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一必修一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 | |||||||||||||||||||||||||||||||||||||||||||||||||||||||||||||||||||||||||||||||||||||||||||
范文 |
高一必修一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 历史的学习在于积累,只有大量的阅读记忆历史知识,才能进一步解读历史,那么关于高一历史都有哪些知识点呢?以下是小编准备的一些高一必修一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仅供参考。 ![]() 高一必修一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六、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 七、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①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③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八、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权。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九、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背景:疆域空前扩大 概况: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十个行省和宣政院辖区 意义:加强了对全国的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是中国行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十、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朝代制度 汉代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清朝科举制 十一、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太祖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强中央集权:①废丞相,设六部;废行省,设三司。②内阁的创立。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清朝雍正帝设军机处(上传下达)——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高一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测试题 班别: 姓名: 学号: 成绩: 一、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70分,答案填在下表中)
1 、对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认识,正确的是( ) A 、部落首领转变为奴隶主的标志 B 、生产力推动下的社会进步 C 、人类社会由文明时代进入野蛮时代 D 、公有制被私有制代替的历史倒退 2 、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 ) A 、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 B 、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 C 、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 D 、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3 、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是( ) A 、完全割裂的 B 、互为表里 C 、前者决定后者 D 、后者决定前者 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建立于秦朝 B 、西周的政治制度是直接从原始社会末年发展而来的 C 、分封制和宗法制实施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周王室的统治 D 、分封制只是天子对诸侯进行分封 5 、西周推行宗法制的主要目的是:( ) A 、确立分封制的推行 B 、更好地对奴隶和平民进行统治 C 、加强统治者内部的团结 D 、维护周王室王权的稳定 6 、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按宗法制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 ) 1 周王室——周王正室所生之子 ② 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 ③ 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 ④ 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②③ 7 、关于西周分封制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 A 、反映了中央对地方的统辖关系 B 、体现了统治者对奴隶的阶级剥削 C 、反映了诸侯与周王的经济关系 D 、体现了奴隶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 8 、西周与商朝相比,在政治上最突出的 不 同 点 是( ) A 、实行王位世袭制 B 、实行宗法制 C 、实行分封制 D 、压迫奴隶和平民 9 、分封制在周初起到了巩固统治的作用,在后期则造成分裂割据,瓦解了周朝的统治。导致这种截然不同结果的最主要因素是:( ) A 、生产力的发展 B 、生产关系的发展 C 、诸侯争权夺利 D 、井田制的破坏 10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是:( ) A 、夏朝 B 、秦朝 C 、唐朝 D 、元朝 11 、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的产生方式是( ) A 、世代相袭 B 、考试选拔 C 、地方推荐 D 、皇帝任命 12 、秦始皇为了维护皇帝的尊严,规定:只有皇帝一人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 或“诏”;皇帝所用的玉印称“玺”。这些规定的直接目的是:( ) A 、便于发布命令 B 、增强皇帝的神圣感 C 、便于控制兵权 D 、否定周王的权威 13 、秦始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 A 、规定皇权至高无上 B 、中央设三公九卿 C 、地方推行郡县制度 D 、颁布秦律,严刑峻法 14 、秦朝郡县制是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制度,其依据主要在于:( ) A 、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 B 、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 C 、郡县官吏与皇帝臣与君的关系 D 、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 15 、按秦朝制度,主管军事的是:( ) A 、典客 B 、太尉 C 、御史大夫 D 、丞相 16 、秦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标志是:( ) A 、金字塔般统治机构的建立 B 、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C 、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的建立 D 、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 17 、古人对秦朝统治短暂原因的分析,最符合实际的是:( ) A 、四维(礼、仪、廉、耻)不张 B 、(亡于)六国之后(代)也 C 、失之在政,不在于制(制度) D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8 