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三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三 |
范文 | 假如你以前学习有时不是很专心,你要试着去强迫自己专心一些。你会发现这样做会使你的学习效率提高,效果变得明显起来。 因为专心是效率的保证。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三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三,希望能助你一臂之力! 高三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三1 一、从《诗经》到唐诗 1、《诗经》 (1)中国第—部诗歌总集《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诗经》经孔子整理编定,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3)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想象奇特,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因此又称“骚体”。 2、唐诗 (1)唐诗繁荣的原因: a唐朝文明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 b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2)代表人物及作品: a初唐的诗人有王勃、陈子昂等。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b盛唐诗人: 高适的“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岑参的“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都洋溢着豪迈的气概;孟浩然、王维的山水诗,景物如画,意境幽深,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王维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都富于诗情画意。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李白以浪漫主义的创作,赢得“诗仙”的美誉;杜甫以现实主义的“诗史”,被誉为“诗圣”。 c中唐的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创作了大量平实浅近,针砭时弊的讽喻诗。 二、宋词和元曲 1、宋词出现的原因: (1宋代商业的发展。 (2)城市的繁荣。 (3)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 2、流派: (1)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李清照。 柳永州《雨霖铃》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李清照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等,都是流传极为广泛的佳句。 (2)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等。 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元曲:元代,散曲的创作进入繁荣阶段,与元杂剧一起,合称为元曲。元曲通俗生动,豪放飘逸,以关汉卿、马致远等人的创作成就。 三、明清小说 1、小说的发展历程: (1)魏晋南北朝,出现了《搜神记》等志怪小说。 (2)唐朝短篇小说传奇。 (3)宋朝供说话人用的话本,把中国小说创作推向一个新阶段。 2、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 (1)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 (2)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 (3)为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 3、代表作品:《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四部长篇小说最为。 4、评价:它们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高三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三2 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行政机构;枢密院是军政机构。 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 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加强皇权有新发展 中书省——行政机构 枢密院——军事机关 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 7、中国省制的开端是:元朝时的行省制度; 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 郡县制(秦朝)——郡国并行制与州郡县三级制(汉)——州县两级制(隋——宋)——行省制度 8、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2)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 (3)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中央。 高三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三3 百家争鸣 1、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学派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儒家 孔子 ⑴提出“仁”与“礼”的学说; ⑵政治思想:主张“德治”(含民本思想); ⑶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⑷教育上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孟子 ⑴“仁政”学说; ⑵君轻民贵。 荀子 ⑴“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 ⑵学习的目标是把握“礼”。 道家 老子 哲学思想: ⑴“道”是世界的根本; ⑵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朴素辩证法)。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庄子 “齐物”、“逍遥”。 法家 韩非 ⑴“法”、“术”、“势”结合; ⑵加强君主集权; ⑶主张变法。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 2、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内容。 3、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⑴“百家争鸣”是中国历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二、儒学的兴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思想来源:董仲舒将法家思想(大一统思想)糅合进儒家,形成新儒学。 2、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根本原因:改造后的儒家思想适应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三、宋明理学 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 2、思想来源: 三教合一(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 程朱理学:(北宋)二程(程颢、程颐) (南宋)朱熹 ↑ ↑ 3、相关人物 创立者 集大成者 ↓ ↓ 陆王心学: (南宋)陆九渊 (明)王守仁(王阳明) 宋明时期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 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1、“异端”李贽:⑴批判程朱理学;⑵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 2、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⑴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⑵经济上: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⑶学术上:“经世致用”。 |
随便看 |
|
在线学习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