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六课将相和生字组词 |
范文 |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六课将相和生字组词 五年级上册语文《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以下是小编准备的一些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六课将相和生字组词,仅供参考。 ![]()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六课将相和生字组词 召zhào(召集、召开、号召) 臣chén(大臣、臣服、忠臣) 议yì(会议、议论、不可思议) 宫gōng(皇宫、宫殿、宫廷) 献xiàn(奉献、献出、贡献) 诺nuò(诺言、承诺、一诺千金) 典diǎn(典礼、字典、典范) 抄chāo(抄写、抄家、抄小路) 罪zuì(犯罪、罪人、罪过) 怯qiè(胆怯、怯场、怯弱) 拒jù(拒绝、抗拒、拒之门外) 荆jīng(荆条、紫荆花、负荆请罪)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六课《将相和》课文原文 战国时候,秦国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有一回,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秦王知道了,就写封信给赵王,说是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 赵王接到信后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叫蔺相如的人,勇敢机智,也许他能解决这个难题。 赵王把蔺相如找来,问他该怎么办。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壁。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能交出来。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一回到客舍,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壁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赵王和大臣们商议说:“去吧,怕有危险;不去吧,又显得太胆怯。”蔺相如认为对秦王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赵王才决定动身,让蔺相如随行。大将军廉颇带着军队送他们到边界上,作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 赵王到渑池与秦王会见。秦王要赵王鼓瑟。赵王不好推辞,鼓了一段。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赵王为秦王鼓瑟。 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次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敲了一下缶。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秦王没占到便宜。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作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 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要让他下不了台!”这话传到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他们说,蔺相如见了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缚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六课《将相和》知识点 一、生字组词: 召:召唤 召集 召见 召开 号召 征召 臣:君臣 忠臣 臣服 臣子 大臣 使臣 议:议论 会议 建议 提议 无可非议 宫:宫殿 故宫 东宫 天宫 少年宫 献:献花 献礼 献血 贡献 借花献佛 诺:诺言 允诺 许诺 应诺 唯唯诺诺 典:典礼 盛典 经典 典籍 引经据典 抄:包抄 抄写 摘抄 抄袭 抄近道 怯:胆怯 羞怯 怯场 怯弱 怯懦 露怯 拒:拒绝 拒聘 抗拒 拒捕 拒之门外 荆:荊条 荆棘 负荆 请罪 披荆斩棘 罪:犯罪 罪恶 判罪 受罪 罪有应得 二、多音字: 将:jiàng(将帅) jiāng(将来) 强:qiǎng(强迫) qiáng(强大) jiàng(倔强) 划:huà(策划) huá(划船) 三、形近字: 臣(君臣) 巨(巨大) 议(会议) 仪(仪表) 典(典礼) 曲(歌曲) 四、词语解释: 无价之宝:指极珍贵的东西。 绝口不提:闭口不言及某人某事。造句:对于昨天的争吵,他们俩都绝口不提。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因而说话做事有气势或心里无愧,无所畏惧。 强逼:强迫。 允诺:应许。 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失去信用。 完璧归赵:指原物完整无损地归还本人。 胆怯:胆小;缺少勇气。 示弱:表示比对方软弱,不敢较量(多用于否定式)。 瑟:古代弦乐器,像琴。鼓瑟,就是弹瑟。 推辞:表示拒绝(任命、邀请、馈赠等)。 缶:古代一种瓦质的打击乐器。 攻无不克:只要攻打,没有打不下来的,形容英勇善战,所向无敌。也比喻能力高强,办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负荆请罪:主动向对方承认错误,请求责罚。负,背着。 同心协力:统一认识,共同努力。 五、反义词: 进攻——撤退 胆怯——勇敢 拒绝——接受 热情——冷淡 六、近义词: 着急——焦急 商议——商讨 勇敢——英勇 理由——借口 称赞——称颂 允诺——许诺 举行——举办 隆重——盛大 胆怯——胆小 抵御——抵抗 侮辱——羞辱 必然——必定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六课《将相和》练习题 一、读拼音,写字词。 1.他向我们xǔ nuò( )一定会带礼物回来。 2.我们对fàn zuì( )分子绝不姑息,一定要严惩。 3.他们liǎ( )非常胆小,一到这个时候就露qiè( ),真让人无奈。 4.当年,在天安门jǔ xíng( )的开国dà diǎn( ),非常壮观。 二、写出加点词语的近义词。 1.赵王接到信后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 ) 2.秦王双手捧住和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 ) 3.(他)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 ) 三、按要求完成句子。 1.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用关联词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改为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理直气壮”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颇将军吗?”(改为间接引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文内容梳理。 《将相和》这篇文章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件事,展现了蔺相如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廉颇的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本文告诉我们要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重点段落品析。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他们说,蔺相如见了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严厉 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须 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缚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1.