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范文5篇 | ||||||||||||||||||||||||||||||||||||||||||||||||||
范文 | 教育是石,撞击生命的火花。教育是灯,照亮夜行者踽踽独行的路。教育是路,引领人类走向黎明。因为有教育,一切才都那么美好,因为有教育,人类才有无穷的希望。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范文一 【教学目标】 1 教学分析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 知识与能力 辖、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实,思考和认识历史现象之间的内 在联系 过程与方法 识读《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丝绸之路线 路图》《汉代海上丝绸之路》,获取有效信息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学习张骞为报效祖国不畏险阻,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葡萄原产亚洲西部,世界各地均有栽培,世界各地的葡萄约 95%集中分布在北半球。那么,这种水果是 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呢? 学习第 14 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你就会得到答案了。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张骞通西域 1.教师讲述:西域指的是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西汉初,西域小国 林立,人口最多的有几十万,最少的不到 200 人。许多国家都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2.教师补充:经过文景之治以及汉武帝的大一统,西汉国力强盛起来,汉匈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 化,武力反击匈奴侵扰的时机已经成熟。 3.材料展示:汉武帝颁布《招贤令》:“我大汉王朝,历经几代先皇的休养生息,现民殷国富,兵强 马壮。吾皇雄才大略,志在四方。为保境安民,彻底根除匈奴之患,拟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现招募有 胆有识、果敢忠义之人,代表大汉王朝出使大月氏。事成之后,赏良田美宅、黄金百两。如有勇者,速来 报名,钦此!” 4.教师过渡: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张骞,毅然应募。 5.图片展示:观察教材图片《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 6.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把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做一个比较。 提示: 背景 目的 时间 结果 第一次 为联合大月氏夹 汉武帝反击匈奴 击匈奴 公元前 138 年 了解了 西域 第二次 汉了解西域,控 加强汉与西域的 制了河西走廊 联系 公元前 119 年 沟通 西域 7.教师提问:想象张骞在出使西域过程中会遇到哪些挫折?我们应学习他的什么精神? 提示:挫折:自然环境恶劣;被匈奴俘虏;食物匮乏等。精神:不怕困难,百折不挠,为国家利益, 不顾个人安危等。 目标导学二:丝绸之路 1.教师提问: (1)名字的由来:“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商业贸易路线。分 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2)“陆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地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形成 其基本干道。它以西汉时期长安为起点(东汉时为洛阳),经河西走廊和新疆地区,到达中亚、西亚,甚至 更远的欧洲。 (3)“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 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2.路线: (1)陆上丝绸之路(口诀:长河新,安息大) ①长安→②河西走廊→③今新疆地区→④安息(中亚、西亚)→⑤大秦(欧洲) (2)海上丝绸之路 ①山东沿岸→②穿过黄海→③到达朝鲜、日本和①东南沿海港口出发→②经中南半岛南下→③绕过马 来半岛→④穿过马六甲海峡→⑤孟加拉湾沿岸→⑥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 3.丝绸之路的地位和作用: 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外经济的交流通道,还是中外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交往的重要通道。丝绸之路是古 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目标导学三:对西域的管理 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归纳西域都护设立的时间、职能、内容。 (1)时间:公元前 60 年。 (2)职能:总管西域事务。 (3)意义: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归纳班超出使西域的时间、原因、结果。 (1)时间:东汉明帝时(公元 73 年)。 (2)原因:为了恢复中原和西域的交往。 (3)结果: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 3.思维拓展:谈谈你对今天建设“一带一路”的感想。 提示:实行“一带一路”,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有利于区域 融合,促进相关国家的经济发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有利于带动我国西部地区的发展,缩小东西部的差 距;有利于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充分展示了中国主动参与国际事务的积极姿态和 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表明中国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起应负的责任与义务,为世界和平、繁荣与稳定 做出更大贡献。 三、课堂总结 本节课的内容可以用“三个一”来概括:一位人物:张骞通西域,为中西交通畅通和经济文化交流做 出重大贡献。 一个事件:公元前 60 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开始隶属 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一座桥梁:丝绸之路架起了东西方文明的友谊之桥。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通过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小组合作、教师点评补充,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通 过张骞和班超的事迹,学习他们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学生的爱国思想和开 拓进取的意识。采用了教师分析和示意图来帮助学生加强对丝绸之路的记忆。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范文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使学生初步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通过对各种历史现象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想象、理解、分析、归纳、知识迁移等能力以及组织表达问题的能力。