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汉语字词  英语词汇  考试资料  写作素材  旧版资料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初一上册数学《正数和负数》教案优秀范文五篇
范文
    教师要以东风化雨之情,春泥护花之意,培育人类的花朵,绘制灿烂的春天。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初一上册数学《正数和负数》教案优秀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初一上册数学《正数和负数》教案优秀范文一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正数与负数是实际生活的需要。
    2 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3 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过程与方法
    

    通过正、负数学习,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训练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2 通过正、负数的学习,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负数的引入
    

    教学难点
    

    会判断正数、负数,运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理解0表示量的意义。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教学目的、时间分配等)
    

     
    1 新课导入
    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为8844米,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为-155米,它们是什么意思呢?
     
    2 正、负数的概念导入
    引入例题
    答题比赛:规则甲乙两人每人必答五道题,答对一道记10分,答错一道扣10分,不答得0分。最后得分,高者胜出。
     
    

    交流讨论:
    计算甲乙最后得分。
    通过活动,你是否有新的发现?
    

     
         3分
     
     
     
     
     
     
     
         5分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教学目的、时间分配等)
    

    甲:对,对,对,错,错
    乙:错,对,错,错,不答。
    3 正数: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
    4 负数:在正数前面加上负号叫做负数。
    5 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例1  读出下列各数,并指出其中哪些是正数,负数。
    -2,0、5,+7,0,—3、14,-1、6
     
    例2   (1)一个月内,小明体重增加2kg,小华体重减少1kg,小强体重无变化,写出他们这个月的体重增长值;
    (2)某年,下列国家的商品进出口总额比上年的变化情况的:
      美国减少6.4%,德国增长1.3%
      法国减少2.4%,英国减少3.5%
      意大利增长0.2%,中国增长7.5%
     
    例3  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期间,在中国上海市成功举行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第41届博览会,这是由中国举办的首届世界博览会。总收入620亿人民币表示为+620亿人民币,那么总投资{总支出}450亿人民币表示为---------亿
     
    书后练习
     
    课堂小结
     
    作业P5  1.2.
     
     
    

     
     
    学生举例正数、负数。
    为了明确表达意义,在正数前面加上“+”(正)号。
     
     
     
     
     
     
     
     
     
     
     
     
     
     
     
     
     
     
     
     
     
     
    

       
     
        10分
     
     
     
         5分
     
     
     
     
     
         6分
     
     
     
     
     
     
     
        
     
         5分
     
     
     
     
     
     
    8分
     
     
    2分
    1分
     
     
     
    

                                   板    书
     
              正数概念             例1            例3
     
              负数概念             例2
     
     
    

