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教案 | |||||||||||||||||||||||||||||||||||||||||||||||||||||
范文 | 最新版的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有不少的知识点,而且相对独立,大家需要好好学习。小编在这里整理了相关知识,快来学习学习吧!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教案 第四章 光现象 第一节 光的直线传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2.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3.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 m/s.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光在空气中和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2.阅读“科学世界 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了解光可以反映宇宙的信息,感悟宇宙之宏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继学习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教学重点 光的直线传播. ●教学难点 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简单的光现象. ●教学方法 探究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学用具 演示用:激光演示器、盛有水的水槽、手电筒、白炽台灯、棱镜、带狭缝的屏、白屏 学生用:两块带有小孔的硬纸板、彩色蜡笔、陀螺、水彩、毛笔、水、白纸. ●课时安排 1.5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在生活中有很多奇妙的现象:如打雷时,雷声和闪电在同时同地发生,但为什么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人的影子为什么早晚长中午短呢?在开凿大山隧道时,工程师们用什么办法才能使掘进机沿直线前进呢?神话中传说王母娘娘拆散了牛郎和织女的幸福家庭,他们化作天上的两颗星,只能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渡过银河相会一次,他们能否每年相会一次呢?大家想知道上述问题的答案吗? 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想. 教师紧接着进入新课教学. 二、新课教学 (一)光源 [师]生活、生产中哪些物体可以发光? [生甲]太阳、电灯、蜡烛. [生乙]手电筒、火把、油灯. [生丙]霓虹灯、钠灯、汞灯、氖灯、萤火虫. [师]同学们知道能发光的物体很多,那么上面的物体有何共同特征呢? [学生答]它们都能发光. [师]太阳和蜡烛都是光源,它们有何不同呢? [生甲]太阳是有自然光源,蜡烛是人造光源. 师生共同活动后教师板书 光源 ①能发光的物体. ②光源可分为自然光源、人造光源. 接着教师介绍人造光源的发展和使用,使学生意识到人造光源的前景将更加美好. (二)[探究]光是如何传播的? [师]光在介质中是如何传播的? [生甲]我猜测,光在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师]同学的猜测是否正确呢?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检验一下. [演示1]在暗室里,将一束光射到空气中,观察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 [演示2]在暗室里,将一束光射到水中,观察光在水中的传播路径. [师]刚才在演示实验中,大家看到什么现象? [生甲]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生乙]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 师生共同活动得出: 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板书). 说明:①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学生的感性认识较少,一定要演示给学生看看. ②演示实验可用激光器演示.也可用长手电筒演示(玻璃上用带有1~2毫米宽缝隙的厚牛皮纸或硬纸片挡住).演示时,为了能看到光路,可以把几支烟同时点燃,在空气中形成烟雾,可在水中滴少许牛乳或红墨水,还可播放动画教学片. 为了使学生亲身感受光的直线传播,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随后让学生自己做一个实验. 学生实验:讲桌上放置点亮的白炽台灯,每个学生两只手各拿一块带有小孔的硬纸板,让眼睛穿过小孔观察光源. 启发学生分析:只有当眼睛、两个小孔和光源恰好在一条直线上的时候,眼睛才能看见从光源发出的光. 利用上面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在这里可以向学生交待“光线”这个物理学名词.人们为了形象地表示光的直线传播,物理学中引入光线的概念. 光线(板书) ①表示光的传播方向的直线叫光线. ②光线是带箭头的直线,箭头表示光传播的方向,如→. 指导学生看教材图2.1—3同时启发学生举出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举例. [生甲]激光准直. [生乙]排直队要向前看齐. [生丙]打靶瞄准. [师]光沿直线传播的事例很多,可见学习物理知识是有用的,大家一定要学好这门 课程. (三)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简单的光现象 ①影子的形成 [演示3] 用白炽灯对着墙,把皮球放在灯和墙之间. 现象:墙上出现球的影子. 启发学生用光的直线传播的知识解释影子的形成. 师生共同活动得: 影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在不透光的物体后面,光照射不到,形成了黑暗的部分就是影. ②日食、月食的成因 [演示4]用三球仪演示日食、月食的形成. 启发学生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日食、月食的成因. 师生共同活动得: 日食的成因: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时,并且三球在一条直线上,太阳光沿直线传播过程中,被不透明的月球挡住,月球的黑影落在地球上,就形成了日食. 月食的成因:当地球运行到太阳和月球中间时,太阳光被不透明的地球挡住,地球的影落在月球上,就形成了月食. 说明:演示时,若无三球仪可用挂图或投影片,还可播放动画教学片. (四)光速 [师]雷声和闪电在同时同地发生,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答]这表明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快. [师]大家回忆一下,声音在空气中(15 ℃)的传播速度是多大? [学生答]340m/s. [师]大家已知道声音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那么光的传播速度是多大呢? 