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
范文 | 文言文是语文学习中的一大难点,也是占分很大的一部分,学好文言文很重要,为了方便大家学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 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輮以为轮(通“煣”,用火烘木使弯曲)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通“又”,再;通“曝”,晒)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2.古今异义 (1)輮以为轮(以为,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 (2)金就砺则利(金,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渊博) (4)用心一也(用心:古:用,因为今:集中注意力;居心,存心)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参:古:验,检验今:参加,参见) (6)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寄托:古:安置,安身今:托付;把理想等放在某人或某事物上) 3.词类活用 (1)动词使动用法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使……弯曲) (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 (3)名词作状语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日)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 (4)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 輮使之然也(“輮”这种方法) 不能十步(跨十步,至十步) (5)数词作形容词: 用心一也(专一) 4、一词多义 (1)绝 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断) 以为妙绝(到了极点) 佛印绝类彌勒(非常)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终止) (2)假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借助)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与真相对,不真,假装) (3)闻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听见) 博闻强记(见闻、知识) 不能称前时之闻(声誉、名声) (4)强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大,强健) 挽弓当挽强,用剑当用长(有力的弓)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 乃百强步,日三四里(竭力,勉强) (5)望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向远处看)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希望) 先达德隆望尊(名望) 七月既望(月圆之时,农历每月十五日) 二、文言虚词 1.而 ⑴连词,表修饰: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 ⑵连词,表转折: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⑶连词,表并列: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 ⑷连词,表承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⑸连词,表递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于 (1)介词,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介词,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善假于物也 3.之 ⑴代词:青,取之于蓝(代靛青)/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 ⑵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⑶助词,的: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⑷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不如须臾之所学 4.焉 ⑴兼词,于之,从这里: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⑵句末语气助词,了: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用“也”表示判断) (2)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用“者……也”表示判断)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用“者……也”表示判断) 2.省略句 (1)鞣(之)以(之)为轮(分别省动词、介词的宾语“之”) (2)假(于)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省介词“于”) 3.倒装句 (1)青,敢之于蓝,而青于蓝(于蓝取之、于蓝青,介宾后置)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己参省,介宾后置) (3)善假于物也(于物假,介宾后置)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定语后置)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于水,介词结构后置) 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一、一词多义 1、见:①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见面,动词) ②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被,副词) ③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我,代词) 2、相:①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命相,名词) ②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宰相,名词) ③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复指你,表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 ④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互相,副词) ⑤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辅助,动词) 