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初中七年级历史《春秋战国的纷争》教案设计 |
范文 | “春秋”和“战国”是两个时期,春秋在前,战国在后。春秋和战国加在一起,就是东周。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七年级历史《春秋战国的纷争》教案设计,希望大家喜欢! 初中七年级历史《春秋战国的纷争》教案设计一 知识方面: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春秋的起迄年代;“春秋五霸”;春秋时期周王室的衰微;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与城濮之战;战国时期的起迄年代;“战国七雄”;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 能力方面:通过学生对齐国强大、称霸的过程的学习,让学生思考“齐桓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从而培养学生理解认识历史知识的能力。通过对诸侯争霸战争的具体分析,使学生逐渐理解诸侯争霸的作用,认识诸侯争霸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在政治上的突出表现,虽然给劳动人民带来严重灾难,但具有加速统一步伐、促进民族融洽的积极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理解历史知识和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思想方面:通过对齐国、晋国称霸的原因进行比较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是诸侯国得以强大的根本原因。 教学 重点 齐桓公称霸和诸侯争霸的实质及其历史作用。 教学 难点 诸侯争霸的实质及其历史作用是难点。 教学资 源准备 课件 教学活动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教师首先复习提问在前上一课中,我们学习了哪个朝代?这些朝代的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怎样?在学生能回答正确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并导入新课。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西周过了是东周。东周又可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这是一个奴隶社会的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的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 一、东周的发展阶段和主要特征 公元前770年,东周建立。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的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二、春秋五霸 1、诸侯争霸的实质 教师首先出示有关西、东周变化的对照表 名称 土地 兵力 财力物力人口 天子与诸侯的关系 西周 周王室直接管辖从镐京到洛邑方约千里的土地 王室直接管辖的军队多达14万人以上 人口众多,资源丰富。 初中七年级历史《春秋战国的纷争》教案设计二 一、对课程标准的理解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春秋争霸中几个著名的霸主和著名的争霸战争、战国七雄。其中,几个著名的霸主和著名的争霸战争是本节课的重点,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特点及其影响是难点。教材分别从军事、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详细叙述了这一时期的系列变革,而本课则侧重于叙述军事纷争。这一段历史就其内容来看,是精彩的;就其地位来看,它在历史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材内容分析 知识与能力 1、知识目标:了解东周概念的内涵及春秋战国的历史分期。列举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名称。知道齐桓公争霸、晋楚争霸及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比较、评价、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发挥重塑历史特色人物的想象能力。识读春秋战国形势图,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观察分析争霸战争这种历史现象,比较齐桓公、晋文公和越王勾践确立霸主地位的过程,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分析争霸战争对中国的深远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兴人是兴国的关键,做人做事要有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才能成功,培养他们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意识。 三、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刚从小学进入初中,上课前不懂如何预习,上课时不懂如何笔记,不懂得理解记忆,更不可能由史实得出一些历史规律。因此,作为起始年级,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帮助他们完成“小升初”后所面临的上所述问题的解决、过渡。 四、评价方案: 通过学生讨论、交流的情况观察学生对问题的分析深度和掌握程度。根据学习目标制定课堂检测试题,争取课堂检测达标率在85%以上。(所教班的学生为64人,即55人以上全部答对)。 五、学习目标: 1.记住春秋时期的主要霸主,记住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主要战役,记住战国七雄的名称和在地图上的位置。掌握春秋和战国的历史分期。 2、通过学习晋楚争霸、越王勾践的史实认识到国强要革新,国立靠治业,国兴靠人才的道理。 3.了解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的情况。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西周建立后,周武王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个重要措施是什么?(分封制)由此产生了一些什么?(诸侯)国王改称什么呢?(天子) ?2、教师用“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导入。问: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小结:这两个故事都是做人不诚信,最终导致了严重的后果,烽火戏诸侯周幽王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当戎族真的来进攻时,往日报警号令天下的烽火台就失去了威力和作用,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了东周时期,即春秋战国时期,那么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对春秋战国的探索,一起回到那金戈铁马的年代,共同来学习第七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新授 设计意图:由故事导入,渲染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入积极。 (二)自主探究 1.学生结合导学提纲自学课文。 2.小组内交流 先在小组里交流交流你的收获,要是有疑惑的问题一定要向同学请教! 3.集体交流 师讲述“春秋”“战国”的来历。