教师随即给出光速. [板书] ①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 ②光在其他各种介质中的速度都比在真空中的小. ③光在空气中的速度可认为是3×108 m/s. 1.为了帮助学生想象出这个速度有多大,形成具体的认识,可让同学们看课本图 2.1—4. 2.简单介绍伽利略测定光速失败的原因.体会科学家的探索精神,使学生加深对光速很大的进一步认识. 3.指导学生看阅读材料“科学世界 我们看到古老的光”,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①“光年”是什么物理量的单位? ②牛郎星和织女星的距离是多少km? ③牛郎和织女能每年相会一次吗? ④为什么在形容一个数字很大、很大的时候,常说这是个“天文数字”? 学生阅读课文后对以上问题作出解答: ①光年是长度的单位,它等于光在1年内传播的距离. ②牛郎星和织女星的距离为 s=3×108 m/s×3600 s/天×365天/年×16年 =6.3072×1015m=6.3072×1012 km ③牛郎和织女不能每年相会一次. ④因为天文数字很大,因此在形容一个数字很大时,常说这是个天文数字. 在学生对上述问题作出解答后.教师随即讲解,通过学习阅读材料我们应该: ①宏扬科学教育中的人文精神,联系神话故事,用科学的眼光审视神话,是破除迷信的重要方面. ②用光速的知识理解自然世界,拓展性地了解一些天文知识,如宇宙之大,恒星发光,银河系以及宇宙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投影片显示例题] [例1]左下图是一居室的示意图,AB是窗口,C是一个点光源,用作图法画出在室内的观察者能看到点光源C的空间范围. 解析:室内的观察者能见到点光源C的空间,就是C点所发出的光照射到的空间,即光线CA与CB所夹光束照到的空间(斜线区)如右上图所示. [例2]下列物体属于光源的是 A.反射阳光的平面镜 B.月亮 C.放电影时所看到的银幕 D.收看电视时看到的电视机屏幕 解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平面镜、月亮只是反射太阳光,不是自己发光,放电影时看到的也是银幕的反射光,不是银幕自己发光.所以它们都不是光源.只有电视机的屏幕,是电子枪发射的电子打到荧光屏上,使屏上的荧光物质发光,所以电视机屏幕是光源.所以D正确. 第二节 光的反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2.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3.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4.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2.体验和感悟我们是如何看不见不发光的物体的. 3.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位置的关系,测量反射光线与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探究活动的体验. 4.通过观察,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 用探究法研究光的反射定律. ●教学难点 用光的反射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教学方法 探究法、实验法、讲练法、归纳法. ●教学用具 演示用:氦氖激光器、刻度尺、手电筒、水、盆、光的反射演示装置图、平面镜、玻璃片、投影片. 学生用:手电筒(玻璃上有1~2mm缝隙的黑纸)、白纸、小平面镜、大头针、量角器、钢笔、图钉、刻度尺、透明胶条.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师]举例说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生]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的形成都说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师]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 [生]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 [师]我们为什么能看见日光灯、烛焰? [生]日光灯,蜡烛是光源,我们能看见光源是因为光源发出光射入我们的眼睛. [师]在漆黑的夜晚,我们看不到屋子里的桌子、电视,怎样才能看到呢? [生]打开灯就能看到屋子里的东西. [师]为什么打开灯就能看见屋子里的东西呢? [生]不知道其中的原因. [师]所有的物体表面都反射光,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射入了眼睛.本节我们学习光的反射. 二、新课教学 (一)光的反射定律 [演示实验1] 在桌面上放一盆水,用强光的手电筒照射到水面上. 实验现象:可以看到墙壁上有明亮的光斑. 师生共同活动得:光射到任何物体表面都能发生反射(板书) [师]光的反射有什么规律?在讲光的反射规律时,让我们先弄清几个光反射中的名词. [演示实验2]让氦氖激光器发出的一束光线射在平面镜上,引导学生观察一点、两角、三线.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反射图. 入射点:(O)入射光线与镜面上的接触点. 入射光线(AO) 反射光线(OB) 法线(ON):通过入射点且垂直于镜面的直线. 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反射角(r):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紧接着对光的反射规律进入探究阶段. [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 1.提出问题 光在反射时遵循什么规律? 也就是说,反射光线沿什么方向射出? 2.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我们用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研究光的反射,其中选择对光反射能力强的平面镜做反射面,用白色硬纸板和白纸显示光束传播的路径. (1)按图甲所示,先使E、F成为同一平面,使入射光线沿纸板射向镜面上的O点,让学生观察从镜面反射的光线的方向.
(2)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让学生观察反射光线的方向怎样改变. (3)按图乙那样,把纸片F向前折或向后折,让学生观察能看到反射光线吗? 4.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让学生两人一组做实验研究,可采取如丙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①将一张16 K的白纸用图钉或透明胶条固定在水平桌面上,在白纸中间画出直线ON作为法线;在ON的一侧画几条角度不同的直线OA、OA1、OA2. ②让从手电筒前面纸缝中射出的光分别沿OA、OA1、OA2射向镜面,观察反射光线. ③分别在每条反射光线的位置上用大头针扎一个孔B、B1、B2.用刻度尺画出直线分别将OB、OB1、OB2连接起来. ④再用量角器量出反射角(r)和入射角(i)的大小,并记录大小进行比较.
