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初二语文课文知识点 |
范文 |
想要学好语文,首先是要掌握语文知识点,为了同学们更好的掌握八年级语文课程内容,也为了让同学们在考试中更好的发挥自己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初二语文课文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初二上册语文第6单元知识点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艨艟méngchōng乘骑jì舸gě 泅qiú僦赁jiùlín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方其远出海门。方:当……时。出:发,起。 (2)仅如银线。仅:几乎,将近。 (3)弄旗标枪。弄:舞动。标:树立、举。 (4)随波而逝。逝:去,往。 (5)吞天沃日。沃:用水淋洗。 (6)虽席地不容闲。容:许,使。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当潮远远地从浙江人海口涌起的时候,几乎像一条(横画的)银白色的线。 2.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 3.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 4.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忽然黄色的烟雾从四周围涌起,人与物彼此一点儿也看不见。 5.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 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即使是一席之地也不会空闲。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观潮》的作者是宋朝周密。 初二语文知识点归纳 《过零丁洋》文天祥 1、诗歌首联叙写了诗人一生中经历的哪两件事? 一是以明经入仕、科举而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亡的关头起兵抗元。 2、“起一经”中的“一经”指:儒家经典 3、诗中第二联运用比喻的艺术手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比喻破碎的国家如风中飘散的柳絮,无可挽回;以“雨打萍”比喻自己的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 4、从抒情方式和思想内容上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作者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5、用自己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 诗中第二联运用比喻的艺术手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比喻破碎的国家如风中飘散的柳絮,无可挽回;以“雨打萍”比喻自己的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 6、“起一经”和“四周星”六个字写出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以明经入仕、科举而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亡的关头起兵抗元。 7“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是妙手偶得的千古名句,请赏析。 用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抒写出焦虑不安的心情,巧妙、新奇,一语双关;兵败后的惶恐,被俘后的孤苦伶仃正好与地名暗合,突出反映了诗人极其巧妙的艺术构思。 8、该诗是一首七言律诗,韵脚是经、星、萍、丁、青。 9、解词: 干戈:古代的两种兵器,泛指战争汗青:特指史书 10、本诗以死言志的主旨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1、颈联巧妙借用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诗人境况的危苦。 12、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以死明志、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抒发了强烈的爱国热情。 13、请你在写出几句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例: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生当作人杰,死亦当鬼雄——李清照 1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文天祥对人生理想的追求。请再写一句你喜欢的古诗词中表达对崇高人生理想追求的名句。 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15、诗中运用双关,既表明形式恶劣,又说明作者境况危苦的句子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16、表达了诗人以死明志、舍生取义的决心,堪称千古名句的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7、运用比喻表明宋朝国事危亡,个人身世坎坷的诗句是: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初二语文知识点汇总 一、字词 蓬蒿hāo咫zhǐ尺狼藉jí呐nà喊不自量力相形见绌chù精巧绝伦美味佳肴yáo萧瑟sè和煦xù干涸hé吞噬shì裸luǒ露媲pì美 挑衅xìn啮niè齿缄jiān默窥kuī探狩shòu猎顾忌jì凋diāo零滑翔 目空一切牟móu取胸有成竹不容置疑慷kāng慨kǎi大方一视同仁众目睽睽kuí 二、字词释义 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莫衷zhōng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 牟取:谋取。 众目睽睽: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睽睽,睁大眼睛注视着。 哂shěn笑:讥笑。 三、课文解读 1、《敬畏自然》是一篇议论性的散文,选自《大自然的智慧》,作者严春友。 全文运用了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的论述方法。从否定“征服自然”的口号开头,运用总括与具体展开相结合,巧妙运用对比的手法使立论充分,最手作出“敬畏自然”的结论。告诉人类应该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再也不宣称什么“征服自然”,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因为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人类和大自然中的其他事物是兄弟关系。 2、《罗布泊,消失的仙湖》节选自《善待家园--中国地质灾害忧思录》,作者吴岗。 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通过罗布泊今昔对比,揭示罗布泊由一个美丽的湖泊消失,是生态环境遭受人为破坏的悲剧。将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的理念渗透课文,以强烈的呼声,警醒世人,要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 3、《旅鼠之迷》作者位梦华,这是一篇很别致的科学小品,文章采用记叙的框架、对话的方式来介绍科学知识。 从三个方面介绍北极旅鼠有三大奥秘,即,繁殖能力惊人,为动物世界之最;旅鼠的繁殖并非年年如此,一旦繁殖过多,就有种种奇怪地自杀行为,或停止进食,或在天敌面前主动挑衅,或改变毛色,吸引天敌;死亡大迁移,数百万旅鼠汇成浩浩荡荡的队伍,奔向大海,葬身大海。 