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精选) |
范文 |
历史学发展到了今天,虽然它必然地要包含先前出现过的一切表现形式或发展环节,并把它们当做自己的不可或缺的构成因素或部分。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希望大家喜欢! ![]() 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 中国近现代史部分 1、林则徐与虎门销烟(识记)P2---3 时间:1839年6月 人物: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英美等国商人的约110多万千克的鸦片在广东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意义: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意志。 评价:林则徐不愧为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中国的禁烟运动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沉重地打击了英国侵略者,英国以中国禁烟为借口,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目的:为了打开中国商品市场)。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2、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识记)P4 鸦片战争:1840.6—1842.8,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南京条约》时间:1842年8月,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主要内容有: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割地)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 赔款:赔款2100万元(赔款)增加中国人民的负担; 开商埠:对英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攫取中国的特权:协定关税,有利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的附件。英国又取得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英国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 3、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理解)P5 ①社会性质变化: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社会矛盾变化: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开始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者成为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矛盾。 ③革命任务变化: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开始了反对外国侵略者,反对本国封建统治者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④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4、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识记)P7--8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0—1860.10,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 (1)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英法联军闯入北京西郊的圆明园(是举世闻名的“园中之园”),大肆抢劫,放火烧毁了这座宏伟华美的皇家园林。 (2)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P47~48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趁火打劫,从1858年开始,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 ①1858年,中俄《瑗珲条约》,割占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千米。 ②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割占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40万平方千米。 ③1860年的中俄《北京条约》和1864年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和以南44万多平方千米。 ④19世纪80年代,中俄《改订条约》以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割占中国西北部7万多平方千米。 其中割占最多领土的是,1858年《瑗珲条约》。 沙皇俄国是19世纪(中国近代)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3)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危害:①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②外国侵略势力扩大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③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 5、左宗棠收复新疆(识记)P12--14 清政府在19世纪70年代中期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进军新疆。左宗棠在前往哈密的途中,让士兵抬着棺材走在前面,表明誓死抗击俄国、收复伊犁的决心。清军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区。80年代初,中俄两国签约,中国收回伊犁。左宗棠堪称是一位在巩固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中功勋卓著的历史人物。 新疆有一种柳树被称为“左公柳”就是赞扬左宗棠收复新疆的。 6、邓世昌的主要事迹(理解)P16--17 北洋舰队与日本舰队在黄海海战上激战,管带邓世昌毅然下令,冲撞日舰吉野号,不幸中了敌人鱼雷,全体将士壮烈捐躯。邓世昌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成为民族英雄。“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其中“公”就是指邓世昌。 7、中日《马关条约》(理解)P17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时间:1895年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中日《马关条约》。 主要内容:①割地: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破坏了中国领土的完整和主权); 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整理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时间:1900-1901年 2、义和团爆发的原因:外国列强与中华民族之间民族矛盾的不断激化,激起中国人民的反抗 3、性质:反帝斗争 4、八国联军侵华原因: ①根本:进一步控制中国政府(彻底瓜分中国) ②直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维护其在华利益。 5、结果:1901年清与英俄德美日法意奥、比利时、荷兰、西班牙11国签订《辛丑条约》。 5洋务运动 1、向西方学习新思潮的背景: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使得大批爱国知识分子大受刺激。他们热心研究中国实际问题,积极思索救国御敌的方法。 2、代表人:魏源(地主阶级抵抗派,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驱之一,代表作:《海国图志》 3、核心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以夷制夷 4、目的:“制夷”,即抵抗外来侵略,维护清朝统治。 5、影响:突破了长久以来禁锢人们思想的华夷观念 6、洋务运动的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 7、目的:维护清朝统治 8、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9、代表人物:中央是奕訢,地方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10、阶级派别:洋务派 11、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 12、口号:前期口号:自强后期口号:求富 13、内容: ①以自强”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江南制造总局(曾国藩和李鸿章)、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②洋务运动后期,又以“求富”为口号,开办一些民用工业。主要有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③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筹建了南海、北洋、福建三支海军。 ④兴办新式学堂。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14、失败标志: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6戊戌变法 1、背景: ①甲午战败,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②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2、目的: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3、时间:1895---1898年 4、阶级派别:资产阶级维新派 5、经过: ①序幕:公车上书(梁启超、康有为) ②发展:严复译著《天演论》(为维新派的变法运动提供了理论武器,他是近代中国的启蒙思想家之一。) ③高潮:百日维新 6、百日维新 ①背景:列强瓜分的狂潮。 ②时间:1898年。 ③标志:定国是诏 7、内容:改革政府机构,裁掉庸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训练新式军队;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等。 戊戌变法记忆口诀 《马关条约》传北京,“康梁”带头联举人, “公车上书”轰全国,变法维新开序幕。 八年级历史学习方法 一、知识回顾整体感知 上课伊始,教师首先向学生说明复习的范围,让学生明确复习目标,之后学生根据课文进行知识回顾,从整体上感知本课的复习内容。 二、构建网络形成体系 这一环节需要师生共同参与,可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多种形式,其目的在于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以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讲准重点:抓住关键,切记眉毛胡子一把抓。 2、讲透难点:采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易混知识相对照等方法。 3、讲明疑点:采取“设疑、质疑、释疑”的程序和方法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4、讲出知识的规律:重在讲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三、依线巩固内化知识 学生根据构建的知识网络,进行巩固,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达到将课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之目的,从而加深对知识的再认识。 四、题例剖析培养能力 典型题例的选择要有代表性,能突出教材的重、难点。这一环节重在教师通过对题例的剖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学科学习基本功和解答问题的方法与技巧。 五、拓展训练提高能力 练习题的设置应具有一定的梯度性,题型应多样化,题量应控制在十分钟以内。重在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回答问题的技巧。 |
随便看 |
|
在线学习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