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二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
范文 | 我希望中学生朋友们做任何事情,只要你认准了,就不要轻言放弃,因为成功就在下一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二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希望对您有用。 高二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 英美关系 (1)1775~1783年的独立战争,美国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赢得独立。 (2)1846年美国从英国手中取得俄勒冈。 (3)1899年美国提出对华"门户开放"政策,首先得到英国承认。 (4)一战后期,美国加入协约国作战,企图与英法争夺战利品。 (5)一战后美国企图凭借世界经济霸权地位,实现统治全世界的野心,同英国力图保持海上霸权,继续扩大殖民地的意图发生矛盾,英美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在巴黎和会上,英法美共同操纵会议,并共同策划反苏。国际联盟成立后,因受英法控制,美国没有参加。在华盛顿会议上,美国通过《四国条约》埋葬了英日同盟,《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取得与英国相等的制海权。 (6)一战后许多问题上英美采取相近态度或共同行动。如武装干涉苏俄革命,德国赔款问题和绥靖政策。 (7)二战爆发后,英美在反法西斯斗争中密切配合,协调行动,对打败法西斯作出了贡献。 (8)二战后,美国取得世界霸权,打着反殖民主义旗号,排斥英法势力。英国无力与美抗衡,在国际事务中追随美国。 美日关系 (1)1853年美国人柏利率舰队首先打开日本大门。 (2)一战期间日本独霸中国引起美国不满,府院之争反映美日对中国的争夺。1921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打破了一战期间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九国公约》使中国又回复到几个大国共同支配的局面。 (3)30年代日本大举侵华,损害美在华利益,美助蒋抗日。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日在亚太地区角逐,最后美败日取胜。 (4)日本投降后,美为扩大在东亚的势力,派军以"盟军"名义单独占领日本。1946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偏袒侵华日军战犯,还保留了日本天皇制。 (5)二战后,美国大力在经济上扶植日本,尤其是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期间,美国向日本大量订货,刺激了日本经济发展。60年代末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进入70年代美日经济竞争剧烈,政治上日本开始奉行独立自主政策,不再惟美国马首是瞻,双方矛盾加深。 【二】 一、汉字与书法艺术 1、汉字的发展历程: (1)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六千多年前,“图画文字”出现。 (2)象形字后来逐渐符号化,脱离图画,形成汉字。 (3)至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其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2、书法艺术的形成: 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中国书法兼具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自觉地创造书法美成为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3、代表人物及特点: (1)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钟繇、王羲之贡献。 (2)唐代楷书步人盛世,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各具特点,分别被称为欧体、颜体和柳体,成为后人学习、临摹的范式。 (3)魏晋以来,草书盛行不衰,名家辈出。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唐朝的张旭、怀素等,都是草书大家。 (4)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东晋王羲之、唐朝颜真卿、北宋苏轼、元朝赵孟頫、明朝文征明等人的行书,历来备受世人喜爱。 二、笔墨丹青中国画 中国画的发展历程: (1)彩陶画:《鹳鱼石斧图》是其中的杰作。 (2)战国帛画:《人物龙风图》《人物驭龙图》,造型准确,线条流畅,色彩绚丽,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 (3)魏晋时期,顾恺之留下了《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_佳作,提出“以形写神”,画人物要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 (4)隋唐时期,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等创作出《游春图》《步辇图》和《送子天王图》等许多优秀作品。 (5)敦煌莫高窟的壁画。 (6)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三、京剧的出现 1、发展历程: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称为优伶。 (2)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 (3)明朝时候,江苏昆山一带形成的昆曲,流传甚广。 (4)清朝前期,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 (5)道光年间,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形成了一个新剧种,就是后来的京剧。 (6)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 2、代表人物: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艺人。 