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一历史必修一必背知识点 |
范文 | 高一历史怎么学?可以先将课本上的历史事件大概了解,然后再去被整个过程以及时间等等,在记忆的时候可以整理出一条比较明显的思路,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高一历史必修一,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高一历史必修一(一)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新中国的外交 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953年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1954年,中国以五大国之一地位出席了日内瓦会议。 1955年,中国参加了亚非国家万隆会议。 二.外交新局面 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阐述了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这样,中美两国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遏制共产主义”主张,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冷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称为“冷战”。 “冷战”的主要表现: (1)“杜鲁门主义”——标志美苏“冷战”的开始。 (2)“马歇尔计划”是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的重要政策。 (3)1949年,美、英、法等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1955年,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组成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1949年,在美苏的主宰下,德国被_为东德、西德两个国家。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1961年,美国发动越南战争。1973年美军从越南撤军。 苏_领袖戈尔巴乔夫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使苏联改革走入了误区。 1989年,东欧国家发生剧变。 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也随之瓦解。 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 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高一历史必修一(二)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东汉时出现了一牛挽犁代替耦犁,这种耕作方式便于牛耕普及。 二、了解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三、古代水利建设概况 1、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2、春秋战国: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都江堰 3、秦:灵渠 4、两汉:西汉汉武帝亲到黄河工地命文武百官背土,东汉王景治黄河才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5、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高一历史必修一(三)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我国开始有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禹死后,其子启即位,原始社会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2.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统治者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国家大事通过占卜方式来决定。 3.初步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中央设相、卿士等,地方设侯、伯。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1.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目的: 拱卫周王室,进行有效统治,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内容: ①分封对象——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授于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被封诸侯的义务——要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被封诸侯的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3)作用: 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②开发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 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 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⑤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序列,周天子具有,国家政权趋向严密。 (4)局限: 受封诸侯在各自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为王权衰落和诸侯割据埋下隐患。 (5)瓦解: 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经济生产方式的产生,这一生产方式使诸侯势力日益壮大)。 战国时诸侯国变法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郡县制,分封制瓦解。 2.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定义: 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政治制度。(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内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2)目的: 加强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3)内容: 继承制;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家国政治 (4)影响: ①形成了等级森严的政治制度,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②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与“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5)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3.礼乐制度 (1)含义: 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如祭祀、婚葬等)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 (2)目的: 更好地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 (3)作用: 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背景——秦的统一 1.背景 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兼并战争 2.条件 ①经济: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增强 ②思想:法家学说为秦的统一奠定理论基础 ③客观:人民渴望统一 ④主观: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3.建立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封建_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4.措施(巩固统一) 颁布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统一文字;修驰道、开通灵渠、修长城、移民等。 5.影响 ①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统一的_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促进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民族融合,巩固国家统一。 ③有利于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 二、皇帝制度 1.内容 ①权力高度集中 天下大权,集于中央中央大权,集于皇帝 ②皇权至上 皇帝总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皇帝有权任免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 ③皇帝独尊(皇帝神圣) 创制皇帝专用称号(朕、制、诏、玺) ④皇位世袭 2.特点 皇位世袭——权力的不可转移 皇权至上——地位的不可僭越 这是中国古代_制度的重要特征 三、中央官制 1.内容:三公九卿 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御史大夫——副丞相,上传下达,负责监察百官 太尉——管理全_务 九卿(诸卿):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分管国家各项具体事务 2.特点 ①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力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掌握在皇帝手中。 ②军政大事,先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以减少决策失误。 3.利弊 利: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_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弊:因皇权过大,易形成君主__,缺乏对皇帝的监督与制约的机制。 四、郡县制 1.背景: ①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建并的地区设郡县 ②秦统一后,通知区域空前扩大 ③李斯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2.内容: 秦始皇把全国分为36个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建立相应的地方官僚机构,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 3.影响: 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把全国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朝 汉初沿袭秦的郡县制,同时分封诸侯,实行郡国并行制。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列侯归郡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 3.唐朝 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节度使。 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4.北宋 军事: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行政:中央派文臣做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由中央掌控 5.元朝 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由宣慰司管理,西藏由宣政院管理。行省长官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在行使时受中央节制。 行省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二、君主_的演进 1.汉朝——内朝(中朝) 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 汉武帝时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三省体制 尚书省(最先拥有实权)、中书省、门下省 3.隋唐——三省六部制 (1)三省: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 (2)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3)影响: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和监督,相权分散皇权独尊;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4.宋朝——分割相权 宋初,中书门下作为行政机构。 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元朝——中书省 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行政机关,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元朝后期,宰相权势扩大。