⑤使光线分别沿OB、OB1、OB2射向镜面,观察每条反射光线的方向. 3.分析和论证 (1)上述步骤1和2可看到E和F在一个平面内时有反射光线,且反射光线随着入射光线的改变而改变. (2)按步骤3把纸片F向前折或向后折,学生将观察不到反射光线. (3)从步骤4的①-④可看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从步骤4的⑤可看出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师生共同分析总结出光的反射定律 ①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说明:(1)光的反射定律可概括为十二个字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 (2)反射定律的第三条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因为先有入射,后有反射;入射在前,反射在后;入射是因,反射是果. (3)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上述过程中,学生动眼观察、动手实验、动脑分析,有利于引发学习兴趣,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出示投影片] [例1]画出下列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 解:①过入射点画出与反射面的垂直线ON即法线.如图乙所示. ②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反射光线(如图丙所示) [例2]已知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成90°夹角,请画出镜面的位置. [分析]反射线的法线,既是反射面的垂线,又是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角平分线,掌握法线的这种双重作用,作图就容易了. (1)根据已知条件作图甲. (2)画出反射光线入射光线的角平分线,即法线ON(如乙所示). (3)根据法线与反射面成垂直,画出镜面,如图丙所示. (二)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光射到任何物体的表面都能发生反射.不同的表面对光的反射是不一样的. [演示实验3]让氦氖激光的平行光射入平面镜. [现象]看到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光线仍是平行的.而且在反射光线的方向上的光是很强的.其他方向无反射光. [师]这种光滑镜面的反射叫镜面反射.如图甲所示. [演示实验4]让氖氦激光的平行光射入毛玻璃片上. [现象]入射光线是平行的,但经毛玻璃反射后的光线不是平行的,而是射向各个方向.[师]我们把这种反射叫漫反射.如图乙所示.漫反射能使我们从各个方向看到物体. 说明: (1)物体表面光滑时产生镜面反射;物体表面粗糙时,发生漫反射. (2)漫反射和镜面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讲完漫反射和镜面反射后,为了加深理解,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黑板“反光”时为什么粉笔字反而变得看不清楚了?为了保护同学的眼睛,请你根据所学的知识提出改变这种状况的建议. 解答:(1)这是因为光射到黑板和粉笔字上都要发生光的反射.黑板上“反光”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粉笔字上发生漫反射,这两部分反射光同时射入眼睛时,由于“反光”部分耀眼的反射光比漫反射的光强,对眼睛的刺激强烈,所以黑板“反光”时粉笔字反而变得看不清楚. (2)为了保护同学的眼睛,改变这种现状的建议是:改变同学的座位位置,或改变黑板的角度.用不反光材料. [想想做做] 晚上,在桌上铺一张白纸,把一小块平面镜平放在纸上,让手电筒的光正对着平面镜照射,从侧面看去,白纸被照亮,而平面镜却比较暗.想想看,并解释为什么. 说明:这个小实验让学生回家认真做一下,以对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有一个比较深刻的理解. 本题的答案为:因为镜面很光滑,垂直入射到镜面的光被垂直反射回去,射到其他方向的光极少,从侧面看去,基本没有光线射入眼中,所以平面镜看起来比较暗.而白纸表面粗糙.入射到白纸上的光发生漫反射后,反射光线射到各个方向,所以从侧面看到白纸比较亮. 三、知识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问题: 1.光射到任何物体的表面都能发生反射现象. 2.光的反射定律. 3.光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4.物体对光的反射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5.漫反射使我们能够在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 四、布置作业 1.复习本节课本. 2.P41动手动脑学物理①②③④. 3.预习“平面镜成像”一节. 五、板书设计 (一)光的反射 (二)光的反射定律 1.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三)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四)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1.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2.解释现象: 黑板“发光”时看不清字. 教学反思: 第三节 平面镜成像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通过观察感知球平镜对光线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和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球面镜的光学性质. ●教学难点 1.虚像的概念. 2.球面镜的应用. ●教学方法 探究法、实验分析法. ●教学用具 演示用:平面镜(大小形状各不同)、口径相同的平面镜和凸透镜、投影片、凹镜、凸镜、激光演示器. 学生用:玻璃板、相同的蜡烛两支、火柴、夹子两个、8 K白纸一张、图钉、透明胶条、小平面镜.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物理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拿几个生活中常用的镜子让学生观察,可以看到它们都是平的.用它可以照出人的“面孔”和各种各样的“物体”,并与物体本身的形状一样.我们把这样的镜子叫平面镜,把出现在镜子里的“面孔”物体叫做像. 再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当你改变与平面镜间的距离时,像怎样变化?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怎样的关系?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有关系吗?这些问题,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平面镜成像有一个感性认识,为学习本节的内容奠定基础. 二、新课教学 (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向学生示范并说明探究活动的目的和做法. 目的:(1)研究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和物体有什么关系. (2)研究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做法:边示范边讲解. ①像下图那样,将一张8开的白纸用图钉或透明胶条固定在水平桌面上,用两个夹子夹住一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上.
②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观察到玻璃板后面出现了蜡烛的像. ③另拿一支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使它与前面蜡烛的像重合(左右移动,直到从不同位置看上去它们都重合在一起),这时后一支蜡烛的位置就是前一支蜡烛的像的位置.改变玻璃前蜡烛的位置,把实验再做两次,每次都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 ④在白纸上画出玻璃板的位置,移开玻璃板,用刻度尺画实直线把每次实验中两支蜡烛位置的位置连接起来,量出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记录下来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再用量角器测量看它们是否与镜面垂直. ⑤把测量结果填写下表中.
