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地表形态的塑造专题复习 |
范文 |
地表形态地表形态的塑造是中考地理的必考知识点,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地表形态的塑造专题复习,希望大家喜欢! 【知识结构】 地表形态的塑造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内力作用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风化作用 侵蚀作用 搬运作用 堆积作用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三大类岩石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山地的形成褶皱与断层 山地的类型褶皱山 断块山 火山 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河流地貌的发育河流地貌的类型河流侵蚀地貌 河流堆积地貌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基础知识】 一、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 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地壳运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3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4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1)地壳运动 ①水平运动 A基本含义 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B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岩层发生了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 ②垂直运动(升降运动) A基本含义 组成地壳的岩层作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 B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岩层隆起或凹陷,导致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2)变质作用 ①基本含义 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压力下发生变质。 ②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3)岩浆活动 ①基本含义 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 ②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岩浆喷出地表经冷凝形成火山。 (二)外力作用 1能量来源 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2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3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外力通过风化、侵蚀作用不断地对地表进行破坏,并把破坏了的物质从高处搬运到低处堆积起来,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 4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1)风化作用 ①形成的地表形态 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 ②分布地区 风化作用影响的地区比较普遍。 (2)侵蚀作用 ①风力侵蚀 A形成的地表形态 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等地表形态。 B分布地区 干旱、半干旱地区。 ②流水侵蚀 A侵蚀 a形成的地表形态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b分布地区 湿润、半湿润地区。 B溶蚀 a形成的地表形态 形成溶洞及钟乳石、石笋、石柱等。 b分布地区 中低纬度降水丰富的可溶性岩石分布地区。 ③冰川侵蚀 A形成的地表形态 形成冰斗、角峰等。 B分布地区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④海浪侵蚀 A形成的地表形态 形成海蚀地貌,如海蚀柱、海蚀崖等。 B分布地区 海滨地区。 (3)搬运作用 ①风力搬运 A形成的地表形态 沙丘移动,一般不形成地貌。 B分布地区 干旱、半干旱地区及海滨地区。 ②流水搬运 A形成的地表形态 一般不形成地貌。 B分布地区 湿润、半湿润地区。 ③冰川搬运 A形成的地表形态 一般不形成地貌。 B分布地区 高山地区。 ④海浪搬运 A形成的地表形态 一般不形成地貌。 B分布地区 海滨地区。 (4)堆积作用 ①冰川堆积 A形成的地表形态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B分布地区 有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②流水堆积 A形成的地表形态 形成冲积扇、三角洲、冲积平原。 B分布地区 河流出山口和河流中下游地区。 ③风力堆积 A形成的地表形态 形成沙丘。 B分布地区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 ④海浪堆积 A形成的地表形态 形成海岸地貌,如沙滩。 B分布地区 海滨地区的砂质海岸。 (三)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比较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 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对地表 形态的影响 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 把高山削低、低地填平,使地表趋于平坦 两者的关系 在空间上相互联系,在时间上同时进行,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往往是某一种作用占优势。地壳自形成以来,就是在内、外力相互作用下不断发展变化的 (四)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岩石圈的组成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2三大类岩石的比较 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1)岩浆岩 ①侵入型岩浆岩 A形成过程或含义 岩浆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侵入岩石圈上部,冷却凝固而成。 B特点 由于凝结时间长,矿物结晶颗粒大。 C举例 花岗岩。 ②喷出型岩浆岩 A形成过程或含义 岩浆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 B特点 有气孔构造。 C举例 玄武岩。 (2)沉积岩 ①形成过程或含义 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被风化成碎屑物质,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起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②特点 有层理结构,有的含有化石。 ③举例 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 (3)变质岩 ①形成过程或含义 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作用下,原来岩石的成分和性质发生改变。 ②特点 重新结晶或有片理构造。 ③举例 大理岩、石英岩。 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再到新岩浆的形成,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在岩浆活动过程中,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在地表外力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下,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同时,这些已经生成的岩石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岩石圈深处或岩石圈以下被高温熔化,又成为新的岩浆。