高二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2 ①国家统一,疆域辽阔 唐疆域:东北至黑龙江库页岛地区,西到中亚咸海地区,东到大海,南到南海。 ②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制度先进完善 ⑴唐太宗: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盛世(唐中期后出现藩镇割据) ⑵三省六部制 演变:魏晋南北朝提出—隋发展—唐完善(太宗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萌芽,将尚书台改为尚书省,设中书省和门下省 职能: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 作用:三省之间相互牵制,互为补充,提高了办事效率,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⑶科举制: 演变:世袭制(战国以前)——按军工授爵(战国)——察举制(汉代自下而上推举,下级向上级推选,标准为才、孝、廉;东汉后以孝廉为主)——九品中正制(三国最初按才能,后按门第,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兴起)——科举制(隋文帝建立科举制,隋炀帝创进士科;唐朝太宗设进士科和明经科,武则天创武举、殿试,玄宗用高官主考;宋朝发展,经意策论,糊名制,三级考试;明清衰落,八股取士,束缚思想,缺乏创新精神,人们成为皇帝的奴仆,阻碍社会进步;1898年戊戌变法,废除八股,改试策论;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 产生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根本) 士族地主的腐朽,庶族地主的壮大 庶族地主要求掌握国家政权 评价:明清之前(积极作用为主); 积极:打击了门阀士族,扩大了官吏来源,扩大了统治基础; 加强了中央集权 促进了文化的发展,诗歌的繁荣 消极:忽视了实用性的学问 明清以后 八股取士,是维护____主义的工具,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使人缺乏创新精神, 阻碍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进步,使中国落后于西方。 ③衰落——唐中后期出现藩镇割据 原因:A.安史之乱(直接原因)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755-763), B.节度使(唐在地方设的行政长官)权力膨胀,地方财政不再上缴中央, 节度使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经常发动叛乱。 危害: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使唐日趋衰落。 农业: 均田制,租(庸)调制 内容:隋沿用孝文帝的均田制,变足调为租庸调。庸:纳绢代役;唐朝庸没有年龄限制。 作用: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促进农业的发展。 手工业: 纺织:缂丝 陶瓷:A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也称“邢白越青” 邢窑(河北)白瓷,越窑(浙江绍兴):青瓷 B唐代制瓷业成为独立的成产部门 C唐三彩:黄、红、绿;造型多为马、骆驼 手工业经营:官营手工业出现雇募制;私营手工业发展,商品化程度加深。 商业: 发展原因: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为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②政治上的统一; ③唐时重农抑商的政策有所松动,官商分利,海外贸易; ④京杭大运河的开通; 发展表现:①出现了闻名中外的大都会:长安、洛阳、扬州 ②外商多,阿拉伯、波斯商人到中国,往来频繁; ③对外贸易发达,陆上丝绸之路,海上陶瓷之路; _海上陶瓷之路出现的原因: a唐朝经济繁荣;b陶瓷业发展;c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d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e政府开明开放的政策,鼓励海外贸易;f江南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开始南移;g唐朝对外交往密切。 _唐朝对外交往频繁 特点:广泛的对外交往,与各国交流; 同亚洲国家交往最密切,重点在朝鲜、日本、东南亚; 唐政府兼收并蓄,吸收外国先进事物,促进世界文明进步。 形势:人员往来:遣唐使、留学生、商人; 宗教往来:伊斯兰教在唐时传入中国(元更广泛), 拜火教(波斯) 佛教:玄奘取经 原因:唐朝政治强盛,经济文化先进,吸引各国学习、贸易; 对外交通发达:陆上交通以长安为中心,向西到西域,向东到日本;海上交通以广州(至东南亚)、扬州登州(至日本)为中心。 疆域辽阔,民族关系融洽 对外开明开放,兼收并蓄的政府政策。 影响:对亚洲和世界各国经济、文化发展做出贡献; 促使唐经济、文化进一步繁荣。 ④货币上,废五铢钱,通行开元通宝 ⑤城市的繁荣:城市 特点:城市中贸易场所有时间、地点的限制; 政府统一管理,严格控制,县以下禁止设市; 坊市制; 政治中心、军事重镇; 长安城布局:①宫城在最北,体现皇权至上(坐北朝南) ②市坊分开,有专门的贸易场所,体现政府对贸易严格控制。 代表性城市:安史之乱前:长安、洛阳、扬州、益州 安史之乱后:扬州、益州、长安、洛阳(体现了经济重心南移) 丝绸之路:敦煌、龟兹、疏勒 交通港口城市:广州、泉州、明州、杭州、扬州、登州; 文化:世界、全面辉煌、兼收并蓄、影响深远 原因: 经济高度繁荣; 国家统一强盛,政治稳定; 统治者开明、开放、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对外交往频繁,吸收了外来文化的优秀部分; 国内各民族交往密切; 继承历代文化传统,尤其是魏晋南北朝; ①思想: 三教合一:弘扬积极入世,关怀现实的儒学传统,吸收和融合佛道思想,使儒学体系得到丰富和发展 ②文学艺术: 书法:楷书: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草书:张旭、怀素 唐代书法艺术达到高峰,最能体现盛唐特点的是楷书。 绘画:吴道子(唐)吴带当风 唐诗: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 原因:经济繁荣;政治统一;科举制;继承前人成果;开明的文化政策; 受各民族和外来文学艺术的影响。 代表:边塞诗:王昌龄 豪放派、浪漫主义:李白 山水田园派:孟浩然 现实主义:杜甫、白居易 ③科技: 印刷术:雕版印刷术(唐)《金刚经》 火药:孙思邈(唐初)《丹经》记载火药配方,唐末用于战争。 