2.学生分组实验 以上把教材图2.3—1的演示实验再改为学生实验,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自己进行分析总结,既有利于知识的学习,也有利于能力的培养. 3.在实验基础上得出成像特点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回答: [师]①平面镜中的像与物体大小是否相同?怎么知道的? ②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怎么知道的? [生]①平面镜中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因为无论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是远还是近,一支蜡烛与另一支蜡烛的像总是重合的. 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因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 师生共同分析得到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①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和物体的连线垂直于镜面. 4.应用知识 [讨论]身高1.6 m的人站在穿衣镜前,离镜0.5 m,他在镜中的像多高?像离镜多远?当他后退0.5 m时,像高和像到镜面的距离怎样变化? [解答](1)像高1.6 m,像离镜0.5 m. (2)人后退0.5 m时,像高不变.像到镜面的距离增加0.5m. (二)平面镜成像原理 对于平面镜的像是靠光的反射形成的学生并不了解,老师可先给学生设疑,我们能看见物体,是因为有光射入眼睛,我们也能看到物体在平面镜里的成像,成像的光是从哪里来的呢?然后利用教材图2.3—2分析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边板画边讲授,进行解疑,这样既巩固了反射定律,又培养了学生研究新问题的能力.具体做法可按下面步骤进行: 1.在黑板上画出平面镜,先给出一个发光点S.然后提问学生: [师]①S能发出多少条光线,方向如何? ②射到平面镜上的光线有多少条? [生]①S能向四面八方发出无数条光线. ②射到平面镜的光线有无数条. 2.让学生选出一条入射光线,并画出它的反射光线,再选出另一条入射光线,并画出它的反射光线. 3.老师提出启发问题:这两条反射光线沿传播方向能否相交?如果人的眼睛正处于这两条光线传播的路径上,会觉得这两条光线是从哪里发出的?并在图上画出一只眼睛. 师生共同分析得: ①这两条反射光线不能相交. ②当眼睛正处于反射光线的路径上时,根据光线直进的经验,眼睛会觉得反射光线好像是从它们的反向延长线在镜后的交点S1发出的. 边讲边把这两条反射光线用虚线向镜后延长,得交点S′. 4.教师指导学生看课本图2.3—2随即指出 ①S′是S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延长线的交点.但镜子后面实际上并没有这个发出光线的点,所以S1叫虚像. ②物体上的每个点在镜子里都有一个像点,所有的像点就组成整个物体的虚像.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 紧接着教师介绍平面镜的发展史. 平静的水面,抛光的金属面,都具有平面镜的作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平面镜的国家之一.远古时期,人们就会利用平静的水面来作镜子来梳妆打扮.人们还利用水镜来美化环境.建于宋代的桂林花桥就是利用平静的水面造成的“倒像”,使花桥显得更加美丽,使之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称.我国大约在四千年前的夏王时代,就有了铜镜.在战国时代,铜镜盛行,制作精美,但是,多是贵族妇女才能使用.近代发展了利用玻璃制成平面镜,才能在民间普遍使用了. 思考题:岸边的树木和房屋等在水中的像看上去都是倒立的,为什么? 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以下几点: ①平静的水面可看做一个平面镜,它可以成虚像.②对物体上的每一点来说,它在水中所成的像点都与物点“等距”.③由于树木和房屋上的各点与水平面距离不同,越接近水平的点,所成的像也距水面越近,所以各点组成的像从水面上看就是倒立的了. (三)平面镜的应用 1.平面镜成像不仅用于日常生活,也在其他方面应用甚广. [师]同学们想一下哪些地方用到平面镜? [生甲]练功房里,演员用它来观察自己的姿势和动作. [生乙]牙科医生用小平面镜来观察患者的病牙? [生丙]潜水艇下潜后,艇内的人员通过潜望镜来观察水面上的情况. 2.改变光线的传播方向 (1)讲一段故事:公元前215~212年间,罗马人大举入侵希腊,派出一支船队,满载精兵,准备攻打阿基米德的家乡——叙拉古城,面临来势凶猛的强敌,阿基米德求见国王,献出破敌妙计,他动员全乡的妇女和守城的人在海岸边列队.每人各执一面平面镜,把太阳光集中向罗马战船反射,不一会,罗马战船上的士兵被照得头晕目眩,丧失战斗力被迫而退.阿基米德利用平面镜把光反射的原理,击退了敌人,拯救了他的家乡. (2)教师画一个潜望镜示意图,如图甲所示
如图甲那样在筒子的上下拐角处各安装一块平面镜,两块平面镜互相平行,都跟水平方向成45°,这样就做成最简单的潜望镜. (四)凸面镜和凹面镜 1.球面镜 反射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镜子叫球面镜. 2.球面镜的分类 a.用球面的内表面作反射面的叫凹面镜. b.用球面的外表面作反射面的叫凸面镜. 3.凹面镜的性质及作用 a.凹面镜的性质 [演示实验1]用氦氖激光器平行射向凹面镜. [现象]反射光会聚在一点上. 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 凹面镜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线会聚在焦点上. [师]我们知道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平行光经凹面镜后能会聚在焦点上,那么,如果把光源放在凹面镜的焦点上,光源发出的光经凹面镜后是否平行射出呢? [生]我们猜想光应平行射出. [师]我们不能靠猜测来下结论,我们还是用实验验证一下. [演示实验2]把光源放在凹面镜的焦点上 [现象]光源发出的光经凹面镜后成平行光. 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 如果把光源放在凹面镜的焦点上,光源发出的光经凹面镜后将成为平行光. b.凹面镜的应用 ①根据凹面镜会聚光的性质,可以制作太阳灶、太阳炉,天文学家们用凹面镜作大型反射式望远镜,还有耳鼻喉科医生用凹面镜会聚光观察耳道情况等. [师]十一届亚运会的火种,是藏族初二学生达娃央宗,在青藏高原上,利用射入凹面镜的太阳平行光,反射后会聚在焦点的性质,把火炬点燃而取得的. ②根据从焦点射向凹面镜的光线,反射后成平行光的性质,手电筒、汽车头灯、军事上的探照灯等用凹镜作反射面,其作用就是使放在焦点附近的灯泡发出的光向同一方向近似平行地射击,使光束集中,亮度大,照射的距离远. ③凸面镜的性质及作用 a.[演示实验3]用氦氖激光器演示平行光入射凸面镜. [现象]平行光线经凸面镜后变得发散. 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 平行光线经凸面镜后发散. b.