21教育网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资源组织教学,创设生动活泼的历史情境,扩大知识视野,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21cjy.com (2)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思考、归纳、想象、描述、交流中理解和评价历史,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21·c·jy·com (3)与相关的地理知识相衔接,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之路,它是中华民族向全世界展示其伟大创造力和灿烂文明的门户,也是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世界文明进程的合璧之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www.21-c-jy.com (2)通过学习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3)强调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懂得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两汉对内对外关系。对内,出使西域和设置西域都护;对外,打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建立了同欧洲国家──大秦的友好往来。本课体现了两汉灵活多变的内外政策,反映了古老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进一步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 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教学准备] 图片、史料、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的位置 2.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二、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 2.海上丝绸之路 三、对西域的管理 1.设置西域都护府 2.班超经营西域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范文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使学生初步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归纳、知识迁移等能力以及组织表达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组织教学,创设历史情境,扩大知识视野,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与相关的地理知识相衔接,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之路,也是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世界文明进程的合壁之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教师展示西部优美风景导入: 师:看到黄沙万里的大漠,优美的吐鲁番,神秘的天池,此时此刻,想必大家都想知道这块神秘的土地在哪里呢?在古代,我们把它叫做什么呢?它对于当时的中国乃至世界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自主预习】 一、张骞出使西域 1、汉初的西域 汉朝玉门关、阳关往西,今天新疆以及和新疆相邻的中亚各国,统称为西域。这里有三十六国之多。这些国家大多人数很少,最多的乌孙人口是36万。这里的居民有的经营农业,有的从事畜牧业、各国语言不同、各自独立。西汉初年,匈奴势力伸展到西域,征服了西域各国。 2、张骞出使西域 提问 (1) 匈奴是如何统治西域各国的?举例说明。 (2) 西汉初年西汉政权与匈奴关系如何? (3) 匈按控制西域对西汉有什么影响? (4) 西汉与西域是否存在共同的利益? 老师进行讲解,并让学生结合课件及书中《张骞出使西域图》讨论上述问题,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掌握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大大促进了汉朝和西域经济文化的交流。(展示汉与西域的物质往来图) 3、西域督护府的建立 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这是西汉派驻西域的总监护,是进行军事、行政管理的长官,其职责是管理西域事务,保护往来的商旅。这说明我国新疆和新疆以西的若干地方西汉时就已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说明新疆已纳入中国的版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 请同学们谈谈你如何评价张骞? 答案提示: 第一:个人品格----具有探险精神,百折不挠的意志,强烈的责任感等。 第二:历史影响----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域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 二、 丝绸之路 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丝绸之路的路线。 提问: (1) 为什么这条商路被称为"丝绸之路"? (2) 丝绸之路对中国和世界有哪些影响? 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国是最早开始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中国的丝织品迄今仍是中国奉献给世界人民的最重要产品之一,它流传广远,涵盖了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种.种贡献。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经由此路西传,故此称作"丝绸之路",简称"丝路"。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维持,对中西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交往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通过丝绸之路中国走向了世界和其他文明区域建立了联系,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 三、 班超经营西域 到了东汉,西域的形势发生了变化。汉初匈奴分裂成南、北匈奴。南匈奴归顺了东汉。北匈奴贵族则经常率领骑兵南下掠夺,重新控制了西域,向各国勒索繁重的赋税,切断了西域和东汉的交往。为了恢复中原和西域的交往、恢复对西域的管辖,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1、班超出使西域 教师形象的讲述班超的故事,也可由学生补充。 2、甘英到达波斯弯 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公元166年,大秦安墩王朝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同我国直接友好交往的开始,这是中西交往史上的一件大事。 【合作探究】 1、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时,汉与匈奴的关系如何?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张骞有没有分别达成目标?通过学习你从张骞身上学到什么? 2、为什么汉朝时从长安到亚非各国的商路被成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对汉代社会的影响有哪些?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的地理概念 2、汉与西域的联系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3、西域都护的设置 二、丝绸之路 三、班超经营西域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范文四 一、说教材内容及地位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古代史的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4课,课本内容包括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对西域的管理三个子目。秦汉时期的大一统促进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的发展。