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二生物必修三期末知识点整理 |
范文 | 没有一个大学,是比拥有我们从未使用过的能力的大自我和人类意志与理智所创造的现实,更能包罗万象的了。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二生物必修三期末知识点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生物必修三期末知识点1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体液:体内的液体。 细胞内液(2/3) 体液 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 等。 2、体液之间关系: 【判断方法】:独来独往为淋巴;血浆沿毛细血管动脉端 进入组织液,组织液从毛细血管静脉端 重新吸收进入血浆;淋巴液经过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参与血液循环。 3、内环境:由 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 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成分判断常考,注意总结这部分知识点,如血红蛋白、神经递质、血浆蛋白等判断属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1)渗透压:指溶液中 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即溶液渗透压越高。血浆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 含量有关。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 Na+和Cl-。37℃时,血浆渗透压为770kPa,相当于 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2)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物质:HCO3-、HPO42-:例 NaHCO3/H2CO3 和 Na2HPO4/ NaH2PO4 6、稳态: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 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 间接参与调节的系统:神经系统、体液(内分沁系统)、免疫系统。 人体稳态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同时调节也是相对的。 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7、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高二生物必修三期末知识点2 植物的激素调节 1、胚芽鞘 感受光刺激的部位:胚芽鞘尖端 向光弯曲的部位:胚芽鞘尖端下部(伸长区) 产生生长素的部位:胚芽鞘尖端(有光或无光都能产生) 2、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①生长素的产生部位:“主要”在幼嫩的芽和叶、发育中的种子,合成原料是色氨酸。 ②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横向运输、极性运输,运输方式均为主动运输;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其中,单侧光和重力只影响生长素的横向运输,不影响极性运输。 ③生长素的分布部位:各器官均有,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3、植物体各个器官对生长素的 耐受能力 不同:茎 > 芽 > 根; 4、植物体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大小 不同:根> 芽> 茎; 5、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具体的例子:植物的向光性生长、茎的背地性生长不体现两重性;根的向地生长、顶端优势(注意其机理,芽的受抑制程度比较)体现两重性) 6、植物激素的种类和功能 (1)赤霉素 ①合成部位: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幼叶 ②主要作用:促进细胞伸长而使植株增高;解除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发、果实的成熟。 (2)脱落酸 ①合成部位:根冠、萎焉的叶片 ②分布:将要脱落的组织和器官中含量较多 ③主要作用:抑制细胞的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3)细胞分裂素 ①合成部位:根尖 ②主要作用:促进细胞的分裂、分化 (4)乙烯 ①合成部位:植物体各个部位 ②主要作用:促进果实的成熟 7、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例如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细胞的伸长,但它的浓度增高到一定值时,会促进乙烯的合成从而反过来又抑制了生长素对细胞伸长作用的促进。 8、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1)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优点: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 (2)植物生长调节剂比植物体内的激素(内源激素)效果稳定的原因:植物体内缺乏植物生长调节相应的分解酶,可使其持久发挥作用。 高二生物必修三期末知识点3 种群和群落 一、种群的特征 1、种群“空间特征”: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 2、种群“数量特征”:种群密度(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 3、出生率和死亡率 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 是“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4、年龄组成 能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5、性别比例能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不能影响死亡率)。 二、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三、种群数量的变化 1、构建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建立数学表达形式→通过实验或观察法对模型检验或修正。 2、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①条件:资源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②模型:Nt=N0λt ③解读:λ表示增长倍数,增长率为λ-1;若λ>1,种群密度将增加,为增长型种群;若λ<1,种群密度将减小,为衰退型种群。 ④“J”型增长的特点:连续增长,增长率保持稳定、增长速率(看斜率)逐渐增加。 3、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①条件:资源和空间条件有限。 ②特点:增长速率在种群数量为K/2之前逐渐增加,K/2到K之间增长速率逐渐下降,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此时增长速率为0。 4、探究实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酵母菌计数的方法:抽样检测法;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将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计数室。 (2)思考与讨论 ①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为什么要轻轻振荡几次? 答:使酵母菌分布更均匀,计数更准确。 (2)该探究需要设置对照及重复实验吗? 答:不需要另设对照组,因为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在时间上已经形成自身前后对照。但需要重复实验,才能获得更准确的实验数据。 四、群落的结构 2、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各种方法对比 (1)调查方法:取样器取样的方法。 (2)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 或目测估计法;其中,记名计算法法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的统计。 (3)采集方法:诱虫器采集法 或简易采集法;诱虫器采集法利用了土壤小动物的避光、趋湿的特性。 3、群落的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 四种。 4、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其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主要与对光的利用有关; 动物垂直分层主要与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有关。 不同海拔高度植物的垂直分层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5、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对阳光等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 6、群落演替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7、演替的实质: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的优势地位(优势取代),而不是一种生物被另一种完全取代。 8、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 起点不同,因而速度不同。初生演替没有适合植物生存的土壤条件。次生演替有适合植物生存的土壤条件。演替的最高阶段受气候条件的限制,干旱的气候条件不能演替到森林阶段。人类活动往往会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高二生物必修三期末知识点4 生态环境的保护 1、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态系统的保护层次:物种、基因、生态系统。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直接价值:食用、药用、工业原料、旅游观赏、科学研究、文艺创作。 间接价值:也叫生态功能,如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 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最有效方法)、易地保护(动物园) 高二生物必修三期末知识点整理 |
随便看 |
|
在线学习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