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内容必考内容总复习 |
范文 |
要说语文学习当中,最难的考点是什么,相信不少同学都会觉得是古文了,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内容必考内容总复习,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内容必考内容总复习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文言文复习 《世说新语》两则 一、生字读音 陈寔(shí) 在不(fǒu) 谢道韫(yùn) 无奕女(yì) 王凝之(níng) 二、句读停顿 ①与儿女/讲论文义 ②白雪纷纷/何所似 ③撒盐空中/差可拟 ④未若/柳絮因风起 ⑤陈太丘与友/期行 ⑥君与家君/期日中 ⑦元方/入门不顾 三、特殊用法的文言词语 (一) 通假字 尊君在不 “不”通“否”,,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吗? (二)古今异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对子侄这一代晚辈的统称。 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陈太丘与友期行 古义:约定,动词。 今义:日期,名词。 3.太丘舍去: 古义:离去、离开 今义:前往。 4.下车引之: 古义: 拉。 今义:引用。 5.元方入门不顾: 古义:回头。 今义:照顾或顾客。 (三)一词多义 1.而 俄而雪骤 与“俄”构成副词性词组“俄而”,表时间短促,可译为“不久”等。 相委而去 连词,表顺承,可译为“就”“然后”等。 2.之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人名 下车引之 代词,他,代元方 (四)解释下列词语 君:对对方的尊称,您 尊君 :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谦词 《陈太丘与友期》 ①相委而去 委 :丢下 去:离开 ②下车引之 引:拉 之 :代词,他 ③ 乃至 乃: 才 ④ 则是无信 则 :就 《咏雪》 ①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内集:家庭聚会 ② 俄而雪骤: 俄而:不久 ③ 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欣然 :高兴地 似:像 ④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差:差不多 拟 :相比 ⑤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未若:不如 因:凭借 ⑥即公大兄无奕女 即 :就 五、句子翻译【特殊句式及难译易错句】 1.太丘舍去,去后乃至。(省略句) 太丘不在等候就离开了,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2.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省略句) 跟别人约定一起出行,丢下别人自己就走了。 3.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朋友很惭愧,下车拉元方,元方进入大门不回头看。 4.与儿女讲论文义 跟子侄辈一起谈论诗文。 5.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倒装句) 哥哥的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6.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把它比作柳絮乘风而起。 六、内容理解 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答:融洽欢快轻松。 2.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 答:(1)“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 (2)“柳絮”一喻好,不仅讲究形似更是神似,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 3.文章最后写道:“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你以为作者写上这一句的用意何在? 答:补充谢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作者赞赏道韫的才气。 4.《陈太丘与友人期》一文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人要诚实守信,重视礼仪。 七、人物形象 1.文中对谢道韫的评价如何? 答:聪明有才学。 2.从文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陈太丘的朋友是个什么样的人? 答:言而无信,不守信用;粗野蛮横,十分无礼,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知错就改的人。 3.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 懂礼识义、性格直率、正直不阿。 4.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答:(1)认为元方并非无礼的理由是: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2)认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的理由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吗? 5.主题归纳(多角度思考) 元方:明事理、懂礼识仪; 友人: 不守信用、不懂礼貌、知错能改 启示: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6.(1)除“柳絮”一喻外,你还能写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比喻词吗?能否再写出几句咏雪的诗句吗? 词:鹅毛、鸭绒、扬花、梨花、花絮、飞花 诗句:①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你知道哪些有关诚信的的词语或名言?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故事? 词语: 一言九鼎,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名言:言必行,行必果 金诚所至,金石为开 故事:司马光砸缸 曹冲称象 王冕四岁画画 曹植七岁做诗 《论语十二章》 一、文学常识 1.《论语》是 儒 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共20篇,世人称“半部《论语》治天下”。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孔子,名丘,字 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政治上主张“仁政”,“以德服人”,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孔孟两者思想的结合,形成了儒家思想中的“孔孟之道”。 二、生字注音 论(lún)语 不亦说(yuâ)乎 愠(yùn) 三省(xǐng) 传(chuán)不习乎 逾(yú)矩(jǔ) 罔(wăng ) 殆(dài) 哉(zāi) 箪(dān) 陋巷(xiàng) 堪(kān) 肱(gōng) 笃(dǔ)志 陬邑(zōu yì) 三、重点字词解释及翻译 【第一章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 1.字词解释: 时:按时 说:通“悦”,愉快 朋:志同道合的人 愠:生气,发怒 君子 :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2. 译文: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3. 课文探究: 第1句:讲学习方法 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 第3句:讲个人修养 【第二章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字词解释: 日:每天 三省:多次反省 。 