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
范文 | 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绊脚石,泼冷水的,看笑话的,很多,坚持下来就是神话,半途而废就是笑话,加油吧。看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梳理归纳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 《奇怪的大石头》原文 李四光是我国的地质学家。 小时候,他喜欢和小伙伴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戏。每次他都爱藏在一块大石头的后面。这块巨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一听到小伙伴的脚步声,他就悄悄围着大石头躲闪。大石头把他的身影遮得严严实实的,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也找不到他。时间长了,他对这块大石头发生了兴趣: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李四光跑去问老师,老师想了想,说:“这块石头恐怕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我小的时候它就在那儿了。 “是谁把它放在哪儿的呢?” “听说天上常常掉下来陨石,也许它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吧!” “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一定非常大。它应该把草地砸一个很深很深的大坑。可它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呢?” “这我可说不上来了。” 李四光又跑去问爸爸,爸爸也说不清楚。 这块突兀的大石头到底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它的四周都是平整的土地,没有一块石头呢?这个问题李四光想了许多年。直到他长大以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才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 后来,李四光回到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他终于弄明白了,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经过进一步的考察,他发现在长江流域有大量第四纪冰川活动的遗迹。他的这一研究成果,震惊了全世界。 【教学目标】 1、认识“考、秦”等5个生字。会写“著、藏”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奇怪、、地质学家”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读懂课文,体会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不懈追求的可贵品质,并学习这种品质。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 2、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 【教学准备】 1、搜集李四光的生平、图片、童年故事。 2、生字、新词卡片。 3、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你见过大石头吗?如果你见到一块大石头,你是否会产生一些疑问?我国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就对一块大石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七课《奇怪的大石头》。 2、过渡: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同学们想知道的很多问题,我们都可在文中找到答案。 3、李四光简介(结合课后的资料袋和自己搜集的资料,说一说自己眼中的李四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各自轻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预习情况。 (1)认生字:教师出示生字词,学生认读,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 (2)指导生字书写:逐字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总结应该怎样写。 (3)教师点拨下面的词语。 陨石:大的流星在经过地球大气层时,没有完全烧毁坠落到地球上的含石质较多或全部为石质的陨星。 地质学家:从事地球物质形成和地壳构造研究,以探讨地球的形成和发展的科学家。 第四纪:地质历史的最后一个纪。约从距今250万年前至今。 冰川:在高山或两极地区,积雪由于自身的压力变成冰块(或积雪融化,下渗冻结成冰块),又因重力作用而沿着地面倾斜方向移动,这种移动的大冰块叫做冰川。在地质上的新生代第四纪,气候非常寒冷,世界上的许多地方被冰川覆盖,称第四纪冰川。 秦岭:横贯我国中部,东西走向的古老褶皱断层山脉。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 3、教师播放课文范读,学生听读,思考:课文围绕大石头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三、自由朗读课文,勾出不理解的地方。 四、作业设计 1、教师点击课件,学生随堂完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多读几遍。 第二课时 一、巩固新词,朗读课文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并组词。 2、分组朗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感受体悟 1、感知巨石形象 课文讲的是李四光小时候的事。小时候他常常和小伙伴们一起围着一块巨石捉迷藏,让我们一起前往现场,去看看这是一块怎样的巨石,他们是怎样围着巨石捉迷藏的。 