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初中九年级物理的知识点总结 |
范文 | 要想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必须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是经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稳重持久的条件反射和自然需要。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使自己学习感到有序而轻松。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初中九年级物理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大家喜欢! ![]() 初中九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 功 1.如果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一段位移,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2.功的公式:W=Fs。 3.做功的两个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4.比较做功的快慢 方法一: 做功相同,比时间。时间越短,做功越快。 方法二: 时间相同,比做功。做功越多,做功越快。 方法三: 做功和时间均不相同,比比值。 做功/时间的值越大,做功越快。 机械效率 1.机械效率是指机械在稳定运转时,机械的输出功(有用功量)与输入功(动力功量)的百分比。 2.增大机械效率 (1)有用功:W有用=Gh(提升重物)=W总-W额=ηW总 (2)额外功:W额=W总-W有用=G动h(忽略轮轴摩擦的动滑轮、滑轮组) (3)总功:W总=W有用+W额=FS 机械能 1.机械能是动能与势能的总和,这里的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2.决定动能的是质量与速度;决定重力势能的是质量和高度;决定弹性势能的是劲度系数与形变量。 3.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称为物体的动能。 4.势能和动能的关系:动能增加量等于重力势能减少量。 内能 1.内能是构成系统的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动能、分子间相互作用势能、分子内部以及原子核内部各种形式能量的总和。 2.内能变化的途径 (1)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当外力对物体做正功时,物体内能增大,反之亦反。 (2)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热传递的三种形式:热传导,热对流(一般见于气体和液体)以及热辐射。热传递的条件是物体间必须有温度差。 热能 1.表示呢能转移的度量。 2.热能与内能的区别 热能的本质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动能(包括分子的平动能和转动能)之和。 内能除包括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动能之外,还包括分子间势能的总和,以及组成分子的原子内部的能量、原子核内部的能量、物体内部空间的电磁辐射能等。 电磁 1.永磁体包括人造磁体和天然磁体.在水平面内自由转动的条形磁体或磁针,静止后总是一端指南(叫南极),一端指北(叫北极).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原来没有磁性的物质得到磁性的过程叫磁化.铁棒磁化后的磁性易消失,叫软磁铁;钢棒磁化后的磁性不易消失,叫硬磁铁. 2.磁体周围空间存在着磁场.磁场的基本性质是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因此可用小磁针鉴别某空间是否存在磁场. 3.人们为了形象地描述磁场引入了磁感线(实际并不存在)。(采用了模型法)磁感线的疏密表示该处磁场的强弱,磁感线的方向(即切线方向)表示该处磁场方向。在磁体外部磁感线从北极出发回到南极,在磁体内部磁感线从南极指向北极。磁感线都是闭合曲线。 4.可以用安培定则(右手螺旋定则:右手握住导线,让伸直的大拇指方向跟电流方向一致,那么弯曲的四指所指的方向就是磁场方向)来判定电流产生的磁场方向。对于通电螺线管,用右手四个手指的环绕方向表示螺线管上的电流方向,则大拇指指向即为通电螺线管的N极。 5.电磁铁与永磁体相比有很多优点,它可以通过调整电流的有无、强弱、方向,达到控制磁场的有无、强弱、方向。利用电磁铁做成的电磁继电器(电铃)在自动控制和远距离操纵上常有应用。 6.通电导体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受力方向跟电流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 7.直流电动机就是利用通电线圈在磁场里受到力的作用发生转动而制作的。在这一过程里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在直流电动机里利用换向器改变线圈中电流方向,使线圈在磁场力作用下持续沿同一方向转动。 8.闭合回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作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会产生感应电流,这就是电磁感应现象。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一是电路闭合;二是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即导体运动方向不能与磁感线平行。 9.发电机是利用闭合线圈在磁场中作切割磁感线转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原理制成的,它是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10.电池分化学电池(正极是铜帽碳棒)、水果电池、伏打电池(有里程碑意义,是真正意义上的电池)、蓄电池(有铅和硫酸,污染大)、太阳能电池(无污染,利用可再生能源),燃料电池发电厂发电有以下几种方式:火力发电,水利发电,风力发电,核能发电,潮汐发电等。 初中九年级物理知识点整理 比热容 1.实验:用两相同的电加热器给M相同的水和煤油加热,它们在相同的时间里吸收的热量是相同的。可以看到:1)在通电相同的时间里,煤油的温度升高得高。2)要使水和煤油升高到相同的温度,则应给水的加热的时间要长一些。 2.结论:质量相同(如:1kg,也叫单位质量)的不同的物质在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如:大家都升高1°C时),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物理上,把物质的这一种特性叫比热容。 3.比热容定义:单位质量的某一种物质的温度升高(降低)1°C时吸收(放出)的热量 a.单位:J/(kg°C)读作:L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b.符号:C如:C水=4.2×103J/(kg°C) c.