划去文中括号内错误的词语。 2.文中对蔺相如的描写主要运用了( )。 A语言描写 B心理描写 C动作描写 3.从“负荆请罪”这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廉颇是个____________的人。 六、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或听说过廉颇或蔺相如这样的人?举个例子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许诺 2犯罪 3.俩怯 4.举行大典 二、1.商量 2.赞美 3.许诺 三、1.我所以这样做,为的是让他明白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 2.秦王我都不怕,更不会怕廉将军。 3.弟弟理直气壮地要求妈妈给他买玩具。 4.蔺相如说,秦王他都不怕,不会怕廉颇将军。 四、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机智勇敢 不畏强暴 识大体顾大局 知错就改 热爱国家,顾全大局 五、 1.严厉 必须 2.A 3.识大体顾大局 知错就改 六、示例:现实生活中,我也遇到过像廉颇这样性格直爽、知错就改的人。那是我的邻居张大叔,他脾气有点暴躁。有一次,他看到我们单元门口的自行车被砸坏了,非说是我干的坏事,直凶我。后来,经过了解情况,发现是别人而不是我干的。为了这个,张大叔还专门到我家来给我道歉呢。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六课将相和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掌握“隆重、典礼、丝毫、抵御、侮辱、 拒绝、和氏壁、完璧归赵”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__,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精神以及廉颇知错就改的好品质中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了解“将”和“相”从“和”到“不和”的发展过程和内在的原因。 (二)难点 理解三个故事各自的原因和结果以及这三个故事之间的相互因果联系。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 1.出示课题。理解:“和”,就是和好。 2.质疑激趣。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感知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三、理清层次 1、课文中有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相应的自然段。 2、给每个小故事加一个小标题。 3、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4、第一自然段是写什么?齐读。简单介绍历史背景。 《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离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了。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秦国强大,要统一中国,不断向其他六国进攻。赵国的东面是比较富强的齐国,西面是大的秦国。赵国处在两大强国之间,因此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亡。今天我们要学的“将相和”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期。 四、深入研读 1.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由和转向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里开始写到了不和。 “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廉颇内心的不满……)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有一天会闹僵,到那时,赵国可能将国将不国了。你现在的任务是劝服正在气头上的,什么也听不进去的廉颇。为了劝好,老师建议大家读读全文,看看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 3.出示学习提示: (1)一边读一边感悟,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2)先划出重点句子或重点词揣摩人物特点,并感情朗读,然后采用摆事实或讲道理的方法,来说服廉颇。 (3)从蔺相如的语言、动作来体会蔺相如的特点;也可以从赵王和秦王的表现跟蔺相如作对比,从而体会蔺相如的特点 4、自学课文。 5、交流自学情况。 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他有什么能耐?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几个重点句子的理解。 (1)“蔺相如看到这种情形,直到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大王,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说着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①自由读这段话,从中你发现了蔺相如得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来的? “……我指给您看”这是有谋; “我的脑袋和璧就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这是有勇。 ②体会蔺相如在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说的话。 (2)“蔺相如一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蔺相如也叫人记下来,所在渑池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①读读这段话,想象当时的情境。 ②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得什么特点?(舍身救主不畏权势) 五、知识拓展 用一段诚恳的话劝劝气头上的廉颇。 课堂小结: 《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盾的发生、发展、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在教学上,我把三个故事结合起来,在整体感知课文后,设计这样的教学过程:蔺相如为什么和廉颇不和?廉颇是怎样对大家说的?蔺相如真的象廉颇说的那样吗? 练习与作业: 1、写生字词。 2、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复述“完璧归赵”和“渑池相会”这两个故事。 板书设计: 18.将相和 隆重、典礼、丝毫、抵御、侮辱、 拒绝、和氏壁、完璧归赵 教学反思: 《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盾的发生、发展、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在教学上,我把三个故事结合起来,在整体感知课文后,设计这样的教学过程:蔺相如为什么和廉颇不和?廉颇是怎样对大家说的?蔺相如真的象廉颇说的那样吗?再让学生仔细研读前面两个小故事,找出相关的语句反驳廉颇的话。然后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劝劝廉颇。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有利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充分的时间保正下去自读自悟。体会蔺相如的性格特征和弄清三个故事的内在联系这两个教学目标也完成了。但是没有在40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有效的利用40分钟,提高课堂效率,是我今后的努力目标。 |
随便看 |
|
在线学习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