请大家自学第二自然段,要求如下: (1)这是一块怎样的石头? (2)李四光和伙伴们怎样围着石头捉迷藏的? (3)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找不到李四光,这是为什么? 2、感受好问精神 时间长了,李四光对这块大石头有了疑问。他首先想到的是问老师,李四光是怎么问的?老师是怎样回答的?李四光听后是怎么想的?同桌之间对问对答。 引导学生思考:听了老师的回答,李四光的疑问解决了吗?为什么? 3、解开巨石之谜 李四光又跑去问爸爸,他爸爸也说不清。最后这个疑问得到解决吗?怎么解开的,请大家读最后两自然段。 读后交流:李四光怎么解开这块巨石之谜的? 教师主要引导: (1)李四光思考这个问题想了许多年; (2)长大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 (3)李四光回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终于明白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 (4)对这块巨石的研究引导他发现了什么重大成果? 带着问题朗读课文。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通过观察、比较和猜想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测意识和能力,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2、难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创设情境 教师创设一个生活情境:同学们看,今天小熊、小马、小牛和小鹿相约要去森林公园玩。路上有座桥,上面写着:限重1吨。(出示课件)。看到这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从而引发学生提出问题:“吨”是什么?限重1吨是什么意思?小动物们能过桥吗?…… 2、了解学习起点 师:关于“吨”的知识,同学们已经有哪些了解?指生回答。 (根据几个班的教学实践,每班都有少数学生知道:吨是一个很大的质量单位;有大货车、有的电梯上看到“吨”;还知道1吨等于1000千克……)(出示货车图) 3、谈话揭题 师:同学们对“吨”的知识有不少的了解,那么“1吨”到底有多重?吨与千克又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吨的认识” [抓住孩子的“童心”,由孩子们喜爱的小动物去森林公园玩的生活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确定教学的侧重点,做到有的放矢。] 二、新授 (一)亲身体验,建立“1吨”的概念 师:“1吨”到底有多重呢? 1、搬一搬 (1)师提出1袋10千克的大米,向学生介绍。 (2)每组发给1袋10千克的大米,从前往后传一轮,并说说感受。 (有的学生说轻,有的说重) (3)让学生选出一名“大力士”来搬大米。看他一次能搬几袋这样的大米。 (学生站着,教师一袋一袋的递加,直到搬不动。要求其他学生喊“加油”,并认真观察“大力士”的表现。搬后请“大力士”说说感受。) (4)想象推算。 让学生想象如搬2袋、3袋……感觉如何? 引导推算100袋共重10千克乘以100等于1000千克。 1000千克也就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 2、抱一抱。 (1)同桌互相抱一抱,抱后相互交流各自的体重和感受。 (2)想象:如一起抱2个人、3个人有什么感觉? (3)推算:如果按每人25千克计算,小组4个人共重多少千克? “老师,老师,那我们全班同学加在一起有没有1吨重啊?”一位高个的男生喊道。这时我抓住时机,先引导推算出40位同学约1吨重,再请全班同学起立(全班只36人),还请一位听课的老师加上我自己(共约1吨),一起“跳一跳”。(感受一下1吨物体落地的感觉) 3、小组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重量约1吨呢?介绍用字母“T”来表示。 4、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重量要用“吨”作单位?为什么? 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吨做单位呢?1吨大约等于()头牛(500千克一头牛)一桶油100千克()桶水泥50千克()袋? (1)很多物体重量的总和;(如100袋大米;50桶水等) [“吨”对孩子们来说是抽象的,通过让学生搬10千克的大米,抱一抱同桌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推算、估计、想象。并通过“大力士搬大米”、“全班同学加老师跳一跳”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借助“100袋10千克的大米”、“40位同学的体重”等具体实物帮助学生建立起“吨”的概念表象。在体验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推理和想象帮助学生建立“吨”的概念,同时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2)很重的物体的重量; 小熊400千克 小马300千克 小牛500千克 小鹿100千克 小熊,小马,小牛和小鹿,他们能一起过桥吗?谁来回答,限重1吨,他们不能一起桥。 (如鲸的体重,大象的体重;厚街标志的雕塑,海月岩公园的石头等) (3)交通工具的载重量; 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的重量大约是1吨? 师:猜一猜,什么叫载重量?(最多能承受的重量)如:电梯的载重量大约是1吨;(大约20个大人)一辆卡车的载重量大约是10吨。如果超过这个重量,就是超载,极有可能出危险。汽车超载不仅毁坏地面,还威胁到人身安全,被大家叫做“公路杀手”。因此我们平时坐车是要千万小心,不要挤车或电梯,万一超载很危险。 生活中用吨作重量单位的东西有很多,如钢铁、水泥、煤等等。 5、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1)货车载重4() (2)明明体重35() (3)一个鸡蛋的重量是50() (4)我国广东籍的举重运动员陈燮霞,在奥运会上以212()的总成绩打破奥运会记录并获得08年奥运会首面金牌。 (5)虎门港码头停泊的一艘货轮能载重30() (二)吨的单位换算 吨和千克的关系:师:我们已经知道了1吨=1000千克,你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吗?