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二历史选修三知识点与总结 |
范文 | 学习中的练习对于知识的巩固、技能的运用等是必要的,有意义的练习实际上是一种新情境下的继续学习。学会做作业,也是学习的一个方面。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二历史选修三知识点与总结,希望能帮助到你! 高二历史选修三知识点与总结1 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古代国内商业的发展 ①原始商业:原始社会以物易物。 ②商朝:商朝人善于经商,所以后人把善于经商的人称为商人。 ③春秋战国: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的地位提高。 ④秦汉到隋唐前: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限制。 ⑤隋唐:柜坊(中国最早银行的雏形)和飞钱(汇票)相继问世 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 ⑥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益州) 原因: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宋代城市中市和坊的界限被打破,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 制也被打破。) ⑦元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⑧明清:地域性商帮的出现(徽商和晋商)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市的变迁 宋朝以前:县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市四周有围墙,与居民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的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 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至明清,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发展成为的四大商业名镇。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在宋朝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2.城市发展的表现 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的商业中心。 南方经济的发展,使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以致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西汉:开通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表唐朝:对外贸易重要港口——广州;外贸易机构——市舶使 两宋:海上丝绸之路异常繁荣,海外贸易税成为南宋政府的重要财源。 现元朝: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泉州(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打击,对外贸易逐渐萎缩。仅允许“广州十三行”与外国通商 特点:朝贡贸易(目的是为了宣扬国威,而不是获取的经济效益) 高二历史选修三知识点与总结2 一、孔子与老子 (一)孔子 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 2、学说: 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B、“礼”(“克己复礼”)C、“为政以德” 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 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 3、历史地位: 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二)老子: 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 2、学说: ①哲学思想: 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B、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 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 3、历史地位: ①是中国哲学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1、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 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3、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 4、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二)儒家:孟子和荀子 1、孟子 ①孟子的思想 A仁政学说B性善说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②历史地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B他被称为“亚圣” 2、荀子 ①荀子的思想: 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性恶论C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 ②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A、被视作儒家异端B、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 (三)墨家 1、墨子: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2、墨家思想:①兼爱②非攻③尚贤、尚同尚力、节用、节俭 3、墨家思想历史地位 ①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②战国一度成为显学,之后不被重视 (四)道家 1、庄子与道家 2、庄子的思想:“齐物”“逍遥”天与人“不相胜”(天命观) (五)法家 1、韩非与《韩非子》 2、韩非的思想: 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②今必胜古、主张变法革新 3、法家思想的历史地位 ①在当时适应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②在后世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六)兵家 1、《孙子兵法》 2、孙膑与《孙膑兵法》:重视战争规律 (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 1、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2、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 3、法家学说: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三、汉代思想的大一统 (一)汉初的黄老之学 1、出现的社会背景:经济残败,百业待兴,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2、主要内容: ①黄帝的学说:治身(养生)②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无为) 3、特点:兼采众家、积极无为 4、作用:西汉初年的指导思想,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但到汉武帝时被新儒学取代。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原因:汉武帝大一统事业的需要。 2、新儒学理论来源: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黄老和法家思想 3、新儒学内容: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大一统; 4、新儒学的影响: 有利于君主统治和巩固国家统一;也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作用。