让学生手拿一个凸面镜,观察自己的像. [师]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 [生]凸面镜所成的像是缩小的. c.相同口径的平面镜和凸面镜哪个视野大? [演示实验4] 1.如图所示,用两张黑纸各剪去一个等大的圆孔,分别粘在凸镜和平面镜上. 2.把凸面镜和平面镜放在离学生距离相等的位置上,让学生向两个镜中观察,比较从两个镜中看到的范围的哪个大,哪个小? [生]口径相同的凸面镜视野比平面镜的大. d.凸面镜的应用 汽车上的观后镜、马路拐弯处的镜子以及香港汇丰银行大楼上的月光镜都是凸面镜,其目的是扩大视野. 三、知识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问题: 1.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和成像原理. 2.平面镜的应用:成像和改变传播的方向. 3.球面镜的分类. 4.球面镜的性质及应用. 四、布置作业 1.复习本节课文. 2.P45动手动脑学物理①②③④. 3.预习第四节“光的折射”. 五、板书设计 一、平面镜成像 1.特点 ①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和物体的连线垂直于镜面. 2.原理 像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是虚像. 二、平面镜的应用 1.成像. 2.改变光路. 三、球面镜 1.定义 反射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镜子. 2.分类 凹面镜、凸面镜 3.凹面镜的性质及应用 性质 ①凹面镜能使平行光会聚在焦点. ②使焦点发出的光线平行射出. 应用 ①太阳灶、太阳炉、内窥镜等. ②探照灯、手电筒、汽车头灯等. 4.凸面镜的性质及应用 性质 凸面镜能使平行光线发散. 应用 凸面镜可以扩大视野,如汽车上的观后镜. 教学反思: 第四节 光的折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光的折射的现象. 2.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 3.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 2.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 ●教学重点 知道光的折射规律. ●教学难点 解释简单的折射现象. ●教学方法 实验法、归纳法、讲练法. ●教学用具 演示用:激光光源、光的折射演示装置、水槽. 学生用:碗、筷子、茶杯、硬币、适量的水.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让学生做两个学生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实验1]在碗中盛满水,把筷子斜插到碗的底部,从侧面斜视水面,会发现水中的筷子看上去好像向上弯折了. [学生实验2]在空的茶杯里放一枚硬币,移动杯子,使眼睛刚刚看不到硬币,保持眼睛和杯子的位置不变,慢慢地向杯里倒水,随着水面的升高,观察者看到了硬币,还会发现硬币升高了. 上述实验中,学生能看见水中“弯折”的筷子和“升高”的硬币,是由于光在水和空气的界面上发生了一种光现象,这就是本节要学习的光的折射,由此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一)光的折射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反射现象.以及光在反射时所遵循的规律——光的反射定律.这些现象都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传播的现象.那么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又将如何传播呢? 教师利用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光的折射现象.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其中圆形白色屏E(可用2 cm厚木板刷上白油漆)边缘标有均匀刻度,中间开有长方形口,恰好将长方形玻璃容器放进去,容器中装适量的水,并在水中插有可转动的白色屏F(树脂板或塑料板),白色屏E和F可显示光束传播的路径.圆周上有一可移动的激光光源S(可用激光棒). [师]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传播方向是否改变呢? [生甲]传播方向不改变,仍沿直线传播. [生乙]传播方向要发生改变. [师]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如果改变方向,是向介面偏折呢?还是向法线偏折? [生甲]向介面偏折. [生乙]向法线偏折. [师]上面问题的回答谁对谁错呢?下面我们用实验来验证一下. [演示1] 使E、F在同一平面上,让光从空气斜射向水面. [现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在空气中发生反射,同时在水面处改变方向进入水中,同时向法线偏折. 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refraction) (二)有关折射的几个专用名词 1.教师把刚才光的折射现象在黑板上画出光的折射光路图. 2.从图中介绍,什么是折射光线和折射角.为了防止学生把折射光线与界面的夹角误认为折射角,所以,要特别指出,折射角是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三)光的折射规律 [演示2]使E、F在同一平面上,让光从空气斜射向水面,改变入射角,再做两次. 演示过程要让学生观察两点: 1.光从空气射入水中,入折角和折射角哪个大? 2.随着入射角的增大(减小)折射角将如何改变? [现象]①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②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减小)而增大(减小). [演示3]把白色屏F分别向前、向后折,让光以某一角度射向水面. [师]大家能否看到水中的光线. [生]看不见. 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 ①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位于同一平面内. ②折射光线、入射光线位于法线的两侧. [演示4]让光垂直射向水面 [师]大家观察一下进入水中的光线沿什么方向前进? [生]光沿直线传播,传播方向不变. 师生共同分析得出: 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师]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入射角和折射角各是多少度? [生]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入射角为0°,折射角也为0°. [师]利用图提出问题:如果让光线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从水或其他介质射入空气中,光线是否沿原入射光线射出呢? [演示5] ①先让光由空气射入水中,记下入射光线、入射点、折射光线的位置. ②再让光线逆着折射光线方向射入,观察光线是否逆着原入射光线方向射出.