高二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3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贯穿中国古代的第一条主线索:中央和地方的斗争) 一、西汉 (一)七国之乱 1、原因:①历史原因:汉高祖刘邦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 (郡国并行,上次青岛市摸底考试有一个郡国并行的看图题) ②直接原因:面对诸侯国尾大不掉之势,贾谊、晁错等人上书,主张消减封国 2、过程: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接受建议,开始着手削夺诸侯国的封地,七个诸侯王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二)汉武帝改革 1、根本目的:为了加强皇权,巩固国家统一 2、措施: ①建中朝(“中朝”(内朝)是决策机构,由皇帝左右亲信充任中朝的主要官吏尚书令、侍中、常侍等职。原先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机构,逐渐成为执行机构“外朝”。) 【要点解析】 ②设刺史(刺史是一种监察官员,负责监察地方) ③推恩令(解析: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儿子也可以获得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皇帝直接控制的郡守管辖。通过推恩令,消弱了地方实力,使中央 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 3、作用: ①积极:巩固、发展了大一统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消极:皇帝权力过于集中,造成后来外戚和宦官专权。 (注意与经济和文化相联系,文化上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根本上是由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所决定的;而经济上“重农抑商”也是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产生的。) 二、唐代 经过东汉末年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动荡之后,隋唐实现了统一。 唐中叶发生了安史之乱,参与平叛安史之乱的唐朝大将和安史降将被封为节度使,他们拥兵自重,使唐中叶后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三、五代十国 1、实质: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 2、特点:政权更迭频繁,南方相对稳定 3、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统一奠定了基础。 四、宋太祖改革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 1、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收精兵 统兵权 归“三衙”掌管(三衙由殿前司、侍卫步军司和侍卫马军司三部分组成) 调兵权 归枢密院掌管 使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兵权最终由皇帝掌握。 (2)削实权 兵权——枢密院 中央: 削弱了宰相权力 财权——三司使 行政权——中枢门下 (宰相权力被一分为三) 地方:规定所有州郡直属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州郡长官下设通判,负责监察。 (3)制钱谷 规定各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部分外,其余运往指定地点,由中央掌握。从而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2、影响 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消极:造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到北宋为止,中央和地方的斗争基本告一段落,以中央的胜利而结束。) 第四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贯穿中国古代史的第二条线索: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隋唐时期) ①三省为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 ②尚书省下设六部。 三省六部制的作用:三省之间既互相配合,又互为补充,提高了办事效率; 完整的相权又被分割,有利于加强皇权。 2、发展(宋朝) 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另外设置 ①中枢门下——负责行政 ②枢密院——负责军事 ③三司(盐铁、度支、户部)——负责财政 3、三省六部制的废除(元朝) 元朝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六部也归入中书省。 二、明朝皇权的加强 1、明朝初年,沿袭元制,设中书省。 2、明太祖朱元璋时期 ①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专制皇权达到新的高度) ②由于事务繁忙,皇帝不可能一一亲自裁决,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但不参与决策。 3、明成祖时期 正式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此后内阁地位逐渐上升。 注意:“票拟”和“批红” 三、清朝专制皇权的加强 1、清朝初年:承袭明制,设立内阁。重要的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 2、军机处的设立 (1)时间:清雍正年间 (2)职责:可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政务,但由于军机处官员品级不高,只能跪奏笔录 (3)影响: ①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②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
随便看 |
|
在线学习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