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及其影响: ①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②使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四、宋明理学 (一)理学兴起的社会背景: 1、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使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魏晋南北朝以来,到唐宋达到鼎盛的“三教合一”潮流,各家思想互相渗透。 3、儒学志士吸收佛、道思想,探讨匡时济世的新儒学体系。 (二)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开创:程颢、程颐;集大成者:朱熹) (1)内容: ①“理”是世界的本原。“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②把握“理”的方法“格物致知”。 ③存天理,灭人欲 (2)历史地位: ①宋朝被斥为“伪学”。②明初确立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2、陆王心学 (1)内容: 陆九渊:①“心即理也”②通过“发明本心”以求理 王阳明:③“致良知”④知行合一 (2)历史地位:重视个体的主动作用,反对束缚,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 3、宋明理学的评价: ①压抑人性,扼杀人生自然欲求 ②重视主观意志力、崇尚气节强调社会责任感等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五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一)异端思想家李贽 1、李贽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①明代晚期的思想界因循守旧;②商品经济冲击下人们竞相逐利; ③士人强烈追求个性和发展经济的要求。 2、李贽思想主要内容: ①批判孔孟儒家思想,揭露批判程朱理学的虚伪,倡导个性的自由发展。 ②万物源于阴阳二气,根本上否定天理的存在。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代表人物: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 2、三大思想家的共同主张: (1)经世致用思想:提倡务实学风和行为;振兴工商;“工、商、皆民生之本” (2)君主专制的批判:批判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3、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思想评价: ①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冲击;②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 ③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六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和实践 (一)天文学 ①战国:《甘石星经》中《石氏星表》为世界最早的星表 ②东汉:张衡:水运浑象仪;地圆说早1000多年;地动仪早1700多年 ③唐:僧一行:黄道游仪;世界首次测量子午线长度;水运浑象仪。 ④元:郭守敬:简仪早300年;《授时历》我国古代最精确的历法 (二)数学: ①春秋:九九乘法表;度量衡;筹算 ②西汉:《周髀算经》勾股定理早500年 ③东汉:《九章算术》 ④南朝:祖冲之圆周率点后七位,早1000年 (三)四大农书: ①南北朝《齐民要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②元:王祯《农书》介绍工具改进 ③明:徐光启《农政全书》“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宋应星《天工开物》“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 (四)医学: ①西汉:《黄帝内经》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 ②东汉:“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介绍四诊法;华佗发明麻沸散,创立“五禽戏” ③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创立世界最先进分类法 (五)四大发明: 1、造纸术:西汉植物纤维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2、印刷术: ①唐:现存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 ②北宋毕升,活字印刷术 ③13世纪后传入朝鲜、欧洲 3、火药: ①唐:发明火药,孙思邈《丹经》记载,唐末用于军事。 ②五代、宋:广泛应用。火炮、火箭、突火枪等 ③14世纪: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4、指南针: ①战国:司南 ②北宋:人工指南针用于航海 ③13世纪:传入欧洲 高二历史选修三知识点与总结3 一、背景 1、政治保障: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2、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 3、资本条件:大机器生产以及对殖民地的商品输出和掠夺,积累了大量的资金。 4、科技条件:自然科学突破性的进展。 5、市场条件:世界市场的出现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二、主要成就 (一)最突出的成就:电力的广泛应用 1、发明:1866年德国西门子发电机 2、影响:(1)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2)产生新兴工业——电力工业。(3)有利净化工业环境。 (二)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 1、发明:(1)70、80年代出现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2)90年代柴油机创制成功。(3)德国卡尔?本茨内燃机驱动的汽车(4)飞机。 2、影响:(1)缩短原料、商品运转周期。(2)推动石油开采业的发展。(3)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化工业的产生。 (三)新通讯手段的发明 1、发明:(1)19世纪70年代美国贝尔电话;(2)90年代意大利马可尼无线电报 2、影响:都为迅速传递信息提供方便.世界各地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 (四)化学工业的建立 1、发明、发现:(1)从煤炭中提取氨、苯、染料。(2)1867年诺贝尔炸药;(3)80年代改良制造无烟火药的技术. 2、影响:大大促进军事工业的发展,塑料、人造纤维等开始投入生产和实际应用. 三、特点:1)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坚实的科学基础. (2)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几个先进的国家几乎同时进行。新的技术和发明超出一国的范围,其规模更加广泛,发展也比较迅速. (3)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多数国家形成了两次工业革命在时间上的交叉 四、影响 一、对发生工业革命的资本主义国家 (一)生产力极大发展 (二)垄断组织的形成 [1、时间:19世纪晚期 2、原因:1、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的发展;2、自由竞争推动。 3、形成: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 4、形式:卡特尔、辛迪加(主要在流通领域)、托拉斯(突出生产领域) 5、认识(1)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的发展。(2)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三)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成为垄断组织利益的代表者。 (四)形成垄断国家集团,要求从经济上瓜分世界,加强对外侵略扩张。 (五)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二、对国际格局 (一)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确立 (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完全形成 (三)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不平性加剧 三、对社会主义运动 (一)合法斗争为主 (二)列宁主义诞生 |
随便看 |
|
在线学习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