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中历史宋明理学教案设计 |
范文 | 理学是中国古代精致、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的天理是道德神学,同时成为儒家神权和王权的合法性依据,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宋明理学教案设计,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历史宋明理学教案设计一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本课主要介绍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发展阶段宋明时期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兴起和发展、影响以及重要的代表人物,共分三个部分:宋明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宋明理学的两大流派: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宋明理学的历史影响和评价。 学生分析 高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历史学习,积累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认识历史的能力,但由于本课理论水平较高,较多概念理解难度较大,加上学生对宋明理学了解较少,因而学习有一定困难。因此引导学生课前做好一些准备工作,如上网搜索资料、查阅相关思想哲学书籍、根据老师事先布置的教学问题去预习,这对本课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三教合一的历史背景 理学 程朱理学 理 格物致知 存天理,灭人欲 《四书章句集注》 陆王心学 发明本心 致良知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宋明理学的历史影响 能力与方法 识记三教合一的表现、宋明理学两大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正确评价宋明理学。 理解理学兴起的背景、理学的概念、格物致知的含义、理学所反映的哲学思想。 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关于世界本原的看法、求理方法的异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比较历史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及其发展脉络的学习,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正确认识宋明理学及其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通过结合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来分析宋明儒学的发展,使学生认识到一定思想文化是一定社会状况的产物,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分析宋明理学在历史上的深远影响,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形成对传统思想文化批判继承的意识。。 通过了解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尤其是宋明理学博大精深思想体系,了解中国古代的优秀思想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重要主张 难点:宋代理学兴起的背景、程朱理学的哲学思想、正确评价宋明理学。 教学方式 以教师讲解分析为主,以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师生的交互讨论为辅。 教学用具: 采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探究 要求每个历史学习小组利用网络收集三教合一的含义,理学的概念,程朱、陆王的主要思想,各组进行讨论、归纳,准备上课交流。 带着老师事先设计的问题预习课本,思考课后的习题“阅读与思考”和“自我测试题’’ 二、导入新课 作为中国人,我们都应该要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到底指哪些?其主要代表的儒学到底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其中处于重要发展地位的宋明理学到底有哪些内容?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宋明理学?由此导入新课。 三、教学结构 (一)三教合一_____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之一 1、“三教合一”历史的背景 (1)魏晋以来佛教和道教的传播 (2) 儒学出现了危机 2、“三教合一”表现 (1) 互相吸纳渗透 (2)许多知识分子兼修儒学、道学或三教兼修 (3)儒学受佛、道哲学的影响 (二)、理学的两大流派———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1、程朱理学的兴盛 (1)宋代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 (1、1)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 (1、2)儒、道、佛“三教合一” (1、3)新儒学面临的问题 (1、4)宋代的“重文”国策和科举制的完善 (2)程朱理学的形成 (3) 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 (3、1) 理学的概念 (3、2) “理”的概念; (3、3 ) 把握“理”的途径:格物致知 (4)程朱理学的影响、统治地位的确立、评价 2、陆王心学的发展 (1)陆九渊心学兴起的原因和主要思想 (1、1)原因:对程朱理学认知方式的否定 (1、2)主要思想:“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发明本心”以求理; (2)王阳明心学兴起的背景及其主要思想 (2、1)原因:程朱理学失去寻求圣贤学问的精神;社会动荡不安 (2、2)主要思想:“致良知”,良知就是天理 3、宋明理学的影响和评价 (1)影响:宋明理学对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2)评价:宋明理学的消极影响 宋明理学的积极影响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并加深对本课知识的掌握。 师生互动 三教合一--------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的之一 课堂设问一:三教合一的背景是什么? 提示:魏晋以来佛教和道教的传播;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 课堂设问二:佛教和道教为什么会迅速传播?儒学为什么会出现危机? 提示 :社会的动荡不安;佛教的因果轮回和道教的修炼养生的思想;儒家的三纲五常思想受到怀疑。 课堂设问三:三教合一的表现有哪些? 提示:三教相互吸纳渗透;许多知识分子兼修儒、佛或三教并修;儒学深受佛道哲学的影响。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培养学生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景营造:用大屏幕打出三教图的图片和相关文字资料,并提出相关问题。 提示:三教合一;儒学的发展受到佛道哲学思想的影响。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三教合一的背景和表现的理解。 (二)理学的两大流派——程朱理学的兴起和陆王心学的发展 1、宋代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 课堂设问一:宋代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提示:宋朝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儒、道、佛“三教合一”;新儒学面临的问题;宋代的“重文”的国策和科举制的完善。 课堂设问二:什么是理学?宋明理学有哪两大流派? 提示: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设计意图:理解并掌握“理学”的概念,了解宋明理学的两大流派。 两大流派_____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1)程朱理学的兴盛 (1、1)程朱理学的形成及其代表人物 课堂设问:什么是“理”?程朱理学是怎样形成的?其代表人物有哪些? 提示:“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程颢、程颐发挥了突出的作用,朱熹是集大成者。“二程”和朱熹 情景营造:用大屏幕打出程朱理学代表人物的图片,并作简单介绍。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感性理解。 (1、2)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 课堂提问一: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有哪些?通过何种途径把握“理? 提示:理是世界的本原和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格物致知。 课堂提问二: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有何区别? 提示:两者都强调通过对外界事物的考察和实践研究来求取真理。但是在对于所求得的“理”的认知方面,两者又有区别。理学家讲求的“理”,作为万物的根源而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格物致知”要获得的,是这一先验性存在并且亘古不变的“理”。而“实践出真知”要取得的是一种与实践并行并展的真理性知识,并不固定而是出于发展之中。即格物致知认为“理”是先天存在的,接触世间万事万物是为了加深对“理”的体验和理解;实践出真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出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也就是说这一理论并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 设计意图:学习从不同的角度比较历史事物的异同点,培养学生对比、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区别客观唯心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高中历史宋明理学教案设计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三教合一”、宋明理学出现的社会历史背景;说出宋明理学各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及其历史地位。? 