、下列关于三省六部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 这一制度开始于隋朝 ② 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 ③ 它标志着中央制度走向衰落 ④ 这一制度对隋唐以后各朝影响深远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 19、元朝行省制度 ①继承和推广了秦汉的郡县制 ②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③巩固和发展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④奠定了今天中国行政区划的基础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②③④ 20、 西周的分封制和西汉初年的分封制( ) A 、都是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B 、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C 、都是为了巩固统治的需要 D 、都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瓦解 21 、唐玄宗后期,藩镇权限增大,这表明( ) A 、唐玄宗重视边境防御 B 、节度使的野心不断增大 C 、藩镇割据局面已经形成 D 、朝政衰败,中央集权削弱 22 、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A 、尚书省 — 中书省 — 门下省—工部 B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 、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23 、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但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多了。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B 、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 C 、丞相权力的不断分散 D 、中央对于地方政府控制的日益严密 24 、元朝的中书省,实质上是继承和发展了唐朝的哪个机构( ) A 、中书省 B 、尚书省 C 、门下省 D 、吏部 25 、下列秦汉的官职中,掌握监察职能的有:( ) ① 太尉 ②尚书台 ③御史大夫 ④刺史 A、①②③④ B、③④ C、①② D、③④ 26、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紧突出特点是:( ) A、提高皇权 B、削弱相权 C、剥夺朝中将帅权力 D、全方位削减地方权力 27、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一直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中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基本解决是在: A、唐朝 B、北宋 C、明朝 D、清朝 28、明太祖与宋太祖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最相似的是: ( ) A、设特务机构,由皇帝直接控制 B、改变和分散地方机构及权力 C、废除原来的全国行政区划 D、改变选拔官吏的方法,实行八股取士 29、关于清朝军机处, 不 正 确 的表述是:( ) A、军机大臣由皇帝的亲信、重臣组成 B、军机处能接触军国机要 C、军机处工作效率高 D、军机处是位于六部之上的中央最高行政决策机构 30、从明朝废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的变化表明:( ) A、皇权专制日益得到强化 B、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日益加剧 C、相权重新得以恢复 D、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得以调和 31、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当权时,“部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了。对此评述正确的是:( ) A、说明明朝中期宰相制度“借尸还魂” B、张居正擅权专恣,加重明朝政治腐败 C、明朝中期,六部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D、内阁设立后地位日益提高、权力日益增大 32、明朝废除行中书省机构最根本的目的是:( ) A、挽救封建制度衰落的危机 B、加强地方政权的职能 C、削弱行省的权力 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3、关于明朝“废行省、设三司”措施的评价,正确的是:( ) A、 通过分散地方的权力来加强中央的权力 B、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划时代的变革 C、有利于加强明朝边疆地区的军事防御力量 D、政府各部门互相牵制,客观上减轻了对人民的压迫 二、 非选择题(共30分) 1、 (楚庄王)八年,伐陆浑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折掉戟的钩尖),足以为九鼎。”王孙满曰:“……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王乃归。 ——《史记·楚世家》 请回答:这个是什么事件?(2分)这个事件说明了什么问题?(3分) 2、“ 一个官员生前娶了一位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女儿,然后他再娶了一个妾氏,为他生了大儿子,此后妻子又为他生了一个小儿子,结果这官员不幸殉职,于是他的两个儿子都想取得他的爵位和家业,请问应该判给谁?” 请回答: 1 按西周时期宗法制原则,这个官员的爵位应该由他的哪个儿子继承?(5分) 2 如果是现在,刚才的遗产案又怎样判?(5分) 3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过程是怎样的?( 15 分) ① 过程(写出哪个朝代): 建立时期: 巩固时期: 完善时期: 发展时期: 顶峰时期: ② 并写出在“建立时期”的这个朝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有哪些? 高一历史学习技巧 (1)明(明中心):无论题目有多少问,都总是环绕一个中心设题的。明确中心后,每问都必须环绕此中心作答,不能脱离。明确中心方法有四: 浏览全部的问题,看从哪一板块、哪一具体问题设题;紧盯材料的出处:标题、注释(尤其是时间、人物、著作等);抓住中心句:通常在段或句的首、尾、中;根据材料大意自己提炼。 (2)审(审问题:三审一挖不分割): 审清题目能力要求(论述比评析尤其是比,技巧性最高)审全求答项及分值,依此定分点及观点(答点分值)。尤其要注意结合(如背景)列举(或评价)(如措施)此类问法,别忘记要答结合后的求答项;审准答案来源及答题的范围(如时间)、方向(政治经济文化),以防止答非所问。答案来源有以下三种情况:A、根据材料回答,则答案从材料中即可提炼完整;B、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则答案既要从材料又要结合课本所学提炼。挖:尽量挖掘题干的有效信息,答题时务必将之变为答案。不分割:要将各问当作一个有机整体思考,因各问环绕一个中心设题的。 (3)划(划材料):根据问题中的求答项,在材料中用不同的序号及线条将各求答项观点分别标示出来。要求:必须要逐段、逐句分析提炼观点,尤其是短材料更应该如此,一句话往往包含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观点。(一般以句号、分号、省略号为依据;尤其是要注意省略号两侧的语句;部分答案可能就是句子的缩写) (4)联(联答题):运用好联找联公式 因各问环绕一个中心设题的,所以注意前后问是否有递进关系,前面的问往往为后面的问提供答题的思维方向(或许,回头就是答案)简洁作答:点多、面广、话短(答案组织:A、择录材料中的某些短句、字词,但不宜过多抄袭长句;B、联系利用课本的经典结论或观点;C、自己归纳、提炼,尽量用上专有名词、习惯用语。)先概括(多用专有名词、习惯用语),后分析;史论结合;注意格式及版面:点化,标号,求答项等;整洁不要串题(随意对换题号);不要留空。 |
|||||||||||||||||||||||||||||||||||||||||||||||||||||||||||||||||||||||||||||||||||||||||||
随便看 |
|
在线学习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