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初中语文说明文解题方法 |
范文 | 语文学习要讲究方式方法,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得高分,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中语文说明文解题方法,希望大家喜欢。 一、说明文 1.说明顺序(时间、空间、逻辑) 问: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答:本文使用了_的说明顺序对_(说明对象)加以说明,使文章更具条理性。 2.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摹状貌、作诠释、下定义) 格式:本句/段运用了_的说明方法,科学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_(说明对象)的_特点 3.语言特点(准确or形象生动或简明平时) 格式:本文充分体现了说明文的_特点,如_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_特征。(此类问题不常问) 4.语言品析 例:A._词有何作用B._词能否去掉,为何?C._词能否换成另一个 顺序:1.表态(大多数为不能)2.解词,解句。3.定性 格式:不可以,_词原来是什么意思,在文中是什么意思。它生动形象/准确地说明了_事物的_特征(情况),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若删去/改变,原句就会变成什么意思,显得太绝对(或是与原句意不符),所以不能去掉。 (此种类型题目任何胤文体都能见到,真是考恶心了,这并非最好版本,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最好形成自己的套路) 5.某句在问段中的作用 1.结构、内容上: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引出说明对象 2.说明方法,见点2. 二、议论文 1.中心论点(完整的陈述句句式,并是中心主题,不能是短语。) 识别:1.题目2.首尾段3.论据观点4.承上启下句5.概括:抓胤住关键词句、中心思想,简明概括、 2.论据(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格式:这是_论据,在文中起着证明_(分论点,若无则写中心论点)的作用 3.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格式1.举例论证: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列举了_事例,证明了_(分论点或中心论点),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视情况加上引起读者兴趣) 2.道理论证: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证明了_(分论点或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3.比喻论证: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_比作_生动形象地证明了_的观点,使论证浅显易懂,更容易被读者接受,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4.对比论证: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_和_进行比较,(使对与错更加分明),突出强调了_的观点,更容易让读者接受,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以上四种答题格式应该是比较全面了,照搬再围绕主题应该是比较完美的。 4.语言特点(不外乎简明平实和生动形象) 格式:_(句、段、全文)具有_的语言特点,从_(词、句)中体现了_的语言特点。 5.作用类 1.题目作用(1)点明论点(2)交待论题 2.结尾作用(1)总结全文,强调_的中心论点(2)总结全文,得出_的中心论点(3)提出问题,发人深思。 三、现代文 1.概括内容(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1)摘录法。提取中心句、主旨句、一般句、 (2)拼接法,选取关键词关键句进行整合 2.思想感情(结合本文主题(一定要注意围绕中心思想主题)与首尾段、关键句) 格式:本文通过对_的描写/记叙,赞美了_(文章线索),(也赞美了像_一样的人或是具有其品质的人),表现了作者对_的欣赏,抒发了作者对_的喜爱之情和…。之情(具体要结合文章主旨) 3.描写及作用 描写(1)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2)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 (3)人物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作用(1)人物描写:运用_描写准确揭胤示了_人物的…(心情/心理/性格) (2)景物描写: 1.通过对_的描写渲染了_气氛 2.烘托了_人物的_(人物形象/心情/性格) 3.推动胤情节发展,为下文的_(情节)作铺垫 4.渲染、突出了_主题 5.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环境 (以上五点可以视情况结合来用) (3)议论的作用:抒发了作者_的情感,画龙点睛,突出_中心,深化主题(此格式不常用到) (4)第二人称的作用:亲切、自然,拉近了作者与写作对象的距离,使表达的情感更强烈,更具有感染力和亲切感。 4.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作用(1)比喻:把_比作_,生动形象地写出了_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2)排比:强调了_的_特点,增胤加了文章的语言气势,表达了作者的…之情。 (3)拟人:赋予_以人的动作/情感,写出了…特点,表达了作者的…之情。 (4)对比:通过_与_相比,突出了_的_特点,表达了作者的…之情。 5.词、句赏析 词语格式:该词词义,该词深层义或在本文中的含义,表现了…的特点(具体分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赏析句子主要是找修辞手法(见第四点)以及围绕中心组胤织 6.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铺垫、先抑后扬、首尾呼应、设置悬念、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物喻人、以小见大、想象等) 作用(1)衬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了主要人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2)先抑后扬:先贬抑再颂胤扬描写对象,上下文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3)首尾呼应:使情节更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4)插叙1.补充、衬托的作用2.解释说明3.使内容更丰富,主题更加突出,使结构紧凑。 7.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说明、描写) 8.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标题(1)引起读者兴趣 (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行文的线索 (4)形象的体现文章的主题 (5)设置悬念 首段及段首(1)开门见山 (2)总领下文 (3)设置悬念 (4)埋下伏笔 某句话的作用 结构上:总领全文、引起下铺垫、承上启下、线索 内容上: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初中生语文学习的四种关系 学习时间≠考试成绩 谁都想考试得高分,这没错,但把成绩的提高视为学习时间无限延长,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学习效果=学习效率×学习时间,只有在学习效率不变的情况下,学习结果才和学习时间成正比。如果你不能维持高效的学习(事实上每人能集中精力进行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只保证学习时间是无用的。在学习方法没有改善的情况下,学习效率和学习时间成反比。延长学习时间的结果是:如果不能提高学习成绩,就等于降低学习效率。 学习压力≠学习动力 有压力才有动力,但压力转化成动力有几个条件:首先,压力不能大到足以摧毁个人自信的程度,要给人成功的希望;其次,人在压力下要分析原因,把可能的失败归于自己努力不够,而不是归于能力不足和外在因素的影响;再次,压力必须是可控的,如果愿意,我们有能力决定压力的大少;最后,只有动力才是真正的压力,其他压力都是阻力。 事实上,大多数同学的考试分数都低于其真实的学习水平,因为他们总在自己会的问题上丢分。如果你能做到会的题保证不丢分,成绩就能上升一个档次。可惜的是,我们总是练习做更新更难的题,想着去得分,其实最有效的复习应该是怎样不丢分或少丢分。记住,我们的水平没有那么低,把真实的水平充分发挥出来就是提高成绩。 感觉不好≠考得不好 感觉不好意味着题目难,而题目难就意味着比你水平低的同学更做不好,他们赶不上你;而比你水平高的同学也未必做得对,就有可能被拉下来。感觉好则意味着题目容易,所以比你水平低的同学也可能做对,就会赶上你;而水平高的同学当然会做,你就没有追赶他们的机会。况且,任何试题都是有陷阱的,感觉良好可能意味着你事实上已经掉了下来。 做对难题≠考得高分 考试题有4类:难度低而高分值的、难度低而低分值的、难度高而高分值的、难度高而低分值的。所以,如果你做对了一道难而分低的题,却在一道易而分高的题上丢分,那是得不偿失的。 初中语文说明文解题方法 |
随便看 |
|
在线学习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