2.过程与方法:从课本提取信息,探究历史问题;通过比较综合归纳,探究历史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不同文化的互补可以促进思想文化的发展;一定的文化体现着一定的政治经济;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批判继承。? 二、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发展阶段宋明时期理学兴起的背景;宋明理学的两大流派: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宋明理学的历史影响和评价。 重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难点:理解理学与心学的异同;正确评价理学和心学的历史地位。 三、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历史学习,积累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认识历史的能力,但由于本课理论水平较高,较多概念理解难度较大,加上学生对宋明理学了解较少,因而学习有一定困难。因此引导学生课前做好一些准备工作,如上网搜索资料、查阅相关思想哲学书籍、根据老师事先布置的教学问题去预习,这对本课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四、教学策略 采用讲授法、引导讨论法、问题探究式等教学方法,通过教师讲授与学生互动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回顾归纳从春秋战国到北宋之前儒学的发展过程。 形成——发展为大宗——“焚书坑儒”——复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宋代儒学复兴运动中诞生的理学,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也称新儒学。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在本课学习中,要求同学们思考的问题有: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的发展过程怎样?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出现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这种变化?由此导入。 【讲述内容】 一、三教合一(提问式一带而过) 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独尊地位被动摇。 【合作探究】1:儒学地位动摇的原因是什么? 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 佛教和道教的盛行,对儒学的冲击。(P12第一段) 2、隋唐时期三教合一,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3、儒学复兴运动的掀起 (1)先声——韩愈 (2)掀起——北宋士大夫们 二、程朱理学 1、理学的概念 北宋时期,儒家学者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的义理。他们建立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称之为“理学”。 【合作探究】2:宋代“理学”兴起的社会条件: 1)宋代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倡导尊儒读经。 2)宋代农业、手工业经济的发展,科技文化的进步。理学对自然及社会规律的思考正是宋科技文化发展的结果 3)从魏晋至唐,儒、佛、道三教长期论争和融合奠定了基础。 2、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 程颢(chéng,hào)、程颐(chéng,yí)、朱熹。 3、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 (1)二程理学(北宋) 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有理后有物。——核心思想 (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也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 ②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理”不仅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则,也是人类社会的最高法则。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制度、封建秩序都是天理的体现,是不可改变的。认为天理是世界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的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③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 所谓“格物致知”原出于《礼记·大学》,《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皆以“格物致知”为前提。所谓“格物”就是指“即物穷理”。“格”字有二义,一是“来”的意思,格物也就是“达于物”,或者“即于物”的意思;二是“穷至”、“极至”的意思,所谓格物也就是就物而穷理。对于“物”,可训为“事”或“理”。程、朱主张就世间万事万物而体认天理。格物穷理,是教人从待人接物的具体事情中去体认道学家所讲的天理。格物是致知的基础,致知则是格物的目的和深化。“致”,有推致和穷尽两重意义,这和“格”字的意义相近。致知是指通过格物达到对于天理的真知。 (2)朱子学——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 ①天理与三纲五常的紧密联系,提出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②“格物格致”的深化:“物”的概念 “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合作探究】3:请谈谈程颐和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做法,对我们的学习有什么启发? 对我们学习的启发是:首先在脚踏实地、认真学习每一个具体的知识,然后才能融会贯通,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水平。 程颢、程颐 朱熹(集大成者) 理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理后物; “人伦者,天理也” 理之源在于天理; “存天理,灭人欲” 认识论“格物致知” “进学则在致知”,“穷理格物”,掌握天下之理,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 明道德之善, 不求科学之真 客观唯心主义 4、程朱理学的在当时产生的影响 高中历史宋明理学教案设计三 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儒学发展过程的认识。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要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难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主要包含四个子目:第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第二,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第三,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第四,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一、导入新课:在宋代儒学复兴运动中诞生的理学,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又称新儒学。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在本课学习中,要求同学们思考的问题有: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的发展过程怎样?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出现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这种变化?由此导入。 二、阅读指导:在学习中,首先要分析清楚宋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这有助于理解理学产生后的发展历程及其表现出的思想特征。在整体把握理学发展脉络基础之上,加深对各个发展阶段的认识。另外,还要结合相关资料分析理学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其代表人物的思想的异同点,从而总结出理学的基本特征。再与此前已归纳的儒学的基本特征相比较,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发展趋势的了解。 三、“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讲述了宋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要讲清以下几个问题: 1.回顾宋明以前的儒学发展演变的脉络: 春秋——兴起;战国——蔚然大宗;秦朝——遭到打击;西汉初——复苏; 汉武帝—— 正统。 2.分析魏晋以来,儒学发展面临困境的原因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2第一段及 “学习思考”与“资料卡片”等,归纳原因。 3.“儒学复兴运动的掀起”不必多讲,但要交代两点: (1)先声——韩愈、李翱 (2)掀起——北宋士大夫们 四、“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 ” 1.北宋理学的代表人物比较多,学生要掌握的知识头绪多而乱,容易混淆,建议用列表的形式加以区分。 “北宋五子” 高中历史宋明理学教案设计 |
随便看 |
|
在线学习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