不同观点的人,他们各自的依据分别是什么? 学生:乐观论者:人类是大自然中级的生物,有聪明才智,人类科技进步的潜力是无穷的;悲观论者:所有的资源潜力再大,终究是有限的,有限的资源供养有限的人口,有些资源已经濒临枯竭,因此现在地球上人口已经太多;持中间观点的人:虽然有些资源已经濒临枯竭,但人类科技的发展潜力还是存在的,因此100亿左右是世界的环境人口容量。 教师:分析得很好。下面咱们再看一下P14的“活动”。请大家考虑: 1.材料中提到的中国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多少,它主要以什么作为评估依据,为什么? 学生:中国的环境人口容量是16亿。它是以中国的土地资源作主要依据。 2.评估出的人口为16亿,现在是13.7亿。那是不是意味着形势还并不严峻,还挺充裕? 学生:不是,现在形势已经十分严峻。 教师:何以见得? 学生:(回忆前述内容后)我们的人口基数庞大,每年的新增人口仍然很多;资源相对短缺严重,数十种主要的基础矿产和能源资源中已经有很多短缺,如石油;环境污染已相当严重,并且还有继续扩大和蔓延的趋势。 教师:那我们应该怎么办? 学生:继续贯彻落实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两项基本国策。 (总结过渡) 教师:前面我们深入探讨了环境人口容量的有关细节。环境人口容量是指一定时期、一定地区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但大家想一下,一日三餐,刚够温饱,好像就可以持续供养吧? 学生:是啊! 教师:可那是咱们向往的吗? 学生:肯定不是。 教师:那你们想过什么样的日子? 学生:幸福日子。 教师:怎样的日子可以称得上幸福呢? 学生:生活方式合理,生活水平健康,不危害子孙后代。 教师:过这样的日子恐怕得消耗比仅仅一日三餐有保障就行的日子更多的资源和财富。那么,一切条件等同的情况下,能够供养的人口肯定就会明显减少了吧? 学生:是的。 教师:这样的人口数值,人们把它称为什么? 学生:人口合理容量。 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板书) 教师:对。大家在P13上找到它的定义后,考虑这个数值是否是确定的?要评估它的话,要考虑哪些因素,这些因素与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是否相同? 学生:它也是不确定的,但也是相对确定的。对它进行评估,需要考虑的因素基本相同,只是其中的人口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标准要更高些。 教师:人类同处一个地球上,那么,我们评估不同的国家(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时,能不能“一碗水端平”,大家都按统一标准执行? 学生:不行,不可能。 教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各国、各地区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各个因素有不同的表现。比如环境资源条件,比如经济发展水平,各国各地区各有其自身特点。发达国家人口少,消耗的资源却很多,人均收入高,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高。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增长也快,人均收入少,消费水平也低,贫困人口众多。 教师:这样看来,要在世界上形成和保持一个人口合理容量也很艰巨。不过再怎么艰巨,人们还是得努力吧? 学生:是的。 教师:那该怎么去努力呢? 学生:一是各国尽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内;二要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有追求过好日子的平等权利。 教师:为此,我们该怎么做呢…… 课后大家不妨好好去想一想。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主要讨论了人口与环境两方面紧密联系的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重点分析了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几个主要因素──资源、科技的发展对环境人口容量的突出影响,了解了三种不同的世界环境人口容量评估观点,明确了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和世界在全球范围内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艰巨性,贯彻落实人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对中国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两大基本国策有了更深刻的领会。 有关高三地理教学设计三 地质灾害 技巧1:地质灾害主要类型 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和泥石流。 技巧2:地震: 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 世界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类型:以里氏震级来表示。3级以下无感觉:微震。5级以上造成破坏:破坏性地震。 特点:是一种危害和影响的地质灾害。 技巧3:火山喷发:是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及气体、碎屑从地壳中喷出的现象。月球、火星、金星也有火山活动?分类:①活火山:在人类历史时期作周期性喷发的火山 ②死火山:人类历史以前喷发过,迄今为止没有重新喷发过的火山 ③休眠火山:在人类历史时期长期熄灭,有时又突然喷发的火山 技巧4:滑坡:是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地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技巧5:泥石流:是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包含泥沙、石块以到巨大的砾石,破坏力极强。 技巧6: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1)一个地域内的地质灾害可能有若干种,它们在成因上是有关联的。如川、滇、黔接壤地带,地震、滑坡、泥石流为主的灾害系统。原因:现代地壳活动强烈,地震频发,震级高,山体中断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加上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 (2)在一次灾害发生过程中,往往由一种原发性的主灾诱发其他灾害。 (3)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间接或直接诱发地质灾害。 技巧7:地质灾害防御 ⑴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⑵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⑶实施一些预防措施。如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实施护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植树造林等综合措施。 ⑷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 有关高三地理教学设计 |
随便看 |
|
在线学习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