      初一上册数学《正数和负数》教案优秀范文二
    一、 教学目标
    1、 在了解相反意义量的基础上,使学生了解正负数的概念和学习正负数的意义。
    2、 使学生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明确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 学会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二、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正负数的概念
    难点:负数的概念
    三、 教具
    投影片、实物投影仪
    四、 教学内容
    (一 )引入
    师:我们知道,为了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产生了1,2,3,4……这些数,我们把它叫做什么数?
    生:自然数
    师:为了表示“没有”,又引入了一个什么数?
    生:自然数0
    师:当测量和计算的结果不是整数时,又引进了什么数?
    生:分数(小数)
    师:可见数的概念是随着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不断发展的。请同学们想一想,在现实生活中是否还存在着别类型的数呢?如吐鲁番盆地最低处低于海平面155米,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高出海平面8848.13米,我市某天最高气温是零上8摄氏度。
    请学生用数表示这些量,遭遇表示困难。
    师:为了能表示这些量,我们需要引入一种新数这就是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1、1正数与负数]
    (二)新课教学
    1、 相反意义的量
    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比如:(投影片显示)
    (1) 汽车向东行驶2.5千米和向西行驶1.5千米;
    (2) 气温从零上6摄氏度下降到零下6摄氏度;
    (3) 风筝上升10米或下降5米。
    引导学生明确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特征:(1)有两个量 (2)有相反的意义
    请学生举出一些相反意义的量的实例。
    教师归结:相反意义中的一些常用词有:盈利与亏损,存入与支出,增加与减少,运进与运出,上升与下降等。
    2、 正数与负数
    师:用小学里学过的数能表示这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吗?如何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呢?
    由师生讨论后得出:我们把一种意义的量规定为正的,用“+”(读作正)号来表示,同时把另一种与它相反意义的量规定为负的,用“-”(读作负)号来表示。
    师:例如,如果零上6℃记作+6℃(读作正6摄氏度),那么零下6℃记作-6℃(读作负6摄氏度),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表示(1)、(2)两题。
    生:(1)如果向东行驶2.5千米记作+2.5千米(读作正2.5千米),那么向西行驶1.5千米记作-1.5千米(读作负1.5千米);(2)如果上升10米记作+10米(读作正10米),那么下降5米记作-5米(读作负5米)。
    师:像+6,+10,+2.5等前面放有“+”号的数叫做正数,像-6,-5,-1.5等前面放有“-”号的数叫做负数。正号可以省略不写,如+5可以写成5,但负数的负号能省略不写吗?
    生:(讨论后得出)不能。
    师:(以温度计为例)温度计中的0不是表示没有温度,它通常表示水结成冰时的温度,是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的分界点,因此得出: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三)、练习
    1、 学生完成课本第4页练习1,2,3
    2、 补充练习
    (1)在-2,+2.5,0, ,-0.35,11中,正数是 ,负数是 ;
    (2)如果向东为正,那么走-50米表示什么意思?如果向南为正,那么走-50米又表示什么意思?
    (3)欧洲人以地面一层记为0,那么1楼、2楼、3楼……就表示为0,1,2……那么地下第二层表示为 。
    (四)小结
    1、 引入负数可以简明的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对于相反意义的量,如果其中一种量用正数表示,那么另一种量可以用负数表示。
    2、 在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时,把哪一种意义的量规定为正,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3、 要特别注意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建立正负数概念后,当考虑一个数时,一定要考虑它的符号,这与小学里学过的数有很大的区别。
    (五)作业
    见作业1.1节作业。
      初一上册数学《正数和负数》教案优秀范文三
    教学目标 1, 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识,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2, 能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3, 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知识重点 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 上课开始时,教师应通过具体的例子,简要说明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过的数,并由此请学生思考:生
    活中仅有这些“以前学过的数”够用了吗?下面的例子
    仅供参考.
    师:今天我们已经是七年级的学生了,我是你们的数学老师.下面我先向你们做一下自我介绍,我的名字是~~,身高1.73米,体重58.5千克,今年40岁.我们的班级是七(13)班,有60个同学,其中男同学有22个,占全班总人数的37%…
    问题1:老师刚才的介绍中出现了几个数?分别是什么?你能将这些数按以前学过的数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吗?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
    师:以前学过的数,实际上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整数和分数(包括小数).
    问题2: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
    请同学们看书(观察本节前面的几幅图中用到了什么数,让学生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思考讨论,然后进行交流。
    (也可以出示气象预报中的气温图,地图中表示地形高低地形图,工资卡中存取钱的记录页面等)
    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以前学过的数已经不够用了,有时候需要一种前面带有“-”的新数。 先回顾小学里学过的数的类型,归纳出我们已经学了整数和分数,然后,举一些实际生活中共有相反意义的量,说明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我们需要引入负数,这样做强调了数学的严
    密性,但对于学生来说,更多
    地感到了数学的枯燥乏味为了既复习小学里学过的数,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所以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以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
    这个问题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自己看书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都应予以重视。
