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二语文文科的知识点分析 |
范文 |
高二阶段的学习既不像高一是对环境感到陌生,也不会像高三那样学习紧张。在这一年里,学习成绩的进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的自觉性,也是提高自学水平为高三打基础的重要时期。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二语文文科的知识点分析,希望能帮助到你! 高二语文文科的知识点分析1 一词多义: (1)“卒”:①死。“卒葬之”。②终于。“卒相与欢”。(《廉颇商相如列传》)③士兵。“夫以疲敝之卒……”(《赤壁之战》) (2)“文”:①碑文,整篇文章。“其文漫灭。”②文字。“独其为文”。、③华美、有彩饰。“舍其文轩”。(《公输》) (3)“道”:①道路。“有碑仆道”。②说、讲。“何可胜道也哉”。③道理。“传道受业”(《师说》)④正确的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极”:①尽,-尽情享受。“极夫游之乐”。②至多,最多。“亦极七八万耳”。(《赤壁之战》) (5)“观”:①观察、看。“古人之观于天地……”②景象。“非常之观”。③建筑物的一种,读,“大王见臣列观”。(《廉颇简相如列传》) (6)“得”:①能够。“不得极夫游之乐”。②心得、收获。“往往有得”。③融洽。“与公甚相得”。④得到,获得。“某得八焉”。(③、④均《王忠肃公翱事》) (7)“夷”:①平坦。“夷以近”。②铲平、削平。“今操蔓夷大难”(《赤壁之战》)。③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及外国的一种蔑称。“南抚夷越”。(《隆中对》) (8)“相”:①帮助、辅佐,读。“无物以相之”。②宰相、丞相,读。“操虽托名汉相”(《赤壁之战》)③互相,读。“卒相与欢。“(《廉颇商相如列传》)。 (9)“悲”:①感叹、叹惜。“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②悲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③哀怜。“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捕蛇者说》) (10)“胜”:①尽。“何可胜道也哉”。②能承担,禁得起。“沛公不胜杯构”(《鸿门宴》)。③优美的。“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④胜利。“终不能加胜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2.词性活用: (1)“舍”:筑舍定居。名词活用为动词。“始舍于其址”。 (2)“名”:①命名,称呼。名词活用为动词。“名之曰褒禅”。②说清楚,说明白。名词活用为动词。“而莫能名者”。 (3)“穷”:穷尽,走到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4)“谬”:弄错,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世之谬其传……” (5)“传”:流传下来的文字,动词活用为名词。“后世之谬其传……” 3.“……者……也”表示判断的两种形式: (1)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前是主语,“者”后是谓语。如“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家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者”在②这里除了表示停顿语气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如“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4.虚词: “以”:作介词用:①因、由于。“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②用来、拿。“无物以相之”。作连词用,相当于“而”:①表并列。“险以远”。②表承接。“由山以上”。 高二语文文科的知识点分析2 重点学习: 1.知识目标:简单了解孔子其人。 2.能力目标:简单理解儒家思想。 3.情感目标:用看待人的眼光看待孔子。 重点难点: 对文句的解读。 考点分析: 阅读与写作 论语名句解读: 1.关于孔子 圣人一世与万世 2.文本解读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 “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高二语文文科的知识点分析3 一、通假字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约从离衡(衡,通"横") ②孝公既没(没,通"殁",死亡) ③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于是从散约败(从,通"纵",指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称为"合纵") ④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疲惫) ⑤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喝问) ⑥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 ⑦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⑧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⑨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抗,通"亢",高) ⑩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动) 二、古今异义 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西河:黄河以西。) ②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在这时) ③山东豪俊遂并起(山东: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指山东省。) 三、一词多义 1.固 ①据崤函之固(险固,坚固,特指地势险要,城郭坚固,形容词用作名词) 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顽强,形容词) ③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守的据点,屏障,名词) 2.因 ①因遗策(沿袭,动词) ②因利乘便(趁着,介词) ③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 3.亡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损失,动词) ②追亡逐北(逃亡,动词;此用作名词,指逃亡的军队) ③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动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灭亡) 4.制 ①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动词)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动词) ③履而制六合(统治、控制,动词) 5.兵 ①……赵奢之伦制其兵/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 ②收天下之兵/信臣信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斩木为兵(兵器,名词) 6.策 ①蒙故业,因遗策(策略、计策,名词) ②振长策而御宇内(马鞭子,名词) 7.致 ①以致天下之士(招引、招纳,动词) ②致万乘之势(达到、获得,动词) 8.之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结构助词) ②……赵奢之伦制其兵(这,指示代词) ③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词) ④聚之咸阳(代"天下之兵",代词) 9.及 ①非及向时之士(比得上,动词) ②及至秦始皇(到,等到,介词) 10.北 ①乃使蒙恬非筑长城而守藩篱(在北方,方位名词作状语) ②追亡逐北(败北的军队,动词作名词) 11.度 ①内立法度(制度,名词) 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长短) 12.遗 ①因遗策(遗留下来,动词)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遗失,丢失,动词) 13.爱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动词) ②宽厚而爱人(爱护,尊重,动词。) |
随便看 |
|
在线学习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