然后讲述: 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是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这个时期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威,周王室的地位下降。一些较大的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他们,他们展开攻势,咄咄逼人,不断进行争霸战争,这种争霸斗争就是春秋时期的政治局势。 设计意图:知道本节课要掌握的知识点,学习有目标。起个提纲挈领的作用 (三)合作探究 1、学生回答春秋先后称霸的霸主都有谁?之后师要进行补充讲解(强调字桓的读法和写法)。 过渡:春秋时各诸侯不在听从天子的命令,不断的进行混战,争当霸主,在这些霸主中首先称霸的是齐桓公,那么他是如何首先成为霸主的? 2、生回答第二个问题后师总结:齐桓公称霸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三点(1)。优越的条件。(2)、管仲改革,(3)高明的手段——尊王攘夷。 3、接下来师讲解这三个原因。 初中七年级历史《春秋战国的纷争》教案设计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春秋和战国的历史分期,了解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情况及其作用。 2、通过比较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所体现的不同时代特征,培养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历史的能力。 3、通过对齐桓公、晋文公和越王勾践建立霸业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兴靠治。人兴靠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兴人是兴国的关键。 【教学重点】齐、晋称霸 【进行难点】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特点及其历史影响。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提高等多种方法结合。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烽火戏诸侯”片断。 这个故事与我们小时侯听过的哪个故事相似呢?(狼来了) 师: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讲诚信。周幽王被杀后,周平王在公元前770年,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哪两个时期?(导入课题春秋战国的纷争 )为什么称为“纷争”?这节课我们共同探究。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春秋争霸--相继称雄(前770--前476年) 1、争霸原因:(出示材料分析) 材料:“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 诸侯强 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问:春秋争霸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根据材料,结合课文第二自然段) 2、著名霸主: 【师】问:关于春秋五霸,你知道些什么?( 生踊跃发言) 师归纳:本课需要我们掌握的主要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课件演示) 他们是怎样成为霸主的呢?(分组学习齐桓公、晋文公的称霸过程) 分组展示: 齐桓公——第一霸主 【师】问:齐桓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 【生】学生代表发言(以齐桓公的身份): 师归纳: ① 优越条件-------靠海,盛产鱼盐,经济富裕 ② 雄厚实力-------管仲改革,富国强兵 ③ 高明手段-------“尊王攘夷,深得民心” 【师】何谓 “尊王攘夷”? (指导学生阅读“尊王攘夷” 的注解。) 过渡:齐桓公称霸为诸侯国所瞩目,一些大的诸侯国竞相效仿,其中较典型的是晋楚争霸。 (2) 晋楚争霸——问鼎中原 【师】问:晋文公为什么能成为中原霸主? 【生】学生代表发言(以晋文公的身份): 【师】在晋楚争霸中最著名的战役是什么?(城濮之战 ) 【师】这场战役中有 一个著名的成语故事?(退避三舍) 动脑筋: 想一想,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能够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各抒己见) 【师】“城濮之战”后,进入晋国称霸的时代,晋楚争霸持续了很长时间,到了楚庄王时期,打败了晋国,楚庄王取而代之,做了中原霸主。 初中七年级历史《春秋战国的纷争》教案设计四、 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重点掌握商朝甲骨文、中国古代历法和诗人屈原。了解我国先秦文字的演变,天文、历法、医学和音乐的成就。 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图片,总结甲骨文、金文、大篆的演变趋势,做课后“活动与探究”练习,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我们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过详细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学习“诗人屈原”,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 重、难点 重点: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难点:甲骨文的结构、古代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 学 案 学生活动及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二、读书独学、完成预习(要求:阅读教材41~45页,完成预习并记忆。) 人物:①图1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_________。②图2是世界文化名人_______。 图1 图2 三、组内交流独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四、课堂展示及合作探究: 1.小组游戏:参照现在的汉字想象甲骨文中的“日”“月”“人”字分别应怎样书写?你们造字的依据是什么?由此通过从“甲骨文—汉字,汉字—甲骨文”的推理活动,还能得出什么结论?甲骨文的被发现,有什么意义?小组讨论一下。 2. 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人们都要吃粽子、划龙舟,相传是为了纪念谁?这种民俗反映了人们什么思想感情呢? 3. 你见过中医看病吗?中医大夫是如何看病、治病的?我们称医术高明的医生,常说:“神医扁鹊,起死回生”。为什么人们这样喜好“扁鹊”? 五、体系构建: 六、记忆本课知识点: 七、小结反思: 八、检测训练: (一)单选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骨文:商朝人把文字刻在龟甲或兽骨上B.商周时的金文是指用金属笔写的字 C.“大篆”出现于春秋时期D.春秋时期人们用毛笔蘸墨,在竹简或丝帛上书写 2.今天的农历,又叫“夏历”,据说来源于( ) A.夏朝 B.商朝 C.春秋 D.战国 3.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是( ) A.华佗 B.张仲景 C.扁鹊 D.李时珍 4.反映我国古代音乐发展较高水平的是( ) A.司母戊鼎 B.马王堆帛画 C.秦兵马俑 D.湖北随州编钟 初中七年级历史《春秋战国的纷争》教案设计 |
随便看 |
|
在线学习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