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后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 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四)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1.盛了水的碗,看上去好像变浅了 [分析]如图所示,从碗底S点发出的光线,由水进入空气时,在水面上会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觉得这些光线好像是从它们反向延长线交点S′发出来的.S′就是S的虚像,S′比S与水面的距离近.所以,人看上去盛水的碗底好像变浅了. 2.放在杯底刚好看不见的小石头,加上水又会看得见. [分析]在未加水之前的小石头S点,射入人眼的这部分光,被杯的边沿挡住如图甲所示,射向其他方向的光线,也没有射进人的眼睛,所以,人眼看不见小石头.当水加到一定程度时,S点从水射入空气时,在水面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如图乙所示,人可以看见小石头,其实,人看到的只是小石头的虚像. 三、知识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问题: 1.光的折射现象. 2.光的折射规律. 3.用光的折射解释简单的光现象. 四、布置作业 1.复习本节课文. 2.P48动手动脑学物理①②③④. 3.预习第五节“看不见的光”. 五、板书设计 第四节 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2.光的折射规律 ①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②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③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减小)而增大(减小). ④当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透明介质时,入射角大于折射角;当光从其他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时,入射角小于折射角. ⑤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⑥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3.解释现象 ①池水变浅. ②硬币升高. 第五节 光的色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初步了解太阳光谱和看不见的光. 2.初步认识红外线及其作用. 3.初步认识紫外线及其作用. 4.了解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和颜料三原色是不同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了解红外线、紫外线的作用. 2.通过收集、交流关于红外线、紫外线的资料,获得处理信息的方法. 3.探究色光的混合与颜色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 2.初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有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1.红外线的作用. 2.紫外线的作用. ●教学难点 1.红外线的作用及应用. 2.紫外线的作用及应用. ●教学方法 阅读法、查找资料法、问答法. ●教学用具 有关红外线、紫外线的挂图、光碟. ●课时安排 0.5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光的色散 [师]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白色是最单纯的颜色,白光是单色光不能分解,那么是否是单色光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下. [演示5]照下图甲那样,让一束光穿过狭缝射在棱镜上,让学生观察在白屏上能看到什么现象(屏离棱镜不要太远).
[演示6]照上图乙那样,把另一个相同的棱镜按相反的方向放在前一个棱镜旁边(两个棱镜要靠得近些),让学生观察在白屏上又能看到什么? 实验现象: (1)在演示5中,学生可以看到白光通过棱镜后,不但改变了方向,而且在白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彩色光带上的颜色从一端到另一端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2)在演示6中,学生可以看到彩色光带将重新会聚成白光.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启发学生把感性认识理性化.师生共同活动得出以下结论: (1)用棱镜可使太阳光发生色散,形成光谱. (2)白光不是单色的,而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想想做做] 在做好“色散”的演示实验后,为增加学生对色散的兴趣和体验.可让同学们分组做一下“分解太阳光”的实验.“分解太阳光”的活动内容是利用平面镜和水来使白光色散的一个方案.把由白光分解出的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反射到白色的墙壁上很醒目. 学生分组实验 按课本图2.1—7,深盘上盛上一些水,盘边斜放一个平面镜,使太阳光照射到白色的墙壁上,观察墙壁上反射光的颜色. 现象:由白光分解出的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反射到白色的墙壁上. 二、色光的三原色 [师]提出问题,引起学生兴趣:彩色电视机里的各种颜色是怎样产生的呢?紧接着教师打开教室的电视机,把放大镜发给几个同学,让同学们用放大镜看彩色电视画面上的各色光条. [师]同学们看到什么现象? [学生答]通过观察,可以发现,电视机屏幕上显现出画面的丰富多彩的颜色,都是由红、绿、蓝三色光条合成的. [师]没有拿放大镜看彩电画面的同学可以看一下课本图2.1—8、2.1—9. 师生共同活动分析得: (1)红、绿、蓝叫做色光的三原色. (2)利用这三种色光可以混合出不同的色彩来. [活动和探究] 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 [内容]色光的三原色为红、绿、蓝,而颜料的三原色为品红、黄、蓝.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规律是否相同呢? [过程]问题提出后,许多同学不知怎么回答才好.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想,然后找出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要解决此问题,同学们首先要弄清楚以下问题: (1)如何得到红、蓝两种单色光?如何实现色光的混合? (2)如何得到红、蓝两种颜料?如何实现颜料的混合? 带着这两个问题,同学思考了一会儿,设计出如下方案: (1)得到单色光和实现单色光混合的方案:①分别用红色和蓝色的透明胶片挡在两只手电筒的前面,观察它们射出的红光和蓝光在白墙上重叠部分的颜色.