    以上的情境和实例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实例,使学生获取大量的感性材料,为正确建立相反意义的量奠定基础。
    分析问题
    探究新知 问题3:前面带有“一”号的新数我们应怎样命名它呢?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呢?通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正数和负数分别表示怎样的量呢?
    这些问题都必须要求学生理解.
    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出示这些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看书自学,然后师生交流.
    这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正数和负数的表示.
    强调: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相反意义的量包含两个要素:一是它们的意义相反,如向东与向西,收人与支出;二是它们都是数量,而且是同类的量. 这些问题是这节课的主要知识,教师要清楚地向学生说明,并且要注意语言的准确与规范,要舍得花时间让学充分发表想法。
    举一反三思维拓展 经过上面的讨论交流,学生对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对怎样用正数和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有了初步的理解,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举出实际生活中类似的例子,以加深对正数和负数概念的理解,并开拓思维.
    问题4:请同学们举出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例子.
    问题5:你是怎样理解“正整数”“负整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的呢?请举例说明.
    能否举出例子是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体现,也能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引负数的必要性
    初一上册数学《正数和负数》教案优秀范文四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能简单说出正数和负数的意义。
    2.借助生活中的实例理解正数,负数的意义,体会负数引入的必要性和有理数应用的广泛性。
    3.通过有理数的学习,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归纳与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负数的意义,认识数学符号正号“+”和负号“-”并用这两个数学符号表示一个正数或负数
    教学难点:
    体会负数的意义,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教师展示教科书图1.1-1 并提出问题1:哪位同学知道这些图片介绍的是什么内容?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说明数的产生与日常生活,生产实践的关系,感受数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必要行。
    【设计意图】:使学生感受数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问题2:请同学们阅读本章的引言,你能回答其中的问题吗?
    学生思考并解释
    【设计意图】引言中的问题,有的学生凭生活经验可以回答,有的不能回答,让学生阅读并尝试回答,一方面让他们感受在生活,生产中需要用到负数,另一方面让他们知道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学习新的数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观察感知,理解概念
    问题3:根据小学的知识,你能指出上述例子中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吗?
    学生给出正确答案后,教师给出正,负数的定义,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在正数前加上符号“-”的数叫做负数。
    问题4:阅读课本第二页倒数第二段,你能举例说明什么叫一个数的符号吗?
    学生阅读举例,只要学生说出与课本不同的实例并说明它们的符号就表明他们看懂了这段话。
    教师补充:有时,为了明确表达意义,在正数前也加上“+”号,正数的符号是“+”,负数的符号是“-”,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例题示范,学会应用
    课本例题,
    提问:你是怎么理解例的?
    如果学生回答不完善再追问:这个问题中,哪些词表明其中含有相反意义的量?小华体重减少一千克,你认为应该怎样表示他的体重增长值?
    总结:体重增长值可能是正的也可能是负的,体重增长值为负数相当于体重减少。再提问:仿照解决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问题情境,使学生学会正数与负数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方法,通过师生合作突破用正数,负数表示指定方向变化的量这一难点,通过不断追问,引导学生逐步理解题意,重点是找出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词。
    问题5:你能从例题的解答过程中总结一下如何用正数,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吗?
    .先找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词,如:增加和减少,零上和零下,收入和支出,上升和下降等
    .选定一方用正数表示,另一方就用负数表示
    .实际问题中,有时需要描述指定方向变化的量,如:本例中,进出口总额减少6.4%,表示为增长-6.4%,这就是说增长量是一个负数实际上是减少了,也可以说成“负增长”。
    .当数据没有变化时,增长率为0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及时总结、提炼出可以指导解答其他同类问题的一般性结论
    4.巩固概念,学以致用
    练习:第三页练习1,2
    【设计意图】巩固性练习,同时检验用正数,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掌握情况
    5.归纳小结
    回顾本节课内容
    6.布置作业
    习题1.1 第1.2.4题
      初一上册数学《正数和负数》教案优秀范文五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正数和负数的意义.
    2.内容解析
    引入负数,将数的范围扩充到有理数,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也是为了解决数学内部的运算、解方程等问题的需要.本课内容是本章后续的有理数的相关概念及运算的基础.
    通过实例引入正数与负数,既能让学生感受负数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又有助于学生了解正数和负数的意义,从而学会用正数、负数去刻画现实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在刻画现实问题时,通常将“上升”“增加”“盈利”等确定为正,相应地将“下降”“减少”“亏欠”等确定为负.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能用正数和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教学目标
    (1)体会引入负数的必要性;
    (2)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数、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目标解析