省;自我检查、反省。 三:泛指多 忠:尽心竭力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2.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3.课文探究: 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道德修养 【第三章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 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 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字词解释: 有:通:“又”,用于零数和整数之间 立:独立做事情 惑:迷惑、疑惑 逾:越过、超过 矩:规范、规范 2.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够独立做事,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为外物所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时能随心所欲,却不会逾越法度规矩。” 3.课文探究: 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第四章原文】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 以为师矣。” 1.字词解释: 故:旧的知识 知新:新的理解与体会 可以:可以凭借。 以:凭借 为:做,成为 2.译文: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体会与理解,可以凭借这成为老师。” 3.课文探究: 本章谈学习方法。(强调“温故”,还要能“知新”,新旧知识相融合) 【第五章原文】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字词解释: 而:表转折,却。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疑惑 2.译文: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有疑惑。” 3.课文探究: 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学思相结合。 【第六章原文】 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 乐。贤哉,回也!” 1.字词解释: 贤:贤德、高尚 箪: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堪:能忍受 乐:乐趣 2.译文: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3.课文探究: 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贫乐道的品质。(学习态度) 【第七章原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 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字词解释: 之:代词,指学问和事业 好:喜欢、爱好 乐:以……为乐趣 2.译文: 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3.课文探究: 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 【第八章原文】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 ∕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字词解释: 饭:吃饭 名词作动词 水:冷水 肱:胳膊 于:对于 2.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3.课文探究: 本章讲人的道德修养,提倡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 【第九章原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 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字词解释: 焉 :于此,在其中 择:选择 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从:跟从、学习 2.译文: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看到他们的缺(如果发现自己也有),就要改正。” 3.课文探究: 本章讲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第十章原文】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字词解释: 川:河、河流 逝:流逝 斯:这 舍:舍弃 2.译文: 孔子在河边感叹说:“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呀! 3.课文探究: 本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 【第十一章原文】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字词解释: 三军:军队的通称 匹夫:普通人,男子汉。 夺;改变 2.译文: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但一个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3. 课文探究: 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志向。 【第十二章原文】 子夏曰:“博学 ∕而 笃志,切问∕ 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字词解释: 博:广泛 笃:忠实、坚守 切 :恳切 仁:仁德 2.译文: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并坚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提问并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3.课文探究: 本章讲坚定信念、广泛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多学、多思、多问) 四、字词积累 (一)通假字 1.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二)古今异义词语 1. 三省吾身 古义:泛指多 今义:表示确数 2.饮水 古义:冷水 今义:指所有的水 3.可以为师矣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 (三)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3.温故而知新 故:形容词作名词,旧的知识。 新:新的理解与体会 4.传不习乎 传:动词作名词,传授的知识 5.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作动词,吃饭 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四)一词多义 1.为 可以为师矣(当、做) 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2.志 志于学(立志) 博学笃志/不可夺志(志向) 3.而 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 博学而笃志(表并列) 温故而知新(表顺承) 三十而立(表修饰) 4.乐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乐趣) 不亦乐乎(快乐 ) 乐亦在其中矣(乐趣) 回也不改其乐(乐趣 ) (五)特殊句式 1.省略句: 可以为师矣。 “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 2.判断句: 贤哉,回也! (六)成语归类 1.不亦乐乎 2.温故知新 3.择善而从 4.三人行,必有我师 5.博学笃志 6.