②在白色圆形硬纸板的一面上用蜡笔分别涂上红、蓝两种颜色,把它安装在陀螺上,使陀螺快速旋转,造成色光的混合,观察板上的颜色. (2)得到单色颜料和实现颜料的混合方案. 拿红、蓝两种水彩作单色颜料,拿毛笔将二者在白纸上混合以实现颜料的混合. 同学们设计出实验方案,接着进行实验: (1)色光的混合 ①在白色圆形硬纸板的一面上用蜡笔分别涂上红蓝两种颜色,把它安装在陀螺上,使陀螺快速旋转,造成色光的混合,观察纸板上的颜色. ②改变两种颜色的深浅程度,当陀螺快速旋转的时候,观察纸板上颜色的变化. ③照①②的方法可实现绿蓝、红绿两种色光的混合. ④填写下表 色光的混合 (2)颜料的混合 ①用两支毛笔分别蘸上红色水彩,蓝色水彩在白纸上混合时观察白纸上呈现的颜色. ②二者的比例不同时混合观察白纸上呈现的颜色. ③用同样的方法实现绿蓝、红绿两种水彩在不同比例时混合的情况. ④填写下表 颜料的混合 [结果]通过探究活动,我们明确了以下两点: ①颜料的三原色与色光的原色不同 颜料的三原色为品红、黄、青,而色光的三原色为红、绿、蓝. ②它们混合的原理不同 颜料的混合原理是:两种颜料混合色是它们都能反射的色光,其余的色光都被这两种颜料吸收掉了.色光的混合原理是:两种色光混合后使眼睛感觉到了另一种颜色. 三、看不见的光 1、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师]白色光是单色光还是复色光? [生]白光是复色光. [师]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一条粉带,自上而下分别是什么颜色的光? [生]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一条彩带,自上而下是红、橙、黄、绿、蓝、 靛、紫. [师]棱镜可以把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几种不同颜色的光.把它们按这个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spectrum).此外,在红光之外是红外线,紫光之外是紫外线,这两种都是人眼看不见的光,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看不见的光——红外线、紫外线. 2、教学 (一)红外线 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师]红外线有哪些特性? [生]红外线的主要特性是它的热效应,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发射红外线. [师]红外线有哪些应用? [生甲]物体在温度升高时,它辐射的红外线会大大增强.人体生病时,局部皮肤的温度异常,如果在照相机里装上对红外线敏感的胶片.给皮肤拍照并与健康人的照片对比,有助于对疾病做出判断. [生乙]夜间人的体温比野外草木、岩石的温度高,人辐射的红外线比它们强,人们根据这个原理制成了红外线夜视仪. [生丙]红外线还可用来进行遥控.如电视机遥控器的前端有一个发光二极管.按下不同的键时,可以发出不同的红外线,来实现电视机的遥控. [生丁]利用红外线遥感技术可以在飞机或卫星上勘测地热.寻找水源、估计农作物的长势和收成等. [生戊]利用红外线的热作用,可以加热物体、烘干油漆和谷物、进行医疗等.如市场上烤制鸡鸭等肉类食品的“远红外烤箱”. 教师对同学的回答给予充分的肯定后,为使学生获得真实、充实的学习信息.教师也可以补充以下材料: 红外线位于红光外,它的频率范围在1012 Hz~5×1014 Hz.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辐射红外线. 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出的红外线越多.物体在辐射红外线的同时,也在吸收红外线. 红外线的主要特性是热作用强,各种物体吸收了红外线后温度升高.因此人们利用红外线来加热物品.工业上用红外线烘干汽车表面的喷漆,家庭用红外线箱烤食品,浴室用的浴室暖灯用红外线来取暖.医疗上利用红外线来理疗. 由于红外线穿透云雾的能力比较较强,利用灵敏的红外线探测器吸收物体发出的红外线,再利用电子仪器对吸收的信号进行处理,可以显示出物体的形状和特征,这就是红外遥感.利用红外遥感技术可以对地球勘测,寻找水源,监视森林水灾,估测大面积农作物的长势和收成,预测风暴和寒潮,在军事上也有重要的应用. [补充后教师板书] 一、红外线 1.特性 ①红外线的热作用很强. ②红外线穿透云雾的能力很强. 2.应用 ①利用红外线加热物体. ②红外线遥感. ③红外线遥控. (二)紫外线 让同学阅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 [师]在光谱的紫端以外,也有一种看不见的光,叫紫外线(ultraviolet ray).那么紫外线有何特性呢? [生甲]紫外线的化学作用强. [生乙]紫外线具有荧光效应. [生丙]紫外线能杀菌. [师]紫外线有哪些应用呢? [生甲]紫外线能促使人体合成维生素D,这种维生素有助于人体对钙的吸收,所以儿童常晒太阳能预防缺钙引起的佝偻病.但是过高的紫外线会使皮肤粗糙.甚至诱发皮肤癌. [生乙]紫外线有荧光作用,有些物质受到紫外线照射时能够发出可见光.日光灯管的管壁上涂的就是一种荧光物质.大额钞票上也有用荧光物质印刷的文字,用紫外线照射则会发出可见光,这是一种防伪措施. [生丙]紫外线能杀死多种细菌,所以医院和食品店常用紫外线消毒. [生丁]紫外线很容易使照相底片感光. 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后讲解. 1.紫外线的频率范围是7.5×1014Hz~5×1016 Hz,在光谱上位于可见光紫光之外,人眼看不见. 2.不要误认为紫外线是紫色的或蓝色的,紫外线是看不见的“不可见光”.紫外线看起来是淡蓝色的,那是因为除了紫外线外,它们还发出少量蓝光和紫光. 3.地球上的天然紫外线,来自太阳光.地球周围的大气层阻挡了大量的紫外线进入地球表面,才使地球上的生物获得生存的条件.为了保护人类生存家园.我们应有环保的意识,承担起环保的责任和义务. [教师讲解完后板书] 二、紫外线 1.特性 ①紫外线的化学作用很强. ②紫外线的生理作用很强. ③紫外线具有荧光作用. 2.应用 ①医用消毒. ②防伪措施. ③生理作用. 三、知识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问题: 1.红外线的特性及应用. 2.紫外线的特性及应用. 四、布置作业 1.复习本节课文. 2.课本P53①②③. 3.复习本章内容. 五、板书设计 1.红外线 特性 ①红外线的热效应强. ②红外线的穿透云雾的能力很强. 应用 ①利用红外线加热物体. ②利用红外线实现遥感、遥控. 2.紫外线 特性 ①紫外线的化学作用. ②紫外线的生理作用. ③紫外线的荧光效应. 应用 ①紫外线可使照相底片感光. ②紫外线的生理作用. ③医用消毒、防伪. 四、知识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问题: 1.光源. 2.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及应用. 3.光在真空中的光速是3×108m/s,大于光在其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4.白光不是单色的,而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5.色光的三原色为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品红、黄、青,二者的混合原理不同. 五、布置作业 1.阅读本节课文. 2.