汉武帝时期两度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友好往来,设置西域都护府,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而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西方的交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多个文明的相互渗透,可以与欧洲开辟新航路之举齐名。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说教学理念 2011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理念是:以人为本,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普及历史知识,初步具备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本课体现的理念是学会正确识读历史地图。讲历史故事,学会看历史地图都是本课采用的一些方法。本课教学中,落实理念最好的方面是,分小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新方法的充分利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有利于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让学生知道张骞第一次开辟出了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使中原与西域各国有了第一次友好往来,加强了与西域的联系,通过设置西域都护府,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打破了东西方文明之间的隔绝状态,开创了中外交流的新局面。 (一)【知识目标】 1. 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史实。 2. 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学习张骞不畏艰险、富于冒险精神、忠于国家、牢记使命、机智果敢、坚韧不拔、开拓进取的优秀品质。 2.通过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的史实,引导学生认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使学生牢固树立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意识。 3.通过对比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进行交流的“物产”,使学生直观的体会什么是交流,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到的重要桥梁作用,体会文明与交流、发展的关系。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要求,历史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树德,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并且根据教学内容, 张骞出使西域有“凿空”之意,他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所以具有重要地位。而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西方的交往产生了深远影响,丝绸之路成为当时和以后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一)教学重点: 1.张骞通西域 2.丝绸之路 (二)教学难点: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的作用 五、说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 1.知识构建方面:他们历史知识积累得还较少,尤其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分析还缺乏理性思考,同时对历史地理的概念还比较模糊。需要教师做相关的引导和说明。 2.认知心理特点:七年级的学生相对来说年龄较小,以形象思维为主,尚未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和方法,由此引导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习惯。 (二)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因此我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在本课教学中以创设情境讨论法为主,辅以提问设疑法、读书指导法、地图识别法,讲授法,图片分析法,分组合作法,成果展示法和讨论法。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教学,教师必须树立起让学生成为历史学习真正主人的自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教学时,我尽可能利用图片、影音资料等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问题情境,创设轻松、活跃、民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讨论中找出答案,发现问题,开拓思维,进而掌握知识,在辩论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学会评价历史人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学习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使学生养成自己分析问题、归纳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 六、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我从五个方面进行说课:导入新课——创设情境,讲授新课——拓展延伸,课堂小结——板书设计——作业布置。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课件,说明民乐永固城的历史由来和扁都口的历史地位,从而导入新课。 (二)创设情境,讲授新课: 环节一 教师出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熟悉课本,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自主学习内容。初步感知本课内容。 环节二 1.教师播放课件,出示西域位置图,指导学生了解西域的形势,由此引出“招贤令”交代通西域的历史背景。 2.播放“张骞通西域”视频,然后用演示幻灯片演示第一次通西域的路线。 3.组织活动:“我走张骞路”,对学生识图进行指导。 4.讲解张骞第二次通西域。结合史料对张骞评价。注意对学生的引导,鼓励学生开拓思路,大胆表现。 5.出示丝绸之路线路图,让学生结合课本用电子笔在图上标出丝绸之路所经过的主要地方。 6.出示十二种东西方的物品或技术,让学生分类并展示。 7.结合图片,引导学生说出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完成活动:丝绸之路是 之路。 8.指导学生看课本65页,了解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之后演示课件。强调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 9.播放课件比较秦朝和西汉疆域的大小,指导学生找出不同,增加的领土就是西域,引出西域都护的设置。 环节三 拓展延伸 1.出示合作探究问题,并播放图片,指导学生进行讨论。 (三)课堂小结 谈感受。 (四)巩固练习:利用课件完成练习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范文五 【教学目标】 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教师播放《新丝绸之路》片头视频。 2.教师导入:看到黄沙万里的大漠,听到悠悠的驼铃声,此时此刻,想必大家都想去看一看那美丽的风光,赏一赏那如醉的歌舞,请问有谁知道这块神秘的土地在哪里吗?在古代,我们把它叫做什么呢?它对于当时的中国乃至世界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下面请同学们依据导读提纲预习课本。 