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三历史的模拟考的复习知识点 |
范文 | 我们在学习中要做好课堂笔记,笔记要记得简明扼要、重点突出,能把与整个历史时间有关的因素都勾画出来,这样就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消化知识。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三历史的模拟考的复习知识点,希望能助你一臂之力! 高三历史的模拟考的复习知识点1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主要是相互融合的过程。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之间不断的爆发战争,由于农耕文明较之游牧文明先进,所以即便农耕文明军事失利,国破家亡,最后也会将征服者同化,最后融为一体。形成了目前我国的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社会格局。这些长期共同生活在一片国土上的各个民族统称为中华民族。 一、民族融合的含义、主要方式和意义:见上文表述。 二、民族关系的特点、主要表现形式及历代中央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政策) 特点:有战有和,以和为主。 表现:一是战争:①民族掠夺战争。②民族征服战争。③平定民族叛乱的战争。④反抗民族压迫的民族起义。⑤反对外来侵略的民族自卫战争。 二是和平:①和亲。②贸易。③会盟。④通贡。 处理方式(政策):①战争。②设管理机构。③册封。④和亲。⑤会盟(“议和”)。⑥互市。⑦防御(如迁民屯边,修筑长城等) 三、历代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的管辖(史实可略?) 东北:①唐:设黑水、忽汗州都督府。②元:设辽阳行省。③明:设奴儿干都司。④清:设盛京、吉林、黑龙江三个将军辖区。 西北(新疆):①西汉:前60年,设西域都护。②东汉:班超经营西域,重设西域都护。③唐:设安西、北庭都护府。④元:设岭北行省。⑤清:设乌里雅苏台将军(管理蒙古各部)、伊犁将军(辖整个新疆地区)。 西藏:①元:中央设宣政院管辖西藏。②明:设卫所,建立僧官制度。③清:确立对_、班禅册封制度;设驻藏大臣;金瓶掣签制度;设理藩院。 西南(云贵川):①西汉:汉武帝在西南夷设郡县。②三国:蜀国任用少数民族首领做官。③唐: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④元:设云南、四川行省;建立土司制度。⑤明:实行土司制度;贵州“改土归流”后成为省级行政单位。⑥清:雍正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 台湾:(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依据有:①三国吴:230年,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②隋:隋炀帝三次派人去流求。③元:设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流球。④清: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3年,清军入台;1684年,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设台湾省。 (2)1895-1945年台湾被日本割占,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台湾回归祖国。 (3)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一部分的法律依据 ①1943年12月,中、美、英三国发表的《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日本侵占的中国领土必须归还。②1945年7月《波茨坦公告》重申《开罗宣言》的规定必须实施。③1972年,中美发表了《上海公报》,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4)解决台湾问题总的方针、原则、方式 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原则:“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方式:“和平方式实现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四、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 1.中华民族的起源:原始社会末期,黄炎部落相互融合,形成了华夏族的主干。 2.民族融合的开始: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与其他各族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逐步融合,为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秦朝的统一,标志着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初步形成。 4.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发展:两汉时期,实现了对西域、西南及华南两广地区的统治,既大大扩展了疆域,又有效地开发了边疆。 5.民族大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民族迁徙,各民族联合斗争以及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出现了中国历第一次民族大融合的高潮。 6.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大发展时期:隋唐时期,高度繁荣的经济文化对周边少数民族有很强的吸引力,加上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以更大范围、多种形式加强了与少数民族的联系和管理,特别在西北和东北奠定了祖国疆域的基础。 7.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民族融合高潮的再一次出现: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周边少数民族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加强了与汉族的交往,逐步完成了封建化,为元朝更大规模的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国家的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元统一后,形成了中国历第二次民族大融合的高潮。 8.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明清时期,中央政府采取有力措施,解决了周边少数民族问题,特别是在清朝,粉碎了少数民族贵族与西方侵华势力分裂国家的阴谋;同时采取了有力措施加强了地方行政管理和中央集权,使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式巩固下来。 高三历史的模拟考的复习知识点2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制度 一.含义: 君主专制: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权力于一身。 中央集权: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中央对地方拥有统帅权,地方听从中央。 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z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兴衰过程: ⑴萌芽:战国(理论:法家思想;实践: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 ⑵确立:秦朝(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秦律》、选拨考察官吏;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车轨;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⑶巩固:西汉(中外朝制度、刺史制度、“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察举制和征辟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改造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特点:重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需要的指导思想)。 ⑷完善:隋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特点:用分权强君权;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 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这既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发展的需要,非此不足以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又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变化,不断吸纳新生力量,保持统治基础的稳固。这正是汉唐以来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⑸加强:北宋。中央官制:二府三司制; 特点:强干弱枝;在中央分权的基础上地方分权。 ⑹发展:元朝中央: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特点:地方行政体系有了重大发展;建立了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理制度。 ⑺强化、顶峰(衰落): 明朝:废丞相,内阁制度;八股取士。 清朝: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 明清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发展到顶峰,这也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三.评价: ⑴积极影响:①政治: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 ②经济文化: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③民族关系:有利于各民族的交流和融合。 ⑵消极影响:①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政治:封建专制空前强化极易出现失误、暴政和腐败。 ③文化:文化专制阻碍科学发展和思想进步。 ⑶认识:①中央集权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两千多年,说明它是适应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基础的; ②分散的小农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维护社会安定和国家的统一,保证小农经济生产的发展; ③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人民的反抗; ④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生产力没有发生质的变化,作为上层建筑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也不可能瓦解。 ⑷中国古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 ①加强君主权力。如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汉武帝利用新儒学神化王权,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等。 ②加强思想控制。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 ③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汉代实行中外朝制度和刺史制度,明代废丞相设内阁,清设军机处等。 ④注重选拔官吏和任免官吏。自秦废分封制后,官吏任免权由皇帝一人决定。隋唐之后科举考试,也是培养和选拔忠君之臣的重要途径。 ⑤加强监察机制。如秦代设御史大夫,汉代设刺史,宋代地方设通判等。 高三历史的模拟考的复习知识点3 【什么是君主专制】 君主专制政体又称君主专制或君主专政,是一种政治体制和政府形式,统治者君主(常称国王或皇帝)拥有统治国家和公民自由的所有权力而没有法律或法定的程序告诉君主如何行使权力,虽然有的宗教可能有能力阻止君主的某些行为。君主制是一种专制政体,君位采用世袭方式产生。 【明清君主专制特点】 明朝 1、废除宰相制度: A、过程:1380年,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B、影响:中国封建社会的宰相制度被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内阁的出现: A、过程:废除丞相后,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政务;明成祖时,“内阁”出现。后来内阁地位提高,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 B、地位: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决策大权仍紧握在皇帝手中。 清朝 1、背景:清初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使皇权受到限制。 2、措施: A、康熙帝时,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互相制约,集权于皇帝。 B、雍正帝时,设军机处,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3、影响: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必知知识点:明清君主专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的出现提供政治保证。 消极作用:皇权极度膨胀,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明清之际,英国等西方国家先后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英国的、美国的等),建立起资产阶级的统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明清君主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极大妨碍了社会的进步,从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
随便看 |
|
在线学习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