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2020高考冲刺历史考点 |
范文 | 2020高考即将到来,历史学科有哪些重要考点呢?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0高考冲刺历史考点,希望大家喜欢! 2020高考冲刺历史考点一 中国历史上的疫病防治 【中国古代疫病防治】 1.背景 (1)处于由盛转衰时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 (2)小农经济占主导 (3)战争频发,气候异常,新型传染病增多,疫病大规模爆发 (4)思想观念落后、愚昧 (5)医学家深入研究 2.特点 (1)总说 ①发现传染现象较晚 ②受宗教影响,有一定迷信色彩 ③科学性与迷信交织 ④受道德影响明显 (2)阶段特征(历史沿革) ①汉代至隋代,瘟病学说以内科理论为基础 ②宋元以来,瘟病与伤寒从论症和治法等方面区分开来 ③明清时期,瘟病学说逐渐形成体系 (3)积极 ①由临时性到常态化、制度化 ②由以民促官到政府主动介入 ③中央政府由缺位到主导 ④由带有封建迷信色彩到日益重视科学防治 (4)消极 ①政府应对消极 ②防疫重点主要集中在灾后赈济救助 ③防疫措施呈零散性、偶然性 ④防疫措施迷信色彩深厚 3.影响 (1)积极 ①一定程度上防控了疫情,缓和了社会矛盾 ②扩大了儒家思想在民间的影响,增强了道德约束力 ③一定程度上推动防疫措施的普及 ④推动了早期公益事业的产生 (2)消极 ①迷信使人们长期以来无法科学认识传染现象 ②导致疫病蔓延,人口大量死亡,社会动荡 4.措施 (1)政府减免税收,发放钱赈济灾民 (2)针对疫病施医送药,采取隔离措施避免疫情扩散 (3)斋戒祈祷趋避疫病 (4)民间医生与儒生救助灾民 【中国近代疫病防治】 1.背景 (1)政府措施得力且应对方法科学有效 (2)吸取国外先进科技并有创新突破 (3)地方政府和民间团体的积极配合 (4)东北地区开发较晚,人口大量涌入,医疗设施落后 (5)文化保守势力强大,固有观念阻碍防疫工作 2.措施 (1)开始仍然使用传统方法治疗,未进行隔离(反面) (2)制定一系列疫时社会制度 (3)组建各级防疫组织 (4)颁布各种防疫法规 3.影响 (1)促进中国防疫事业近代化 (2)促进卫生制度化和政治化,加快卫生事业近代化进程 (3)收回了部分检疫权,对日后恢复中国对东北行使主权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 (4)促进了卫生知识在民众中传播,提高公民卫生意识 (5)促进民族觉醒,推动了近代民主革命发展和近代化进程 (6)促进了民族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发展 (7)推动医疗技术进步,促进近代医疗卫生体系建立 世界近代的疫病防治 1.背景 {总说} (1)封建王权的发展,民族国家形成,中央集权加强 (2)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近代自然科学兴起 (4)人文主义的发展 (5)宗教观念的影响 {正面} (1)政府的关注和支持 (2)现代科技的进步 (3)教育的普及 (4)人们卫生观念的加强 (5)世界性卫生协调组织的成立 {反面} (1)政府忽视公共卫生事业(各国政府间缺少合作并且防治措施乏力) (2)世界市场的形成 (3)城市化加深,人类居住密集 (4)医疗技术和卫生知识相对落后 (5)民众对宗教的盲目信仰和对鼠疫的恐慌心理 (6)战争加剧传染病的蔓延 2.措施 (1)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应对 (2)周密部署,构建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 (3)防疫工作制度化 (4)防疫措施科学、进步 2020高考冲刺历史考点二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封建国家的分裂走向统一;中央集权的加强;多民族政权的对峙、交流和民族大融合;应用科技和封建文化的繁荣。) 1、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积极消极影响。 2、正确看待两宋和辽、西夏、金之间的和与战。透过现象看本质。 3、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和作用。正确评价。 4、宋、辽、夏,宋金对峙图,契丹,党项,"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 5、元朝的历史地位(大统一,大融合,大制度,)。 6、元朝对西藏和台湾的管辖。 7、三大发明,沈括、郭守敬及其科学成就,理学,宋词、元杂剧。 说明:此阶段学习的重点一是中央集权的加强;一是民族关系;一是从宋太祖到王安石变法的内在联系;一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2020高考冲刺历史考点三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时期 特点 商周 木石时代,井田制,千耦其耘,工商食官。 春秋战国 铁农具和牛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下的小农经济形成;工商食官破产,私营工商业兴起 战国时期提出重农抑商政策。 秦汉 严格执行重农抑商政策。 隋唐宋元 唐朝出现曲辕犁,重农抑商政策松动,工商业发展;隋唐城市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度,宋朝坊市制度被打破;宋朝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明清 农业作物品种的增多,手工业发展,私营工商业成为主体;商业发展,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工商业市镇兴起;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仍固守重农抑商政策。 2020高考冲刺历史考点四 考点一、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 (一)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1.农奴制度阻碍俄国资本主义发展 16世纪初,以莫斯科公国为中心,统一的俄罗斯国家开始建立,农奴制形成。农奴属于地主所有,是地主的私产,地主可以出售农奴。农奴无条件给领主服劳役,且负担很重的赋税。 19世纪中期俄国开始工业革命,但受到农奴制度的严重阻碍。农奴生活贫困,不能自由流动,使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缺乏必要的资金、市场和劳动力。 2.