课件展示导读提纲 1.西域是指什么地方? 2.张骞两次通西域的目的和结果是什么? 3.丝绸之路的具体路线是怎样的? 4.西域都护设置的时间和意义。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顾名思义就是西面的地域,那么西域到底在哪呢?我们一起看图来确定一下它的地理位置。 2.提到玉门关、阳关,同学们能不能说出一些相关的诗句? 联系诗句说说西域的情况。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让人感受到那是个遥远的、陌生的、荒凉的地方。汉朝时,对于中原人来说,就是这么一个概念。西汉初年,那里小国林立,人口最多的有几十万,最少的不到200人。许多国家都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3.知道了西域的一些情况,让我们再来了解一下本课的主人公——张骞。 4.这些评价并不是赞美之词,是对他曾经为国家为民族作出贡献的真实写照,特别是他两通西域。首先我们就来了解他两通西域的情况。 5.汉武帝为什么要招募使者出使西域?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达到了吗? 这次出使西域起到了什么作用? 6.虽然此次出行的目的没有达到,可遇到的挫折倒不少。有谁知道张骞在出使西域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挫折?你最钦佩他哪一点? 挫折:(1)去时扣留了十年,回来时又被扣留了一年多。 (2)所到之处,有茫茫的戈壁滩,有人迹罕至的雪山峡谷,道路不熟、语言不通、缺衣少食,非常人所能承受。 (3)好不容易找到大月氏,但大月氏不愿再回来打匈奴。 钦佩:(1)他的执着,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不怕艰难险阻。 (2)他的性格,刚毅坚强,不屈不挠。 (3)有胆有识、敢于冒险、开拓进取。 (4)我最佩服他面对困难,永不言败的精神,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我也想成为这样的人。 教师小结:爱国、执着、刚毅、坚强、开拓进取、永不言败,言必行,行必果。这就是成功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这样的人就是我们的榜样。 7.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两次的不同之处在哪里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可以从时间、目的还有结果三方面来回答。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 课件展示 时间 目的 结果 第一次 公元前138年 联络大月氏东西夹攻匈奴 虽然没有达到目的,但是了解了西域各国概况及各国想与汉朝往来的意愿 第二次 公元前119年 发展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 互派使节,交往日益频繁 8.张骞出使西域,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怎样的重大意义? 9.西域和中原地区之间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不仅丰富了各族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而且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二、丝绸之路 1.学生阅读教材“丝绸之路”一节,思考:这条东西方交通要道为什么被称为“丝绸之路”? 2.根据课本第63页《丝绸之路线路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请你根据上图,说出丝绸之路的路线。 (2)假如你是当时的商人,你会沿着丝绸之路运送中原的哪些东西到西域各国?又会把西域的哪些东西运到中原地区? (3)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发现许多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说明什么问题? (4)“丝绸之路是一条彪炳史册的中外交往之路”,你能说出理由吗? (1)“丝绸之路”在古代是一条连接欧亚大陆的著名陆上商贸通道。它是沟通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的重要桥梁,把古代的中华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联系起来,对促进东西方文明之间的交流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当今世界各国为谋求自身的经济发展,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和交通合作,因此“丝绸之路”也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成为以现代交通设施与服务为基础的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亚欧陆上经济纽带,对促进沿线各国的经贸合作、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3.教师投放《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图,引导学生明确海上丝绸之路路线,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无论是陆上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都有力的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对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作用。 图解助记 “丝绸之路”示意图。 三、西域都护的设置 1.学生阅读课文第65页内容,思考:西域都护设置的目的、时间、职责和意义各是什么? 2.学生依据课本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 课件展示 (1)目的:西汉王朝为了加强对西域的经营。 (2)时间:公元前60年。 (3)职责: “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国,都护府设在乌垒城。西域都护颁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 (4)意义:西域都护的设置说明,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成为我国领土的组成部分。 巩固练习 1.2000年前,丝绸是中国的名片;1000年前,瓷器是中国的名片;500年前,茶叶是中国的名片……,其中与“丝绸是中国的名片”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C ) A.文景之治 B.昭君出塞 C.张骞出使西域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考古印证了历史的印记。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发现许多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证实( C ) A.张骞曾出使西域 B.班超曾出使大秦 C.陆海丝绸之路的存在 D.中亚与东南亚都是中国版图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汉朝与西域的友好往来。首先是西汉时期,因为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来回走了两条不同的路,所以陆上丝绸之路就有两条分支。但是西汉的商人雄心勃勃,不局限于陆上贸易,大胆开拓海上贸易,由此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到了东汉时期,班固担任西域都护,经营西域三十多年。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加强了新疆和中原地区的联系。丝绸之路加强了汉朝与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汉代的物产,促进了汉代国力的强盛。 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对应同步练习。 |
||||||||||||||||||||||||||||||||||||||||||||||||||
随便看 |
|
在线学习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