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互相,副词) ⑦朱文子相三君,妾不衣帛,马不食粟(辅助,动词) ⑧胜不敢复相士(观察,审察,动词) ⑨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她,表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 ⑩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我,表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 3、迎:①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迎接,动词) ②人物亦鄙,不足迎后人(迎娶,动词) ③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迎娶,动词) ④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迎接,动词) ⑤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投降,动词) ⑥公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固不遣(迎接,动词) ⑦赵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于界(迎接,动词) 二、古今异义的词 1、下床: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 ①古义:从座位上起来。 ②今义:离开床 2、多谢: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①古义:多多劝告。 ②今义:谢谢。 3、交通: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①古义:交错相通。 ②今义:交通运输。 4、可怜:可怜体无比,阿母为你求。 ①古义:可爱。 ②今义:让人同情。 1、自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①古义:自作主张。 ②今义:没有束缚,自由自在。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 通假字: 乃瞻衡宇(衡,通“横”) 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 词类活用: 瓶无储粟,生生所资(生生:前“生”,维持;后“生”,动词用作名词,生活) 眄庭柯以怡颜(怡:愉快,使愉快) 倚南窗以寄傲(傲:形容词用作名词,傲然自得的情怀) 审容膝之易安(容膝:动词用作名词,仅能容纳双膝的小屋) 园日涉以成趣(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乐琴书以消忧(琴,书:名词用作动词,弹琴,读书) 或棹孤舟(棹:桨,这里用作动词,用桨划) 一词多义: 心 --因事顺心(心愿) 既自以心为形役(内心) 夫 --问征夫以前路(名词) 乐夫天命复奚疑(助词) 故 --故便求之(所以)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故交,朋友) 之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到,动词) 求之靡途(代“为长吏”,代词) 四方之事(助词“的”) 奚 --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 乐夫天命复奚疑(什么) 而 --门虽设而常关(表转折) 觉今是而昨非(表并列) 时矫首而遐观(表修饰) 鸟倦飞而知还(边承接) 古今异义: (1)于时风波未静 风波 古义:指战乱。今义:风浪,常用来比喻纠纷或乱子。 (2)尝从人事 人事 古义:指做官。今义:常用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或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罚等工作。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寻 古义:不久。 今义:常用义为“寻找”“追寻”等。 (4)悦亲戚之情话 亲戚 古义:内外亲戚,包括父母和兄弟。 今义: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 (5)幼稚盈室 幼稚 古义:小孩。 今义:指不成熟的做法。 (6)于是怅然慷慨 慷慨 古义:感慨。今义:指大方的行为。 (7)恨晨光之熹微 恨 古义:遗憾。今义:指一种情感,多为“仇恨”之意。 (8)将有事于西畴 有事古义:指耕种之事。 今义:指发生某事。 文言句式: 1 判断句 皆口腹自役(“皆”表判断) 2 倒装句 (1)复驾言兮焉求(疑问句宾语前置。“焉求”即“求焉”,追求什么) (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疑问句宾语前置。“何之”即“之何”,到哪里去)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介宾结构后置) (4)将有事于西畴(介宾结构后置) (5)农人告余以春及(状语后置,“以春及告余”) (6)乐夫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疑奚”) 3 省略句 (1)情在骏奔(省略主语“余”) (2)寓形宇内复几时(“形”与“宇”之间省略介词“于”) (3)稚子候门(省略“于”,正常语序应为:稚子于门候) 4 被动句 (1)遂见用于小邑(见,被) (2)以心为形役(为,被) 《归去来兮辞》中有好多包含“以”的句子,这些句子中的“以”有时作介词,有时作连词。辨清楚这些“以”到底是介词还是连词,对以后的学习和做题也是大有裨益的。以下是文中部分包含有“以”的句子及“以”在句中的词性和含义(作用)。 1、既自以心为形役(介词,把) 2、舟遥遥以轻飏(连词,表修饰) 3、问征夫以前路(介词,往) 4、引壶觞以自酌(介词,表承接) 5、云无心以出岫(连词,表修饰) 6、农人告余以春及(介词,把) 7、请息交以绝游(连词,表并列) 8、乐琴书以消忧(连词,表目的) 9、木欣欣以向荣(连词,表修饰) 几点规律: 1、“以”作介词时,后边往往跟着一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而且它常常与后边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介宾短语,这个介宾短语又常常作后置的状语。 2、“以”作连词时,表关联作用,也就是说,它有连接前后项的作用,而前后项或者是动词,或者是形容词,很少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即便是,也不是与后边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介宾短语的。更为重要的是,“以”作连词时,作用相当于“而”。也就是说,用作连词的“以”可以用“而”替换。 3、判定“以”在句中是介词还是连词,就要从这两方面入手:一看“以”后边是不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它是不是与后边的名词或词性短语组成了介宾短语,而且是不是作状语的(在文言中“以”常与后边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介宾短语作后置状语)。二看“以”能不能用“而”替换。如果能,它就是连词;如果不能,那它就是介词。上例中的“既自以心为形役”“问征夫以前路”“农人告余以春及”中的“以”都与后边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了介宾短语,又都是作状语的(其中后两句是状语后置的特殊句式),而且又都不能用“而”替换,因而判定它们都是介词。至于其它各句,“以”的前后连接的都是形容词或动词,又都能用“而”替换,所以是连词无疑。 |
随便看 |
|
在线学习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