岩浆在一定的条件下再次侵入或喷出地表,形成新的岩浆岩,并与其他岩石一起再次接受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如此,周而复始,使光石圈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循环转化之中。其循环过程如下页图所示。 二、山地的形成 (一)褶皱与断层 1褶皱 (1)概念 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2)褶皱的基本形态 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即褶皱的一个弯曲;褶曲的基本形态是背斜和向斜。 ①背斜 A岩层特点 岩层向上拱起。 B岩层新老关系 中间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C形成的地貌 常形成山岭,但有些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常被侵蚀成谷地。 ②向斜 A岩层特点 岩层向下弯曲。 B岩层新老关系 中间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C形成的地貌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但有些向斜槽部因受挤压,不易遭受侵蚀而成为山岭。 2断层 (1)概念 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2)断层的基本形态 ①地垒 A岩层运动方向 中间的岩块相对上升,两边的岩块相对下降。 B地表形态 常形成块状山地。 C举例 华山、庐山、泰山等。 ②地堑 A岩层运动方向 中间的岩块相对下降,两边的岩块相对上升。 B地表形态 常形成狭长的凹陷地带。 C举例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 3褶皱与断层的比较 褶皱 断层 受力状况 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 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 岩层变化 波状弯曲变形 破裂并沿断裂面产生明显的位移 地表形态 高大的褶皱山脉 断层面常形成陡崖;沿断层线常发育沟谷,有时出现泉、湖泊 主要区别 岩层未失去连续完整性 岩层失去了连续完整性 (二)山地的类型(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 1褶皱山 褶皱山的规模有大有小,大规模的褶皱山系可绵延数千千米,如科迪勒拉山系、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小规模的褶皱山只有几十米。 2断块山 断块山的规模大小不等,大的断块山可以延伸数千米,如我国的华山,小的只有几十米。 3火山 (1)形成 岩浆沿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而形成。 (2)组成 ①火山口 中央低凹的封闭洼地。 ②火山锥 由火山碎屑物质和喷涌出来的岩浆在流动过程中堆积而成的锥形体。 (三)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1影响交通运输方式 (1)山区交通运输建设的一般原则 首选公路运输,其次是铁路运输。 (2)原因 ①山地地区修建交通运输干线的成本高、难度大。 ②建造公路的成本、技术难度较铁路小。 2影响交通线路的走向 (1)山区交通运输建设的一般原则 ①线路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②线路一般呈“之”字或“8”字形(线路尽量与等高线平行)。 ③避开陡坡、断层及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地段。 ④在适宜的过河点跨过河流。 ⑤尽量选择两点最近距离、经过各级居民点。 ⑥避免占用耕地,避开农田水利设施。 (2)原因 ①降低技术难度的需要。 ②尽量节约建设成本的需要。 ③保障工程施工安全的需要。 ④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运营安全性的需要。 3影响交通线网的密度 (1)交通线网的密度分布 一般来说,平原、山间盆地、河谷等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方,线网密度大。 (2)原因 山地地区的人口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带,在河谷地带修建较多的交通线路,可以将较多的居民点联系起来,方便人们出行;可以吸引较多的客货流,从而提高营运量,增加经济效益。 三、河流地貌的发育 (一)河流侵蚀地貌 1概念 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搬运地表的物质,从而形成侵蚀地貌。它是由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共同作用形成的。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是河谷。 2河流侵蚀作用的形式 (1)溯源侵蚀 ①概念 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 ②对河流的影响 使河谷不断地向源头方向延长。 (2)下蚀 ①概念 垂直于地面的侵蚀。 ②对河流的影响 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的方向发展。 (3)侧蚀 ①概念 垂直于两侧河流的侵蚀。 ②对河流的影响 使谷底展宽、谷底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 3河谷地貌 河谷是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它由沟谷发育而成。其形成过程见下图。 (1)河谷形成初期 ①主要侵蚀方式 以下蚀和溯源侵蚀为主。 ②河谷形态特征 河谷横剖面呈“V”型。 (2)河谷形成中期 ①主要侵蚀方式 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 ②河谷形态特征 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河谷更加弯曲。 (3)河谷成熟期 ①主要侵蚀方式 以侧蚀为主。 ②河谷形态特征 河谷横剖面呈槽型,上游窄而深,下游宽而浅。 (二)河流堆积地貌 1概念 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沉积下来,形成沉积地貌。其中,冲积平原是比较典型的河流堆积地貌。 2冲积平原的三种类型 (1)洪积—冲积平原 ①分布 山前。 ②形成 水流流出山口时,由于地势趋于平坦,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在山麓堆积下来,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多个洪积扇或冲积扇扩大而彼此相互联合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③地貌特点 以山口为顶点呈扇形,由上向下,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 (2)河漫滩平原 ①分布 河流中下游地区。 ②形成 河流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的面积不断升高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如果河流改道或继续向下侵蚀,河漫滩就会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形成河漫滩平原。 ③地貌特点 地势平坦、宽广。 (3)三角洲平原 ①分布 河流入海口处的海滨地区。 ②形成 河流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便会沉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③地貌特点 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 (三)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高原地区 (1)聚落分布 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 (2)原因 地势低,气候温暖,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3)聚落形状 多呈狭长的带状。 2山地地区 (1)聚落分布 分布在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 (2)原因 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有肥沃的土壤。 (3)聚落形状 呈明显的条带状。 3平原地区 (1)聚落分布 聚落分布最为密集,一般沿河发展,形成沿河聚落带。在河口三角洲地区分布也较密集。 (2)原因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 (3)聚落形状 带状、团块状。 地表形态的塑造专题复习 |
随便看 |
|
在线学习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