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考文言文句式及用法总结 |
范文 |
文言文句子翻译,是学习文言文的主要训练方法之一,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高考文言文句式及用法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例如: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6、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1)“......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2)“......,......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3)“......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5)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 (二)被动句 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例如: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5.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三)省略句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1、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 3、省略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承上文省略。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 4、省略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译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5、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修饰语的省略] 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中心词的省略](四)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 1、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洞庭君安在哉?《柳毅传》李朝威 (3)介词宾语提前: 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庄子〉 介词宾语前置,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东乡坐。”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惟你是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中心词+之+定语+者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3、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覆之以掌。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荀子〉 4、主语后置:(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快哉此风!(宋玉《风赋》) 5、固定句式 (1)"……孰与……"、"……何如……"。这两种说法都是询问比较的结果,用法相同。 "孰与"、"何如"还可以用来询问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择取舍。 (2)得无...该不会,表示揣测的疑问词。 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蒲松龄 (3)“无乃…与?”恐怕…吧 求,无乃尔是过与(同“欤”,语气词)《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4)何(以)…为,表反问的句式,为什么要…呢。如: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5)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致江海。《劝学》〈荀子〉 (6)奚以…为,哪里用得着…呢,表反问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庄子〉 (7)…之谓也,…说的就是… “他人之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8)"不亦……乎?"可译为:"不……吗?","难道不……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 (9)以为、以……为……,意思是以为、认为、把……当作、用……做……。例如: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10)唯……是“是”无意,起宾语提前作用;“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 (11)岂……哉(乎)、独……哉,意思是难道……吗。例如: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12)与其…孰若…、与其…宁…,可译为与其…不如(宁可)…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鸿门宴》) 与人刃我,宁自刃。(《鲁仲连传》) (13)"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意思是"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例如: 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办呢?) 四、实词的判断方法 1、课文求义法 文言文阅读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新的,但它要考查的文言实词大都在课本中学过,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对课内文言文要充分重视,步步夯实。 2、成语印证法 即借助成语来推断实词词义。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成语的含义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改变,为我们推断实词词义提供了方便。如: “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闻名遐迩”这个成语大家很熟悉,“迩”对应“远”。把“近”的意思套进原句去,语意很通顺。因此,可推知,此句中的“迩”也是“近”的意思。 3、结构求义法 古汉语相对于现代汉语在语言结构上更具对称美,上下文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依据这一特点,可有效帮助我们理解词义。 有时借助整齐的句式,还可以先推断出一个词的词性,进而推断出这个词的正确意思。 4、语法分析法 根据词性可以更准确地推出词义。我们在阅读文言文时,可以先确定它在文中做什么成分,然后确定词性,进而确定词义。 5、形训求义法 运用形训,即通过字形结构的剖析释义。分析字形能说明字的本义,有助于我们了解词的本义,也有利于我们去推断词的引申义或其他义项。 许慎的《说文解字》主要是凭字形来说明字的本义的。汉字中的形声字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其义符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6、音训求义法 这种方法就是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试着找通假关系,从而释出符合语境的意思。 语言里的“词”是音义结合物,古人在记录语言里的某一个“词”的时候,往往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书写,有时写成这个样子,有时写成那个样子。后人便称之为通假。 通假字的特点基本上是“同音代替”,可分三种情况: ①完全同音,如“惠”通“慧”,“畔”通“叛”。 ②声母相同(双声通假)。如“亡”通“无”,“胡”通“何”。 ③韵母相同(叠韵通假)。如“信”通“伸”。这一方法可以让我们在“山重水覆疑无路”的时候,扫除古文阅读上的障碍。 这里,再略举几例说明这种现象。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受”通“授”,义为“给予”。 ②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孰”通“熟”,义为“仔细”。 ③(陈涉)趣赵兵亟入关。(《史记·陈涉世家)对“趣”字按其字面无法解释,如联系下文的“亟”(意同“急”),前后参照,可推知“趣”通“促”,意为“催促”。 以上几种方法不是孤立的,也不是非此即彼的,应该在拥有扎实的课内知识的基础上,结合上下语境,综合考虑,灵活运用。 五、虚词的推断方法 1、对照比较法。 就是熟记一些文言虚词的典型例子,将句子、意义和用法一同记住,在做题过程中,将给定的句子与典型例句进行比较,推出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虚词判断方法。 例如“之”的用法,我们可以熟记“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子孙视之不甚惜”等三个句子,我们可以分清它们的用法分别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代词。 2、语境推断法。 就是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判定虚词的具体意义和用法的方法。 3、“删”“换”“代”法。 有些文章虚词的用法,可以通过删除或替换的方法来推断。删除或替换虚词后句意表达不受影响的一般是连词。 4、语法分析法。 根据语法知识判别虚词意义,首先将句子主干抽出,划分句子成分,而后看虚词的功能。 一般来说,代词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浯;副词充当句子的状语;介词往往与名词、代词组合构成介宾短语充当句子的状语、补语;连词在句子中只起连接作用,不作句子的成分,表动态或语气。 5、句式分析法 常用句式参考第三大点。 ①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 是介宾短语后置句,“于南亩之农夫”介宾短语,“于”是介词“比”的意思。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 是定语后置句,“石”是中心语,“铿然有声者”是定语,“之”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6、对句互推法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 |
随便看 |
|
在线学习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