    (1)学生能自己举出含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生活实例,说明引入负数的必要性;
    (2)学生能借助具体例子,用实际意义(如“增加”与“减少”,“收入”与“支出”等)说明负数的含义.在含有相反意义的量的问题情境中,学生能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相应的量.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了整数、分数(包括小数),即正有理数及0的知识,对负数的意义也有初步的了解,还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量,但他们对负数意义的了解非常有限.在一些比较复杂的实际问题中,需要针对问题的具体特点规定正、负,特别是要用正数与负数描述向指定方向变化的现象(如“负增长”)中的量,大多数学生都会有困难.这既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有关,同时也因为这样的表示与日常习惯不一致.突破这一难点,需要多举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让学生通过例子来理解正数与负数的意义,学会用正数、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用正数、负数表示指定方向变化的量.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教师展示教科书图1.1-1,并提出
    问题1 哪位同学知道这些图片介绍的是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说明数的产生产生与日常生活、生产实践的关系,感受数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使学生感受数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问题2 请同学们阅读本章的引言.你能尝试着回答一下其中的问题吗?
    学生思考并尝试解释.对于其中的问题(1),如果本地气温有低于0℃的情况,可以选择自己所在地区的气温状况进行描述.
    【设计意图】引言中的问题,有的学生凭生活经验可以回答,有的不能回答.让学生阅读并尝试回答,一方面让他们感受在生活、生产中需要用到负数,另一方面让他们知道,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学习新的数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观察感知,理解概念
    问题3 根据小学的知识,你能指出上述例子中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吗?
    学生回答,给出正确答案后,教师给出正数、负数的描述性定义:
    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在正数前加上符号“-”(负)的数叫负数.
    问题4 阅读课本第2页倒数第二段.你能举例说明什么叫一个数的符号吗?
    学生阅读,举例.只要学生能举出与课本上不同的例子,并说明它们的符号就表明他们看懂了这段话.
    教师补充说明:一般的,正数的符号是“+”,负数的符号是“-”.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阅读课文,以培养他们的读书习惯.通过学生举例,可以检验他们对这段课文的理解情况.因为“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一种规定,所以老师直接说明,学生记住就可以了.
    3.例题示范,学会应用
    例:(1)一个月内,小明体重增加2kg,小华体重减少1kg,小强体重无变化,写出他们这个月的体重增长值;
    (2)某年,下列国家的商品进出口总额比上年的变化情况是:美国减少6.4%,德国增长1.3%,法国减少2.4%,英国减少3.5%,意大利增长0.2%,中国增加7.5%.写出这些国家这一年商品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
    提问:你是怎么理解例(1)的?
    如果学生回答不完善,再追问:这个问题中,哪些词表明其中含有相反意义的量?小华体重减少1kg,你认为应该怎样表示他的体重“增长值”?
    师生合作回答上述问题.估计学生解释体重“增长值”的意义时会出现困难,教师可以在学生解释的基础上补充总结:体重增长值可能是正的,也可能是负的.体重增长值为负数,相当于体重减少.
    再提问:你能仿照第(1)题的解答,自己解决(2)吗?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问题情境,使学生学会用正数与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方法,通过师生合作,突破用正数、负数表示指定方向变化的量这一难点.通过不断追问,引导学生逐步理解题意,重点是找出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词.
    问题5 你能从例题的解答过程中,总结一下如何用正数、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吗?
    学生总结,师生共同补充、完善.要总结出:
    (1)先找出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词,如“增加”和“减少”、“零上”和“零下”、“收入”和“支出”、“上升”和“下降”等;
    (2)选定一方用正数表示,那么另一方就用负数表示;
    (3)实际问题中,有时需要描述指定方向变化的量,如本例中,进出口总额“减少6.4%”要表示为“增长-6.4%”,这就是说,增长量是一个负数实际上是减少了,也可以说成是“负增长”;
    (4)当数据没有变化时,增长率是0.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及时总结,提炼出可以指导解答其他同类问题的一般性结论.一般而言,我们习惯上把“上升”“盈利”“增加”“收入”等规定为正,把与它们相反的量规定为负.
    问题6 请同学们自己举出一个能用正数、负数表示其中的量的实际例子,并给出答案.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刚刚总结出的结论解决问题.
    4.巩固概念,学以致用
    练习:教科书第3页练习1,2.
    【设计意图】巩固性练习,同时检验用正数、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掌握情况.
    5.归纳小结,反思提高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并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你能举例说明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吗?
    (2)你能用例子说明负数的意义吗?
    (3)有人说,增长一个负数就是减少一个正数,减少一个负数就是增加一个正数.你能举例说明吗?
    6.布置作业:教科书习题1.1第1,2,4,8题.
    五、目标检测设计
    1.以下各数2014年07月08日 - 一帆风顺 - 一帆风顺祝大家健康快乐!天天都有好心情中,正数有 ;负数有 .
    【设计意图】考查对正数、负数概念的理解.
    2.向东行进-50 m表示的实际意义是 .
    【设计意图】会用正数、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A.0既是正数,又是负数
    B.O是最小的正数
    C.0是最大的负数
    D.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设计意图】感受数0的特殊身份,并为学习有理数的分类做铺垫.
    4.举一个能用正数、负数表示其中的量的生活实例,并解释其中相关数量的含义.
    【设计意图】能用正数与负数表示生活中的数量.
    
随便看

 

在线学习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2-2024 c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8 23:4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