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 察举制——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2、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 3、隋朝 科举制——隋文帝时分科选拔,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4、唐宋元各朝 继承并完善科举制——增加考试科目,武举,殿试等。 科举制的影响: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_员文化素质,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高一历史必修一(四) 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 一.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及其特点:逐渐打破时空限制,虽受政府严格限制,但仍相当繁荣 (1)秦代管理“市”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2)汉代在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3)六朝时代,出现了“草市” (4)唐代“草市”的作用十分显著,“夜市”比较繁荣 (5)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6)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 二.“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 (1)“重农抑商”政策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 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影响:“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但这一政策的实施使社会经济的活力受到压抑,而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也未能得到正常发育,这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2)“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影响:“海禁”政策扼杀了对外贸易进步的可能性,不仅妨碍海外市场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滋长,使中国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从而阻断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的发展 了解古代中国在纺织、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纺织业主要成就: (1)原料使用先后顺序:麻葛丝棉。 (2)丝绸之路:汉代开辟。丝绸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 (3)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朝廷征收民间纺织品的数量相当可观。 2、冶金业主要成就: 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工艺特点:分布广,规模大,水平高。战国以后以铁器为主,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3、制瓷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1)先有陶后有瓷 (2)陶器:a、产生——原始时代彩陶b、发展:山东龙山文化——蛋壳黑陶c、独特技术——唐三彩d、陶瓷过渡时期: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 (3)瓷器:a、唐代青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b、唐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彩绘工艺。c、清朝:粉彩瓷器的工艺技术发明——康熙时期、顶峰——雍正时期 高一历史必修一(五)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知识点归纳 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前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背景: 17世纪初,英国资本主义有了较大的发展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用议会与国王斗争 (2)过程: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成立共和国 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1688年“光荣革命 2.确立标志——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 (1)内容:它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 (2)作用: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开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也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概况 18世纪初,英国责任内阁制确立,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内阁 2.组成:下院议员由普选产生,多数党领袖为首相 3.职能 控制下院立法程序,通过控制下院本党议员控制下院,宣布提前大选等 4.特点 内阁成员(各部大臣)集体负责,与首相(内阁首脑)共进退;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首相掌握国家大权(行政权立法权);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垮台;首相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5.意义:使立法机构得以控制行政权,有效地调节了立法权和行政权之间的关系 三、议会改革 1.概念:使_权利由贵族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 2.原因: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更多政治权利 3.过程:英国1832年议会进行选举改革 4.结果: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议席,大大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四、君主立宪制的意义 1.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有利于促进资产阶级_,避免_统治。 2.资产阶级不同集团的权益之争,在议会中得以和平的方式实现,这有利于避免暴力冲突。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一、背景 1.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使美国摆脱了英国殖民统治 2.独立之初,美国是松散的邦联制,社会动荡,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3.华盛顿等人受启蒙思想影响,希望建立统一而强大的共和制国家 二、基础: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 1.主要内容 (1)联邦制 ①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有机结合(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各州可以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有一定的自治权) ②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 (2)三权分立 ①国会由参议员和众议院组成,掌握立法权 ②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掌握行政权(对宪法负责) ③法院拥有司法解释权,掌握司法权 (三者独立平等,互相制约,有利于防止_的出现) 2.特点:分权与制衡;联邦制;_制 3.意义 ①它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基础。 ②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以避免权力过于集中,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_。 ③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中央和地方之间大州和小州之间南方和北方之间的矛盾,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局限性 ①允许奴隶制的存在,为美国内战爆发埋下伏笔 ②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权利,没有真正解决人权问题 5.建立:1789年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美国的联邦制共和政体开始确立起来。 三、两党制 1.形成 19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是美国两党制形成的重要时期。 19世纪50年代中期,_党与共和党两大政党的对峙格局最终形成。 2.特点:两党对垒交替执政 3.实质 两党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政党,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团 4.作用 两大政党控制了国会,也左右着总统选举和地方选举 两党交替执政,成为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 两党相互监督,可以限制当权政党滥用权力 两党轮流执政,一定程度上可促使其不断调整政策,满足民众的某些要求,从而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 5.局限:两党制下的两党都以大财团为政治依靠,不可避免的出现__及金钱政治。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发展 一、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1.背景 (1)政治:18世纪法国是欧洲典型的君主_国家,社会矛盾尖锐 (2)思想:资产阶级思想家反对_,抨击神权,号召人民争取自由和_ 2.过程 (1)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 (2)1792年法国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此后,共和制和君主制进行了长期的反复斗争。 (3)1870年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第三共和国建立。 3.《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通过:1875年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2)内容: ①行政权归总统,总统是国家元首及军队统帅,由国民议会选出,任期7年,可连选连任。总统有权任命高级官员缔结条约实行特赦。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②立法权归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由普选产生。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 (3)作用: ①共和派掌握实权,共和体制最终确立 ②共和政体的确立,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分享政权的机会,为法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 1.条件:德意志帝建立(1871年) (1)原因:19世纪中期,德意志四分五裂的局面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2)过程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普鲁士宰相俾斯麦实行“铁血政策”,领导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统一大业。1871年初,德意志帝国建立起来, 2.标志:1871年春,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 3.内容: (1)君主立宪政体 ①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皇帝有权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和决定对外政策等。 ②宰相:主持内阁工作,是内阁首脑,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 ③议会:是立法机构,分为两院:联邦议会(由各邦代表组成)和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其中帝国议会权力较小,它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才能生效,对政府没有监督作用。 (2)联邦制:帝国政府掌握军事、外交等大权,各邦则保留一些自治权 4.实质: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君主_是实,立宪是虚。 5.影响 (1)积极:推动德国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德国很快世界强国之列 (2)消极:带有浓厚的_主义色彩,造成了德国资产阶级_改革的保守和不彻底;军国主义传统得以延续。 高一历史必修一必背知识点 |
随便看 |
|
在线学习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