(课件出示) (1)一只河马约重那3吨,想一想:3吨=()千克?5吨呢?你是怎么想的? (2)一只大象重约6000千克=()吨你怎么想? 四、应用 1、把合适的体重与对应的动物连起来。 [利用“吨”知识,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2、解决导入时主题画的问题 (出示画面并出示每只动物的体重) 小熊400千克 小马300千克 小牛500千克 小鹿100千克 小熊,小马,小牛和小鹿,他们能一起过桥吗?谁来回答,限重1吨,他们不能一起桥。 它们能同时过桥吗?为什么?你有什么方法让他们过桥吗? 3、课后延伸(数学日记) 回家,了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如果每月少用1吨水,你认为能做到吗?跟爸爸、妈妈商量一下,可以采取哪些节水的方法?请写一篇数学日记。 五、总结 师:学了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新的收获? 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日记”能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渗透节约用水的思想教育。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3 《妈妈的账单》原文 小彼得是一个商人的儿子。有时他得到他爸爸做生意的商店里去瞧瞧。商店里每天都有一些收款和付款的账单要经办,彼得经常被派去把这些账单送往邮局寄走。他渐渐觉得自己似乎也成了一个小商人。 有一次,他忽然想出一个主意:也开一张收款账单给他妈妈,索取他每天帮妈妈做事的报酬。 一天,妈妈发现她的餐盘旁边放着一份账单,上面写着: 母亲欠她儿子彼得如下款项: 取回生活用品20芬尼 把挂号件送往邮局10芬尼 在花园帮助大人干活20芬尼 彼得一直是个听话的好孩子10芬尼 共计:60芬尼 彼得的母亲仔细地读了一遍,然后收下了这份账单,什么话也没有说。 晚上,小彼得在他的餐盘旁边找到了他想要的报酬。正当小彼得如愿以偿,要把这笔钱收进自己的口袋里时,突然发现餐盘旁边还放着一份给他的账单。 他把账单展开读了起来: 彼得欠她的母亲如下款项: 为在她家里过的十年幸福生活0芬尼 为他十年中的吃喝0芬尼 为在他生病时的护理0芬尼 为他一直有一个慈爱的母亲0芬尼 共计:0芬尼。 小彼得读着读着,感到羞愧万分。过了一会儿,他怀着一颗怦怦直跳的心,蹑手蹑脚地走近母亲,将小脸蛋藏进了妈妈的怀里,小心翼翼地把那60芬尼塞进了她的上衣口袋。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母爱的无私与无价,懂得主动帮父母做事。 3、培养独立的阅读和质疑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巧设悬念,激发兴趣 1、板书“060” 2、质疑:看到这个特殊的算式,你有什么疑问? 3、(在算式下方打一个问号)这个问题的答案就藏在《妈妈的账单》这篇课文里。只要同学们把课文读懂了,就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 设计意图:利用特殊算式设下悬念,充分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让学生带着极大的兴趣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 二、循导自学,整体感受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平时你是怎么学习这类课文的? 2、结合学生的发言梳理引导(读一读、想一想、画一画、议一议)。 3、自主学习。 4、交流阅读收获。 设计意图:叶圣陶先生指出:“略读指导需要提纲挈领,期其自得。”在学生自学前,梳理出富有弹性的学习方法,减少学生学习的随意性与盲目性,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又可提高学习效率。 三、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交流问题。 2、带着问题小组合作学习。 四、引导解读,品味真情 1、(出示小彼得的账单)读了小彼得的账单,你读懂了什么? (结合了解彼得开账单的原因、目的,理解词语“如愿以偿”并指导朗读) 2、品读妈妈的账单,体会情感: 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读账单,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⑵结合自己的妈妈,想象一下十年来妈妈是怎样照顾小彼得的。 ⑶计算妈妈十年来的报酬,体会母爱无价与无私。 3、图文结合,了解小彼得的转变,体会母爱的伟大: ⑴从小彼得的神态、动作与表情中体会他的“羞愧万分”。 ⑵指导朗读。 4、领会“060”的含义: 引导学生多角色、多层面地触摸语言、揣摩语言,将无声语言转化为有声的语言,让学生真正用心去思考、去咀嚼、去体验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着思想感情,将妈妈的账单蕴含的深刻情感步步推进,层层提升。 五、表达感受,抒发情感 作业超市: 我想对小彼得说: 我想对彼得的妈妈说: 我想对自己说: 我想对自己的妈妈说: 鼓励学生写出自己心里想说的话,使学生的现时感受和以往的积累相互作用,从而引导学生从感悟课文所讲的道理,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总结深化,拓展延升 1、妈妈的账单让小彼得变懂事了,也让同学们变得更懂事了,让我们在心中永远铬记这份爱的账单。 2、最后让我们一起来朗诵《妈妈的爱》这首诗,再次感受妈妈对我们的那份关爱吧。 总结:我们在妈妈的爱里天天长大,妈妈给了我们太多太多的爱,我们也应该学会表达对妈妈的爱,我想不仅是在节日里为她送上一份小礼物,为她朗诵一首小诗,更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帮她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儿。 在拓展性阅读中,学生的语言积累量不断地增加,理解力不断地增强。这样,语言和情感就能在广阔的精神空间产生共鸣。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
随便看 |
|
在线学习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