课本P38动手动脑学物理①②③. 3.预习下一节 “光的反射”. 六、板书设计 1. 2.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品红、黄、青. 3.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原理不同. 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有什么区别? 一.高中物理知识结构特点与初中物理的区别: 1、初中物理研究的问题相对独立,高中物理则有一个知识体系。第一学期所学的新编高级中学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一章:力,第二章:直线运动,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第四章:物体的平衡等本身就构成一个动力学体系。第一章讲述力的知识,为动力学做准备。第二章从运动学的角度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找出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规律--加速度。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则从力学的角度进一步阐述运动状态改变产生加速度)的原因。第四章则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不改变物体平衡的规律。 2、初中物理只介绍一些较为简单的知识,高中物理则注重更深层次的研究。如物体的运动,初中只介绍到速度及平均速度的概念,高中对速度概念的描述更深,速度是矢量,速度的改变必然有加速度,而加速度又有加速和减速之分。又如摩擦力,高中仅其方向的判定就是一个难点,“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首先要分清是相对哪个面,其次要用运动学的知识来判断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然后才能找出力的方向,有一些问题中还要用物体平衡的知识能才得出结论。例如:在水平面上有一物体B,其上有一物体A,今用一水平力F拉B物体,它们刚好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求A和B之间的摩擦力。分析:A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受力平衡),在水平方向不受力的作用,故A和B之间的摩擦力为零。 3、初中物理注重定性分析,高中物体则注重定量分析。定量分析比定性的 要难,当然也更精确。如对于摩擦力,初中只讲增大和减少摩擦的方法,好理解。高中则要分析和计算摩擦力的大小,且静摩擦力的大小一般要由物体的状态来决定。 高中物理还强调: (1)注重物理过程的分析:就是要了解物理事件的发生过程,分清在这个过程中哪些物理量不变,哪些物理量发生了变化。特别是针对两个以上的物理过程更应该分析清楚。若不分析清楚过程及物理量的变化,就容易出错。 (2)注意运用图象:图象法是一种分析问题的新方法,它的最大特点是直观,对我们处理问题有很好的帮助。但是容易混淆。如位移图象和速度图象就容易混淆,同学们常感到头痛,其实只要分清楚纵坐标的物理量,结合运动学的变化规律,就比较容易掌握。 (3)注意实验能力和实验技能的培养:高中物理实验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它对于我们学习知识和巩固知识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求同学们要认真观察演示实验,切实做好学生实验,加强动手能力的锻炼,注意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二.初、高中两个阶段之间的物理台阶产生的原因: 初中学生毕业后,升入高中一年级学习,普遍感到物理难学,教师也感到难教,这种在初、高中两个阶段之间的物理教学中出现的脱节现象被称之为台阶。根据上述高中物理的知识结构特点与初中物理的区别,经过分析,产生台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定性到定量的飞跃是第一个原因。 初中物理教学对许多物理问题都重在定性分析,即使进行定量计算,一般来说也是比较简单的;而高中物理教学,大部分物理问题不单是作定性分析,而且要求进行大量相当复杂的定量计算。学生对这种从定性到定量的飞跃不适应。 2、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飞跃是第二个原因。 初中物理教学基本上是建立在形象思维基础上的,它以生动的自然现象和直观的实验为依据,从而使学生通过形象思维获得知识。初中物理中的大多数问题看得见、摸得着。进入高中后,物理教学便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领域过度。从目前的教材来看,这个台阶是较高的。如高一物理教材中的静摩擦力的方向,瞬时速度,物体受力情况的分析,力的合成与分解等都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思维能力。从人的认识过程来看,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是认识能力的一大飞跃。 3、从通常是单因素的简单逻辑思维到多因素的复杂逻辑思维(包括判断、推理、假设、归纳、分析演绎等)的过度是第三个原因。 初中生进入高一以后普遍不会解题,要么就乱套公式,瞎做一气。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较为复杂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善于判断和推理,不会联想,缺乏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在这一点上,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也是很大的。 4、在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上,从单纯的算术、代数方法到函数、图象、矢量运算、极值等各种数学工具的综合应用的变化是第四个原因。 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并不突出,到高中物理教学中已经成为能否处理各种实际问题的至关重要手段了。特别应该指出的是,高中物理中的矢量概念和运算对初中学生来说是非常生疏和困难的。建立这个概念,掌握其运算需要一个过程。如果再考虑到个别数学工具的应用和学生实际掌握的数学知识存在明显的差距这一事实。那么,这个台阶就更为突出了。 5、学习方法上的不适应是第五个原因。 初中学生更多的习惯于由教师传授知识,而高中物理学习中在相当程度上则要求学生独立地或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包括预习、独立地观察和总结实验以及系统地阅读教材和整理知识等)。此外,高中物理学习中的理解和记忆,越来越显得重要。许多学生对这种学习方法上的变化也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教案 |
|||||||||||||||||||||||||||||||||||||||||||||||||||||
随便看 |
|
在线学习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