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章知识点总结 |
范文 | 学习我们最主要的是掌握并熟悉基础内容,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章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章知识点总结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一、碳的几种单质(金刚石、石墨、C60) 1、金刚石(C)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无色透明,正八面体。可用于制钻石、刻划玻璃、钻探机的钻头(体现了它的硬度大)等。 2、石墨(C)是最软的矿物之一,深灰色,具有金属光泽,细鳞片状的固体,有优良的导电性,润滑性。可用于制铅笔芯(体现了它深灰色、质软)、干电池的电极(体现了它的导电性)、电车的电刷(体现了它的导电性,润滑性、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做固体润滑剂(体现它具有润滑性)等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3、无定形碳: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主要有:焦炭,木炭,活性炭,炭黑等. 活性炭、木炭具有强烈的吸附性(因为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木炭可用于食品、工业产品中除去色素、异味等,活性炭可用于防毒面具中除去毒气、制糖业中脱色以制白糖;焦炭用于冶铁,炭黑加到橡胶里能够增加轮胎的耐磨性。 注意:吸附性是活性炭、木炭的物理性质而不是化学性质 4、C60(也叫“足球碳”):C60分子是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分子,形似足球,结构稳定。 二、.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各异,而各种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却完全相同 1、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因此古代用墨书画的字画保存时间很久仍不变色。 2、可燃性: 完全燃烧(氧气充足),生成CO2 : C + O2 CO2 不完全燃烧 (氧气不充足),生成CO:2C + O2 2CO 3、还原性:C + 2CuO 2Cu + CO2↑ (置换反应) 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的红色,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CuO在反应中失去氧元素,发生还原反应。C具有还原性。 应用:冶金工业:2Fe2O3+3C 4Fe+3CO2↑ C+CO2 2CO 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一、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原理、装置、检验) (1)发生装置:由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决定: ①若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则制气体时用高锰酸钾制O2的发生装置。 ②若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不需加热,则制气体时则用制CO2的发生装置。 (2)收集方法:气体的密度及溶解性决定: ①难溶于水的气体用排水法收集。 CO只能用排水法(因为密度约等于空气,且有毒) ②密度比空气大(或相对分子质量>29)的气体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CO2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因为能溶于水) ③密度比空气小(或相对分子质量<29)的气体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1、药品: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 ①不能用H2SO4 与CaCO3反应的原因:生成的CaSO4微溶于水,会覆盖在CaCO3表面,阻止反应的进行。 ②不能用浓盐酸与CaCO3反应的原因:浓盐酸易挥发成HCl气体混入生成的CO2中。 ③不能用HCl与Na2CO3反应的原因:Na2CO3易溶于水,与盐酸反应速率快,不利收集。 注意:吸附性是活性炭、木炭的物理性质而不是化学性质 4、C60(也叫“足球碳”):C60分子是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分子,形似足球,结构稳定。 二、.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各异,而各种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却完全相同 1、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因此古代用墨书画的字画保存时间很久仍不变色。 2、可燃性: 完全燃烧(氧气充足),生成CO2 : C + O2 CO2 不完全燃烧 (氧气不充足),生成CO:2C + O2 2CO 3、还原性:C + 2CuO 2Cu + CO2↑ (置换反应) 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的红色,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CuO在反应中失去氧元素,发生还原反应。C具有还原性。 应用:冶金工业:2Fe2O3+3C 4Fe+3CO2↑ C+CO2 2CO 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一、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原理、装置、检验) (1)发生装置:由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决定: ①若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则制气体时用高锰酸钾制O2的发生装置。 ②若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不需加热,则制气体时则用制CO2的发生装置。 (2)收集方法:气体的密度及溶解性决定: ①难溶于水的气体用排水法收集。 CO只能用排水法(因为密度约等于空气,且有毒) ②密度比空气大(或相对分子质量>29)的气体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CO2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因为能溶于水) ③密度比空气小(或相对分子质量<29)的气体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1、药品: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 ①不能用H2SO4 与CaCO3反应的原因:生成的CaSO4微溶于水,会覆盖在CaCO3表面,阻止反应的进行。 ②不能用浓盐酸与CaCO3反应的原因:浓盐酸易挥发成HCl气体混入生成的CO2中。 ③不能用HCl与Na2CO3反应的原因:Na2CO3易溶于水,与盐酸反应速率快,不利收集。 1、 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⑴过多排放引起温室效应。 ①造成温室效应的原因:人类消耗的能源急剧增加,森林遭到破坏 ②减轻温室效应的措施: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植树造林;使用清洁能源 ⑵由于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但无毒,因此在人群密集的地方注意通风换气 二、一氧化碳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2、有毒:吸进肺里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缺少氧气而中毒。因此在冬季用煤炉来取暖时,要注意房间的通风和换气。 3、化学性质: 1)可燃性:2CO+O2 2CO2(可燃性气体点燃前一定要检验纯度)发出蓝色火焰 H2和O2的燃烧火焰是:淡蓝色的火焰。 CO和O2的燃烧火焰是:蓝色的火焰。 CH4和O2的燃烧火焰是:明亮的蓝色火焰。 鉴别:H2、CO、CH4可燃性的气体:看燃烧产物(不可根据火焰颜色) (水煤气:H2与CO 的混合气体。制法: C + H2O H2 ↑+ CO↑) 2)还原性: CO+CuO Cu+CO2 (还原反应) 应用:冶金工业 现象:黑色的氧化铜逐渐变成光亮的红色,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Fe2O3+3CO 2Fe+3CO2 现象:红棕色粉末逐渐变成黑色,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H2、CO、C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A可燃性 C + O2 CO2 2CO+O2 2CO2 2H2 + O2 2H2O B还原性 :H2 + CuO Cu + H2O CO+CuO Cu+CO2 C + 2CuO 2Cu + CO2↑ 除杂的方法:①除去CO中混入的CO2杂质:通入石灰水: CO2+Ca(OH)2==CaCO3↓+H2O ②除去CO2中混入的CO杂质: 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CO+CuO Cu+CO2 4、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性质不同的根本原因是:1个二氧化碳分子比1个一氧化碳分子多1个氧原子 本章知识间的联系: ①C→CO :2C+O2 2CO C+CO2 2CO ②C→CO2 :C+O2 CO2 C+2CuO 2Cu+CO2↑ 3C+Fe2O3 3CO2↑+2Fe ③CO→CO2 :2CO+O2 2CO2 CO+CuO Cu+CO2 3CO+Fe2O3 2Fe+3CO2 ④CO2→H2CO3: CO2+H2O ===H2CO3 ⑤H2CO3 →CO2 :H2CO3 ===CO2↑+H2O ⑥CO2 →CaCO3 :CO2+Ca(OH)2 ===CaCO3↓+H2O ⑦CaCO3 →CO2 :CaCO3+2HCl==CaCl2+H2O+CO2↑ CaCO3 CO2↑+CaO 第七单元 燃烧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一、 燃烧 1、概念:可燃物与空气中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条件:(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温度达到着火点(三者缺一不可,否则不能燃烧) 如右图所示:A、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了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B、薄铜片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了燃烧需要氧气 白磷的着火点低,应贮存在装有水的试剂瓶中 3、 燃烧与缓慢氧化的比较: 相同点:都是氧化反应、都放热; 不同点:前者发光、反应剧烈;后者不发光、反应缓慢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燃烧的条件决定着灭火的原理,只要破坏燃烧的任何一个条件, 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2、灭火的原理:(1)消除可燃物(2)隔绝氧气(或空气)(3)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3、泡沫灭火器:扑灭木材、棉布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干粉灭火器:扑灭一般的失火外,还可以扑灭电器、油、气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处的失火 4、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利用碳酸钠与浓盐酸迅速反应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来灭火 化学反应方程式:Na2CO3+2HCl=2NaCl+H2O+CO2↑ 一、 爆炸 概 念 发生条件 防范措施 燃 烧 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与空气隔离;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爆 炸 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发生急剧燃烧,短时间内积聚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剧烈燃烧;有限空间 严禁烟火 缓慢氧化 反应进行得很慢,甚至不易察觉的氧化反应 与空气或氧接触 ① 爆炸可能是化学变化(如:火药爆炸)也可能是物理变化(如:车胎爆炸) ② 化学变化的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空间内急速燃烧,放出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 ③ 可燃性气体(氢气、一氧化碳、甲烷)或粉尘(面粉、煤粉)与空气或氧气混合,遇到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可燃性气体在点燃或加热前都要验纯,以防止发生爆炸。 ④ 油库、面粉加工厂门口贴有“严禁烟火”的标志:空气中常混有可燃性气体或粉尘,接触到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 ⑤ 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 常见灭火的方法 ① 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② 电器着火,先应切断电源 ③ 煤气泄漏,先应关闭阀门,再轻轻打开门窗,切忌产生火花 ④ 酒精在桌面上燃烧,用湿抹布扑盖 ⑤ 扑灭森林火灾,将大火蔓延前的一片树木砍掉 其它:A、生煤炉火时,需先引燃纸和木材,因为纸和木材的着火点比煤低,容易点燃 B、室内起火,如果打开门窗,会增加空气的流通,增加氧气的浓度,反应剧烈,燃烧更旺 C、用扇子扇煤炉火,虽然降低了温度,但没有降至着火点以下,反而增加了空气的流通,所以越扇越旺。用扇子扇蜡烛火焰,虽然增加了空气的流通,但却降低了温度至着火点以下,所以一扇就灭。 课题2 燃料和热量 一、化石燃料 ① 包括煤、石油、天然气(都是混合物) ② 是古代生物遗骸经一系列复杂变化而形成的 ③ 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④ 合理开采,综合利用,节约使用 1、煤 ① 称为“工业的粮食” ② 组成:主要含碳元素,还含少量的氢、氮、氧、硫等元素 ③ 将煤隔绝空气加热,发生化学变化,得到焦炭(冶炼金属)、煤焦油(化工原料)、煤气(主要含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用作燃料;煤气泄漏,会使人中毒,有可能发生爆炸) ④ 煤燃烧会产生SO2、NO2等,会形成酸雨 2、石油 ① 称为“工业的血液” ② 从油井开采出来的石油叫原油,它不是产品 ③ 组成:主要含碳、氢元素 ④ 炼制原理:利用石油各成分的沸点不同,通过蒸馏使之分离(此分离过程是物理变化) ⑤ 石油各产品:汽油、煤油、柴油(作燃料);沥青(筑路);石蜡(作蜡烛)等 ⑥ 石油不可以直接作燃料,会浪费资源 3、天然气 (1)、有石油的地方一般有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CH4) ①甲烷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 ②甲烷的化学性质:可燃性: CH4+2O2 CO2+ 2H2O (发出蓝色火焰) 注意:(1)点燃甲烷前要检验纯度 (2)、检验某可燃物是否含碳、氢元素的方法:点燃,在可燃物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生成了水,证明含有氢元素;把烧杯迅速倒过来,立即注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证明含有碳元素。(如果某可燃物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只能证明一定含碳、氢元素,可能含氧元素)。 (3)、鉴别氢气、一氧化碳、甲烷:检验燃烧的产物(导出点燃,在火焰上方分别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看烧杯内壁是否出现水雾现象;把烧杯迅速倒过来,立即注入澄清石灰水,看是否变浑浊。 4、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把秸秆、杂草、人畜粪便等废弃物放在密闭的沼气池中发酵,就可产生甲烷。在农村,沼气可解决生活用燃料问题和改善环境卫生 5、可燃冰:埋藏于海底,可以燃烧,主要成分是甲烷水合物,储量是化石燃料总和的两倍将成为替代化石燃料的新能源,开采时如果甲烷气体大量泄漏于大气中,造成的温室效应将比二氧化碳更严重 6、西气东输:输的是天然气 7、在化石燃料中,天然气是比较清洁的燃料 二、化学变化中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1、放出热量:如燃料燃烧放热(如化石燃料的燃烧) C+O2 CO 2、吸收热量: CO 2+C 2CO 可以利用化学反应产生的能量做饭、取暖、发电、冶炼金属、发射火箭、开山炸石、拆除危旧建筑 三、使燃料充分燃烧注意两点:燃烧时要有足够多的空气,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燃料不充分燃烧的后果:产生的热量减少,浪费资源,产生大量的CO等物质污染空气 四、燃气泄漏报警器安装的位置应根据燃气的密度决定,如果燃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大,则安装在墙壁下方,反之,则安装在上方。 课题3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一、 燃料燃烧对空气的影响 1、 煤的燃烧。煤燃烧时会产生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污染物。溶于水,当溶解在雨水中时,就形成了酸雨。 2、 酸雨的危害:破坏森林、腐蚀建筑物、使水体酸化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等 防止酸雨的措施:使用脱硫煤、使用清洁能源等 3、 汽车用燃料的燃烧。汽油和柴油作为多数汽车的燃料,它们燃烧时产生的尾气中主要含有一氧化碳、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等大气污染物。 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污染的措施:改进发动机的燃烧方式,使燃料充分燃烧;使用催化净化装置;使用无铅汽油;使用车用乙醇汽油;汽车用压缩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作燃料;禁止没有达到环保标准的汽车上路 二、使用和开发新的燃料及能源 1、乙醇 ① 属于绿色能源中的一种,属于可再生能源。 ② 由高粱、玉米、薯类等经发酵、蒸馏而得,俗称酒精 ③ 可燃性:C2H5OH+3O2 2CO2+3H2O ④ 被用作酒精灯、火锅、内燃机的燃料。 ⑤ 乙醇汽油是混合物,其优点:节省石油资源,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促进农业生产 2、氢气 ① 最清洁、最理想的燃料:A、原材料资源丰富,B、放热量多,C、产物无污染。 ② 有可燃性 2H2 + O2 2 H2O ③ 有还原性H2+CuO Cu+ H2O 用于冶炼金属 ④ 电解水可得到氢气2 H2O 2H2↑+ O2↑,但耗用电能 ⑤不能广泛使用的原因:制取氢气成本太高且贮存困难 3、氢气的实验室制法 ①药品:锌粒和稀硫酸(或稀盐酸) ②原理:Zn + H2SO4 = ZnSO4 +H2↑ ③收集方法:向下排空法(密度比空气小)、排水法(难溶于水) 4、正在推广或使用的新能源: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核能、潮汐能 附:初中要求掌握的两种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 一、 固 + 固 气体 发生装置图: 制取氧气:反应原理:2KMnO4 K2MnO4 + MnO2 + O2↑ 2KClO3 2KCl+3O2↑ 二、固 + 液 气体 发生装置图: ①制取氧气: 反应原理:2H2O2 2H2O + O2↑ ②制取二氧化碳:反应原理: CaCO3+2HCl==CaCl2+H2O+CO2↑ ③制取氢气: 反应原理:Zn+H2SO4 === ZnSO4+H2↑ |
随便看 |
|
在线学习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