三十而立 五、按要求默写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求学应该谦虚,向一切人学习的句子: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新旧知识相结合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 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宜说悦乎。” 9.强调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的一句话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0.与朋友交往应该做到诚信的句子是: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11.珍惜时间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2.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意思相近的一句话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3.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有志向,并矢志不渝的句子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六、孔子名言锦句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6.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诫子书(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君子的品行,以安静来提高自己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淡寡欲就不能显现出自己的志向,不宁静安稳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静下心来,才干必须学习才能增长。不学习就不能有广博的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成就学业。怠慢便不能振奋精神,冒险急噪便不能治理品性。年华随时间流逝,意志随岁月消磨,于是枝枯叶落,大多不能对社会有所作为。等到悲凉地守着贫穷的小屋时,后悔又怎么来的及呢? 一、文学常识 《诫子书》选自《诸葛亮集 ,作者 诸葛亮 ,字孔明,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你以前听过他的小故事 三顾茅庐、赤壁之战、七擒孟获 ,陆游对这篇千古传诵的表文曾称赞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二、句子停顿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三、关键字词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夫君子之行(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2)俭以养德(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 (3)非学无以广才(使……广博,增长) (4)淫慢则不能励精(放纵) (5)年与时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6)意与日去(岁月) 四、课文理解 1.请说说题目的意思。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告诫儿子的信。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 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需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 3.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它们之间关系怎样? 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 4.“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5.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一方面,要靠淡泊、宁静以“明志”,也就是时时将“志”放在眼前,不断磨砺。 另一方面,无志则不足以“成学”,没有志向,则学无目标,必然学习庞杂,不能专一。 6.文章从哪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怎样论述的? 从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就是一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7.这篇文章给你怎样的启示? 人在少年时期应树立远大志向,发愤图强,以免老了后悔。 8.出自本文的成语:淡泊名利、宁静致远 9.学习的最佳境界:淡泊宁静 《狼》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 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译文: 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是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1.本文选自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写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缀行甚远( 紧跟) (2)恐前后受其敌( 攻击) (3)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样 ) (4)一狼洞其中( 打洞 ) 3.下列“其”字均为代词,请选出“其”所指代对象相同的一项( D ) ①恐前后受其敌 ②意将隧入以及其后也 ③屠自后断其股 ④其一犬坐于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4.本文段表现狼贪婪、凶恶的本性的句子是:“缀行甚远”“并驱如故”。 5.本文段反映屠户由畏避到醒的心理变化的句子是“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 6.翻译。 ⑴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译: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⑵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译: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 ⑶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译: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7.结尾一段是什么表达方式? 议论 8.我能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D ) A.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攻击)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敌人) B.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向前)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前面) C.目似瞑,意暇甚 (神情)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企图) D.止增笑耳(只) 止有剩骨(只) 9.我能指出下列语句中的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 D ) ①久之,目似瞑 ②又数刀毙之 ③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④盖以诱敌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10.