新思潮的涌动 俄国参加对拿破仑的战争,青年军官到西欧国家,对俄国保留农奴制和封建专制不满。1825年,他们武装发动了“十二月党人起义”,试图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废除农奴制。虽然失败,但对俄国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19世纪四五十年代,俄国一批先进知识分子改革派,如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公开批评旧制度,要求解放农奴。 3.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惨败 1853年,俄军侵入奥斯曼帝国。英、法派兵援助奥斯曼帝国,战场主要限于克里米亚半岛,故称“克里米亚战争”。 1855年,塞瓦斯托波尔要塞陷落。次年,双方签订和约。俄国撤回在黑海的舰队,拆毁黑海沿岸的防御工事,交出多瑙河沿岸的战略要地。 克里米亚战争充分暴露了俄国的腐朽和落后,使国内矛盾更加尖锐。沙皇尼古拉一世绝望自杀,继任者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自上而下开始进行改革。 (二)农奴制改革 1.概况 1861年3月3日,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史称“二一九法令”,又称“解放法令”。 2.内容 自法令公布之日起,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土地归属地主所有。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但通常低于农民在改革前所耕种土地的数量,且质量较差。 农民获得份地时,必须以现金支付赎金的20%~25%,赎金高于当时土地实际价格,其余款项由政府以有息债券代付,农民必须在49年内逐步还本付息。只有当还清本息后,农民才拥有土地的合法权利。 由村社负责农民份地赎金和赋税的缴纳,付清赎金后,农民必须得到村社的同意才能脱离村社。 (三)政治改革 1.行政制度:参照西方模式,建立地方和城市自治机构,由选举产生,在卫生、教育、经济领域发挥作用,实际权力掌握在沙皇任命的官僚手里。 2.司法制度:规定所有人在同一法院、依照同一法律、遵循同一程序进行审判;建立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审判。但广大的农村地区,仍按旧制度审理案件,农民受到不公正待遇。 (四)改革影响 1.改革有利于俄国近代化,农民不再是地主的私有财产,不再受地主支配,促进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为工业提供充足的自由劳动力,且扩大了国内市场。 2.改革后保留大量残余,农民仍受村社束缚,遭受压迫。农民支付赎金总数超过地价的几倍,发觉受骗后举行暴动。知识分子也对制度不满。改革没有成功,革命在所难免。1905年底,莫斯科工人罢工演变成武装起义,其他很多地方工人罢工以示声援,遭到沙皇的镇压。这次起义严重动摇了沙皇专制统治,是1917年十月革命的一次总演习。 【典型例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克里米亚(克里木)战争的特点,就是一个采用原始生产形式的民族同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进行绝望的搏斗。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材料二 1861年俄国自上而下的改革,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这次改革是按照农奴主利益进行的,因此,农奴制度废除得很不彻底。改革后,沙皇政权基本原封不动,大部分的土地还是掌握在贵族地主手里,保存了贵族地主大土地占有制……俄国引起革命的各种社会矛盾,依然存在,并且继续在发展。 ——张兴仪《浅谈一八六一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材料一中“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是指哪些(民族)国家?如何理解这场战争对俄国来说是“绝望的搏斗。”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1861年改革“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 解析:(1)材料一反映的是克里米亚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回答第一小问;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就是一个采用原始生产形式的民族同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进行绝望的搏斗”,结合俄国当时落后制度,可以得出落后的农奴制无法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2)“延缓了革命”可以从俄国农奴制改革推动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缓和社会矛盾的角度回答;“但并不能消除革命”可以从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不彻底性角度回答。 答案: (1)国家:英国、法国。 理解:落后的农奴制无法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2)延缓:废除农奴制,促进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一定程序上缓和社会矛盾,巩固沙皇统治。 不能消除:农奴制改革不彻底;政治上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经济上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没有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 2020高考冲刺历史考点五 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国家的分裂到统一;封建经济破坏、恢复和南方的开发;封建化和大融合。) 1、南方开发的原因、发展和影响。 2、文化:圆周率,《齐民要术》,郦道元与《水经注》,佛教和道教,范缜,陶渊明,艺术。 2020高考冲刺历史考点 |
随便看 |
|
在线学习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