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二地理书的复习必用知识点 |
范文 | 在地理学习上,我们要有计划地做一批综合性典型训练题,学习从自然因素到经济因素全面考虑问题的方法。关于这一点,要多注意老师讲解的典型例题分析,将其积累起来,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二地理书的复习必用知识点,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二地理书的复习必用知识点1 1、我国主要的大型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北煤南运等。 2、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1)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是很不均匀的,存在着明显的资源富集区和资源贫乏区,且自然资源在区域之间一般不具有流动性; (2)区域间的发展水平不平衡,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往往不匹配。 3、西气东输工程: (1)基础:新疆天然气资源; (2)目标市场:长江三角洲; (3)主干管道: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气田.向东经过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最终到达上海。管道工程采取干支结合、配套建设进行。 4、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1)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①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贫乏; ②西部能源丰富,但因经济水平的限制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 (2)我国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的需要: ①煤炭一直是我国能源消费中的主导能源,带来众多的环境问题,还因为北煤南运对我国的交通运输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②天然气具有清洁以及燃烧效率高等突出优势。 (3)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我国天然气分布总体特征是西多东少、北多南少,陆地天然气(四大气区)主要分布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陕甘宁鄂尔多斯地区。我国东北、华北等地区的油气田开采已到了中后期,西北则成为战略接替区,因此我国采取了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油气发展战略。 5、西气东输的影响: (1)对西部地区的影响:推动中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推动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刺激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2)对东部地区的影响: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张状况;优化东部地区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刺激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改善大气环境,缓解交通压力。 (3)加强区际联系,合理配置西部的资源优势和东部的经济、技术优势,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4)对环境的影响: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质量,沿线农村地区通过天然气的推广,减少植被破坏。 高二地理书的复习必用知识点2 河流搬运能力降低,促使沉积发生,形成堆积地貌。常见的河流堆积地貌主要有以下几种: (1)冲积扇平原 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河流出山口后,比降显著减小,水流又分成许多交汉,成扇状向外流动,河流能量显著降低,大量物质堆积下来,又有利于河流改道。随着各支汊的不断堆积和变迁,就形成冲积扇。冲积扇的物质结构,一般是顶部物质较粗,主要为沙、砾,随着水流搬运能力向边缘减弱,堆积的物质逐渐变细,边缘一般多为沙、粉沙及亚粘土,分选性较好,所以冲积扇是较好的含水层,边缘常有泉水出露,可发展自流灌溉。若山地河谷随山地间歇抬升,也可形成叠置冲积扇。 (2)河漫滩平原 河漫滩平原发源于河流中下游。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河流往往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的面积逐渐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见下图)。 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洪水淹没,继续接受沉积。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就形成河漫滩平原。 (3)三角洲平原 三角洲平原是指河口地区的冲积平原。它以河流和海洋相互作用,河流沉积占优势的产物。河流到达海洋人海口处,由于流速极缓、水流扩散,将携带的泥沙在河口附近堆积下来,加上海潮顶托,形成三角洲。三角洲在平面上的外形略似顶尖朝向陆地的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且纵横交错,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若干个三角洲连在一起,便形成广阔的三角洲平原。 高二地理书的复习必用知识点3 1.能源分类 ⑴可再生能源(举例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非可再生能源(举例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和核能)。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 ①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 ②市场广阔:一是我国对能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加;二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改变。 ③位置适中:输煤输电距离近。 ④交通比较便利:北中南三条运煤铁路分别是大秦线、神黄线、焦日线。 3.能源基地建设: ⑴面临挑战: ①人均资源量少; ②人均能源消耗量低; ③单位产值能耗高; ④以煤炭为主能源消费结构;⑤能源安全受到威胁。 ⑵采取措施: ①扩大煤炭开采量; ②提高晋煤外运能力,以铁路为主,公路为辅; ③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 一是建设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 二是发展炼焦业。 4.能源的综合利用 ⑴变革原因: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⑵变革模式:结合铁矿、铝土矿等资源优势,构建三条产业链:煤电铝、煤铁钢、煤焦化。 ⑶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 ①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 ②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 ③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5.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⑴提高煤的利用技术:推动以洁净煤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⑵调整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是生态环境问题根源所在, ①对原有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②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技术产业和旅游业。 ③“三废”的治理: ①废渣:回收再利用; ②废气:消烟除尘,营造防风林带; ③废水:沉淀净化。 |
随便看 |
|
在线学习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