旅鼠的奇异行为给我们一个启示:人类也不应该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 4、《大雁归来》节选自《沙乡年鉴》(一本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被称为“美国资源保护运动的圣书”),作者利奥波德,美国著名环境保护主义者。 文章用拟人的手法介绍了大雁迁徙的特性、规律及与人类的关系,认为大雁是人类的伙伴,动物使寺球充满生机,充满诗意,充满乐趣;人类应该珍爱有益无损的动物,和谐共处,不应该凭借自己的优势去伤害它们,一个“爱”字贯穿全文。很显然,“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就是全文的主旨。 在写法上,形象性、知识性和抒情性的完美结合,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5、《喂--出来》选自《不速之客--星新一短篇小说选》,作者星新一,日本现代科幻小说作家,以微型小说著名,作品最大特点是构思巧妙。 本文是一篇科学幻想小说,以环境污染为题材,讲的是一场台风吹倒了一座古庙,庙底露出个无底洞,通过对这个洞一番研究后,后来成民填垃圾的地方,终于有一天,里面的东西又都飞了出来。 小说揭示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警示世人要正视环境问题。 小说的题目充满悬念,原是一个年轻人的喊叫,其实也蕴含队们对大自然认识的浅薄无知。结尾再写小石头飞来,这种循环式结构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初二语文课文知识点梳理 卖炭翁 一、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 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二、故事背景 《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苦宫市也。”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十分了解,对人民又深切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宫市”的“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抓了过去,常有数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 三、课文翻译 原文: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注释 伐:砍伐。 烟火色:被烟熏的脸色。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 苍苍:灰白色,形容鬓发花白。 何所营:做什么用? 译文:有个卖炭的老翁,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烤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乌黑。卖炭得到钱做什么用?为了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 原文: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注释 可怜:值得怜悯。 愿:希望。 辗:碾压,同“碾”。 译文:(数九寒天)可怜他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忧炭的价钱便宜,希望天气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轧着冰冻的车辙(赶路)。牛疲乏了,人也饿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休息。 原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注释 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 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宫中派出采办货物的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帮助抢购货物的人。 敕:皇帝的命令。回车叱牛:拉转车头,吆喝着赶牛。 译文:两个得意忘形的骑马人前来了,他们是谁?是皇宫内的太监和他手下的爪牙。手里拿着公文,嘴里说是皇帝的命令,然后拉转车头,吆喝着赶牛往北面拉去。 原文: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注释 牵向北:指牵向宫中。 驱将:赶(走)。将,语气助词,用在动词后面,以助语气。 惜不得:舍不得(它),(却也)没办法。 直:价钱,通“值”。 译文:一车炭,一千多斤,宫市使者们硬是要赶走,老翁舍不得(它),(却也)没有办法。宫市使者们将半匹红绡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充当炭的价钱。 四、问题归纳 1.赏析“可怜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这是最能体现卖炭翁矛盾心理的句子。“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诗人如此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只用十多个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 2.怎样理解卖炭翁的矛盾心理? 本应因“衣单”盼天气暖和,却为了炭价高一点而“愿天寒”的矛盾心理,写出了卖炭翁的无奈和艰难。表现了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 3.“翩翩”一词表现了宫使怎样的形象? “翩翩”形容轻快洒脱的样子。这里表现了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子,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4.分析结尾两句的作用。 “半匹红绡一丈绫”与“一车炭,千余斤”这样的价值反差,对满怀希望、赖以活命的卖炭翁来说,是的嘲弄、最残酷的伤害。宫使强夺去的不仅仅是千余斤木炭,更是他生活的希望和权利。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 5.举例说明《卖炭翁》在表现手法的运用上有何特色? 在表现手法上,灵活地运用了陪衬和反衬。如,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再以荒凉险恶的南山作陪衬,老翁的命运就更激起了人们的同情。而这一切,正反衬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卖炭得钱,买衣买食。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 五、课文主题 《卖炭翁》通过记叙一个卖炭老翁辛苦劳动所得最终被宫使掠夺一空的遭遇,揭露了宫市的罪恶和统治阶级的残 暴,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初二语文课文知识点梳理相关文章: ★ 初二语文的知识点整理 ★ 初二语文课文知识点 ★ 八年级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 初一初二语文的知识点归纳总结 ★ 初二语文下册知识点汇总 ★ 初二语文背影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 初二语文老王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 初二语文上册知识点人教版总结 ★ 初二语文课文复习资料 ★ 初二语文台阶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
随便看 |
|
在线学习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