意义:1kg水在温度升高(降低)1°C时,吸收(放出)的热量为4.2×103J d.比热表: 1)水的比热要记住。水的比热很大。 2)水和冰的比热不一样,说明:同一物质,在不同的状态下的比热一般不同。 3)液体的比热比固体的比热大。金属的比热都较小。 e.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不受温度、质量和物体的形状的影响,但要受物态的影响。 f.练习:关于比热容,下列廉洁正确的是: A.比热容大的物体吸收的热量多。 B.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比热容在的吸收的热量多。 C.比热容的单位为J/kg. D.一桶水的比热容大于一杯水的比热容。 4.热量的计算:热量的计算公式:Q吸=cm△t其中:c为该物质的比热容单位一定用J/(kg°C)。M为物体的质量,单位一定用kg.△t为物体升高的温度,单位一定用°C.△t=(t高温-t低温)同样,这个公式,可以应用于放出热量时的计算。只是要把“Q吸”改为“Q放”即:Q放=cm△t,其中△t=(t高温-t低温) 5.公式变形:c=Q吸/m△tm=Q吸/c△t△t=Q吸/cm Q放=cm△tQ吸=cm△t这两个公式只适用于物态没有发生变化时。 6.理解公式:c=Q吸/m△t 这个公式只是利用已知物体的质量、吸收(放出)的热量、变化的温度时计算物体的比热。一定不要认为:C与Q成正比,与m和△t成反比。因为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对一个确定的物质而言,它的比热是一定的,它不随物体的温度、形状、体积、位置的改变而改变,跟物体的质量、温度变化量、和吸收(放出)热量的多少无关。 7.计算: 1)一盆水有25kg,它从25°C升高到了29°C,则这盆水吸收了多少J的热量? 2)一个500g的铝锅内盛有5kg的水,它们从100°C降低到了25°C,则这锅水共放出了多少J的热量? 3)一杯500g20的冷水与杯300g80的热水混合后的温度是多少?是否是冷水上升高的温度就一定等于热水降低的温度呢?而冷水吸收的热量是否等于热水放出的热量呢? 4)冰的比热容为2.1×103J/(kg°C),使100g从–25升高到–5需要吸收多少热量? 8.因为C水>C砂石,所以,它们放出或吸收相同的热量后的温度是不相同的,它们放出相同的热量后,由于水的比热大,水温度将高于砂石的温度。它们吸收相同的热量后,由于砂石的比热小,因而,砂石的温度将高于水的温度。因此,农民常在较冷的夜间往田里加水,而在第二天早上时,便把水放掉。就是利用水的比热大的特性,为禾苗保暖的。而不致于冻死。工业上,也常用水的比热大的这一特性,用水来作冷却剂。 初中九年级物理知识点梳理 一、温度 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 ①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②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③换算关系T=t+273K 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分类及比较: 分类实验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 用途测物体温度测室温测体温 量程-20℃~110℃-30℃~50℃35℃~42℃ 分度值1℃1℃0.1℃ 所用液体水银煤油(红)酒精(红)水银 特殊构造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物态变化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 1、熔化和凝固 ①熔化: 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 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熔化图象: ②凝固: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凝固图象: 2、汽化和液化: ①汽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影响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作用: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②液化: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方法:⑴降低温度;⑵压缩体积。 3、升华和凝华: ①升华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②凝华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热 三、电流 1、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方向的规定: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3、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 电路中有电源电路为通路 4、电流的三种效应。 (1)电流的热效应。(2)电流的磁效应。(3)电流的化学效应。 5、单位:(1)国际单位:A(2)常用单位:mA、μA (3)换算关系:1A=1000mA1mA=1000μA 6、测量: (1)仪器:电流表, (2)方法: 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 ②电流要从电流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反偏。 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测量值。 ④绝对不允许不经用电器直接把电流表连到电源两极上,原因电流表相当于一根导线。 四、导体和绝缘体 1、导体:定义:容易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 导电原因:导体中有大量的可自由移动的电荷 2、绝缘体:定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 不易导电的原因:几乎没有自由移动的电荷。 3、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绝缘体也可变为导体。 五、电路 1、组成: ①电源②用电器③开关④导线 2、三种电路: ①通路:接通的电路。 ②开路:断开的电路。 ③短路:电源两端或用电器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起来。 3、电路图:用规定的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做电路图。 4、连接方式: 串联并联 定义把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把元件并列的连接起来的电路 特征电路中只有一条电流路径,一处段开所有用电器都停止工作。电路中的电流路径至少有两条,各支路中的元件独立工作,互不影响。 开关 作用控制整个电路干路中的开关控制整个电路。支路中的开关控制该支路。 |
随便看 |
|
在线学习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