我能用“∕ ”线为下面两句话画出正确的朗读节奏。 (1) 其一/犬坐于前 。 (2)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11.我能指出对下列文句理解不准确的一项( B ) 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而两只狼又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B.乃悟前狼假寐 才明白先走开的狼是假装睡觉。 C.弛担持刀 放下担子拿起屠刀。 D.屠自后断其股 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 12.我能根据题目要求填空。 (1)《狼》一文中表现狼“黠”的本性的句子有:“ 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两句);表现屠户警惕性很高的句子是:“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2)写出四个带“狼”字的成语:狼子野心、引狼入室、狼心狗肺、狼狈为奸、声名狼藉。 13.文章结尾一句话是对狼及像狼一样的恶势力的讽刺嘲笑,但换个角度看,它又告诉“人”什么呢?(4分) 我认为: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幻想妥协,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14.“止增笑耳”的仅是恶狼吗?作者嘲讽的仅是恶狼吗?从这个故事中你获得怎样启发? 答:不是,狼在此实际是恶人化身,代表那种贪婪、凶狠、狡诈、愚蠢的恶人,说明对待这种象恶狼的恶人就应该象屠夫一样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正是此文的寓意所在。 15.文章如何刻画屠户的形象? 答:(1)心理描写 惧——投骨避狼。/ 大窘——骨尽狼仍从。/ 恐——前后受其敌。/ 悟——刀劈两狼。 (2)动作描写 这些动词写出了屠户有勇有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16.狼很狡猾,可终于自取灭亡,这是为什么?这个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 答:人有狼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对像狼一样阴险狡诈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17.“志异”即“记述奇异的故事”,本文的“奇异”表现在何处? 答:一狼诱敌于前,一狼隧入而攻其后,两狼如此合作,其心计与人无异,令人称奇。 18.本文的主人公是屠户还是狼?为什么? 答:文章是以狼为主体来叙事的,并从狼自取灭亡的角度来归结故事的主旨的。狼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开始是不停地追,企图伺机吃掉屠户;屠户背倚积薪后,又是狼主动诱敌进攻。而屠户一直处于被动地位,迫不得已进行自卫,奋起杀死两狼。因此,在这个故事中,狼是主要人物,而屠户是次要人物。 19.对文章结尾一段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答:画龙点睛,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妥协心软,不能心存幻想,要勇于斗争,善于斗争。 《寓言四则》 一、文学常识 1.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讽喻或讽刺的故事。“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寓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惯于运用拟人的手法,语言简洁锋利。它的特点是具有 劝喻性和讽谏性。 如《刻舟求剑》《亡羊补牢》《狐狸和葡萄》《农夫和蛇》等都是寓言。 2.伊索: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伊索寓言》是一部寓言故事集。 3.吕不韦:战国末期卫国濮阳(在今河南省)人。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相吕不韦命他的门客集体撰写。该书的文字朴实简劲,对司马迁的《史记》创作有显著影响。东汉高诱注本为善。 4.《列子》又名《冲虚经》,相传战国郑国人列御寇著。《列子》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两小儿辩日》《杞人忧天》《愚公移山》等,都是很有价值的文学遗产。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道家的思想主张是“清静无为,顺其自然”。 二、《赫尔墨斯和雕像者》 1.赫耳墨斯为什么来到凡间? 因为想赫耳墨斯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 2.赫尔墨斯的“笑”有什么含义? 一个简单的“笑”,传神地写出了赫耳墨斯微妙的内心世界:嘲笑宙斯雕像价格低,讥笑赫拉不如宙斯,暗想商人会把自己的身价抬得很高,这正是他虚荣心的具体表现。 三、《蚊子和狮子》 1.弱小的蚊子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狮子呢? 以己之长克人之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智者胜。 2.胜利的蚊子为什么会被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骄兵必败。 3.学习这则寓言后,你有什么收获? 任何时候都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四、《穿井得一人》 译文: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理解课文 1.丁氏告人说“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明确: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2.有闻而传之者说的“丁氏穿井得一人”? 明确: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3.道理: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4.作者写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五、《杞人忧天》 译文: 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人说:天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有伤害。 那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一)寓意:杞人担心天坠地崩,身无所寄,而寝食不安。这是庸人自扰,毫无根据地瞎担心,辛辣地讽刺了那些胸无大志,患得患失的人。 (二)启发:“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我们决不做“现代的杞人”,要胸怀大志,心境开阔,认真学习科学知识,为了实现远大的理想,把整个身心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 习题: 1.解释词语意思: ①崩坠(倒塌,坠落 ) ②果(果然,果真) ③只使(即使) ④四虚(四方) 2.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 3.翻译下列句子。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译: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下来,地会陷下去,自己的身体无处可藏,因而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4.这则故事揭示的道理是? 常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
随便看 |
|
在线学习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