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部编人教版初一地理第二单元知识点 | |||||||||||||||
范文 | 从小学升入初中后,好多学生会觉得手忙脚乱,疲于应付各科的学习任务,其中地理科目算是一门难度较大的学科。要想学好初中地理,必须要掌握合适的学习方法,才能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接下来小编为大家介绍初一地理学习的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部编人教版初一地理第二单元知识点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一..知道全球海陆所占比例及海陆分布特点 地球表面海洋面积占71%,陆地面积占29% 世界海陆分布特点:1. 世界海陆分布不均匀 就南北半球来说,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 就东西半球来说,海洋主要分布在西半球,陆地主要分布在东半球。 2.地球上的任何两个大小相等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3、海洋彼此相连 陆地被分割成许多大小不同的陆块 二.学会运用地图判别大陆、半岛、岛屿、大洲
六块大陆: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南极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北美大陆、南美大陆 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最小的大陆:澳大利亚大陆,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 ,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 三..熟练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及轮廓特点(课本34/35页)。 七大洲按面积由大到小: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四大洋按面积由大到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按照平均海拔高度由高到低:南极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欧洲 四.看图写出特殊经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0°、180°)经过的大洲大洋(参照课本最后一页的世界地形图) 主要位于北半球大洲——亚洲、欧洲、北美洲 主要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南极洲、大洋洲、南美洲 完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欧洲、北美洲,完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南极洲 主要位于东半球的大洲——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 主要位于西半球的大洲——北美洲、南美洲 完全在东半球——非洲,完全在西半球——南美洲 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海拔最高的大洲——南极洲 跨纬度最广的大洲——亚洲 赤道横穿的大陆是——非洲大陆,南美大陆 赤道横穿的大洲是——非洲、亚洲、大洋洲、南美洲 北回归线穿过的大洲——亚洲、北美洲、非洲、大洋洲 南回归线穿过的大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 同时被南北回归线穿过的——非洲、大洋洲 地跨热带、温带、寒带大洲——亚洲、北美洲 没有热带的大洲——南极洲、欧洲 没有寒带的大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 热带面积最大的大洲——非洲 寒带面积最广的大洲——南极洲 0度经线经过北冰洋、大西洋,穿过欧洲非洲 0度纬线既赤道,经过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 180度经线经过北冰洋、太平洋 被五大洲环绕的大洋:太平洋、大西洋,被四大洲环绕的大洋:印度洋,被三大洋环绕的北冰洋 五.熟记大洲之间的分界线。 亚洲与欧洲: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洲与非洲:苏伊士运河 亚洲与北美洲:白令海峡. 北美洲与南美洲:巴拿马运河 欧洲与非洲:直布罗陀海峡 (补充南美洲与南极洲分界线:德雷克海峡,欧洲与北美洲分界线:丹麦海峡) (参照地图册16页)能通过读图说出各海峡、运河沟通的海域或大洋 巴拿马运河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 苏伊士运河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红海和地中海), 马六甲海峡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 白令海峡沟通太平洋和北冰洋 六.找出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关系(课本35页第一题)格式参照——例如:亚洲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东临太平洋,西部与欧洲相邻,西南与非洲相邻。北冰洋被亚洲,欧洲,北美洲包围。 七.参照课本36页和生活21页画一幅大洲轮廓图,注意这些特殊经纬线是否经过。填上大洲、大洋、洲界 第二节:海陆变迁 一、海陆变迁的原因,配上实例(课本37、38页活动题) 1.自然因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主要原因)2、人为因素: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填海造陆 二、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者、内容、依据 1.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 2.内容: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飘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3.依据:大洲轮廓线的相似性(非洲西岸与南美洲东岸的轮廓线十分相似),动物的相似性,古老地层的相似性与连续性 三、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重点,以下内容要完全掌握) 1.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2.各大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 3.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间交界地带比较活跃。火山地震多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两个板块发生张裂,常常形成裂谷和海洋如东非大裂谷红海;两个板块发生碰撞,在陆地常常形成山脉,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科迪勒拉山系) 四、两大火山地震带名称:①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主要位于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交界处) ②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主要位于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五、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①红海不断扩张、②地中海不断缩小、③阿尔卑斯山④喜马拉雅山、⑤科迪勒拉山系形成的原因⑥日本、我国西南地区多地震形成的原因 地中海位于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中海不断扩大,是因为板块发生相互碰撞挤压运动造成的 红海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红海在不断扩大,是因为板块发生张裂运动造成的 阿尔卑斯山(欧洲):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相互碰撞挤压, 喜马拉雅山(亚洲):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形成了今日的喜马拉雅山脉 科迪勒拉山系(美洲):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相互挤压,科迪勒拉山系由落基山和安第斯山组成,落基山是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撞击形成的,安第斯山是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撞击形成的 日本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 我国西南部地区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环太平洋地震带),我国东部地区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 初中地理的学习方法
|
|||||||||||||||
随便看 |
|
在线学习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