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则的教案设计范文3篇 |
范文 | 很多人早早就接触过《论语》,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则的教案设计范文,供大家阅读。 ![]() 七年级《论语》十则教案设计范文一 第一课时 【目标明示】 1、背诵、摘录文中格言,积累名言警句。 2、掌握文中“愠、罔、殆、弘、凋、怒、于”等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目标导学】 一、 整体感知 1、了解孔子及其《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2、教师指导文言文翻译技巧:一留二换三弄四补五调六揣七注意。 留(保留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 换(单音字换成双音字) 弄(弄清虚词的用法) 补(补充出省略部分) 调(调整句子的语序) 揣(揣摩句子的语气) 注意(注意古今义的不同、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 3、朗读课文并画出不理解的词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 (1)正音 (2)句中停顿是句意层次的表现,诵读中要正确停顿。如“温故”章用陈述语气读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生分则朗读,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义。 4、小组内交流每则文意,领会蕴含。 如有疑难,小组长可向全班同学征求意见,确定答案。 教师抽查学生翻译难句: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目标检测】 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人不知而不愠( )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 不亦说( )乎 三省( )吾身 传( )不习乎 诲女( )知之乎 不知( )为不知 是知( )也 弘( )毅 凋( ) 矣( ) 2、理解填空 (1)《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谈“学”与“思”辨证关系的句子 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在全国中学生夏令营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 , 。”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大家来这里!” (5)孔子认为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 (7)《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______,____。 (8)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9)曾子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 ,并阐述为________,_______。 二、理解感悟 理解全文思想内容并谈谈自己的感悟。 课文讲 ①学习方法:要常复习实习、学思相结合。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②学习态度:应该诚实、谦虚、取长补短。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讲③修身做人:要厚道仁义、坚贞守节。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学生自由发言。 七年级《论语》十则教案设计范文二 一、 教学目标 1、熟读、背诵。进行古文言的积累。 2、理解内容。包括句义,关键词和对内容的概括。 3、能够联系生活实际感悟格言、明白其中的道理。 二、 重点、难点 1、文意理解及格言背诵 三、 教学设想 《论语》的语言比较难懂,政论性比较强,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另外,根据要求,对格言的背诵是教学重点之一。所以,首先朗读放在第一位,要采用一切方式提高学生朗读的兴趣。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然后借助课下注解和老师的提示,理解文意。 老师重在点拨,由学生谈自己对之的理解。 四、 课时安排 二课时 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同学们,关于学习方法、道德修养、为人等一些有益于我们健康成长的知识,在几千年前的春秋时代,我们的祖先就有很精辟的见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论语〉十则》。看看其中告诉了我们一些什么道理。 二、揭示课题。 1、课前小资料:孔子及《论语》——见课下注解,老师作一些必要的补充。 三、学习及探讨(1——5则) 2、听学生朗读,点学生纠正其错误。 3、老师采用关键词填空法朗读,让学生加深印象,特别在停顿上做强调。 4、师生共同探讨每一则格言的意思——可以分组讨论,然后全班发表看法。 试着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对一些字词进行落实。读一读,讲一讲,背一背。 5、课件显示: 1)体会一下,你有“说”、“乐”、这种感受吗?你能不能做到“不愠”? 2)为人办事忠诚、对朋友真诚、对老师传授的知识温习——这三个标准适合你吗? 3)温故能知新吗?有无体会?熟能生巧有无体会? 4)学与思的关系:谁主谁次或有其他关系?打个比方? 5)这则格言告诉了我们什么? 四、背诵巩固 第二课时 一、 复习检查上节学习内容 1、背诵(1——5) 2、理解 3、分别谈谈这五则格言说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 4、谈谈你对这几则格言的认识。每则只用两句话。 二、学习及探讨(6——10则 1、朗读指导。读一读,说一说,背一背 2、分组讨论,疏通文意,提出疑问。 3、第六则的核心是:长处——学,短处——省 4、第七则的重点是:向一切人学习,学长处,鉴短处 5、看书说一说:“士”是什么人?“仁”指什么? “任重道远”是什么意思?它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6、第九则中,松柏在什么时候和其他树一样,什么时候和其他树不一样?这体现了他的什么品质? 7、第十则, 动手:查词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意思 动口:说一说“恕”是什么意思 动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观点对不对? 三、讨论归纳: 1、大家议一议: 把十则归一下类: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品德修养 (要注意,有的两者都有) 2、说一说你认为最重要的警句和成语,在书上打记号 3、同桌互相检查背诵情况。 四、关于课后练习 第一大题 1、“说”通“悦”,高兴,通假字。 译: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2、“多次反省”,注意:三是概数,指多 译:我每天多次的反省自己, 3、旧的东西(知识) 译:在温习旧的知识后,能有新的体会、新的发现 4、迷惑;有害。 译: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陷入邪说的)危险。 5、刚强、坚毅。 译: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 6、欲:想做的;施:施加 自己所讨厌的,不要施加在别人的身上。 七年级《论语》十则教案设计范文三 学习目标: 1.积累、理解成语。 2.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3.培养文言注释能力。 4.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全文。 2.评点《论语》十则内容。 教学难点:深层理解《论语》十则内蕴。 教学时数:4课时。 学习方法:1、诵读法 2、评点质疑法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了解孔子及《论语》。认读《论语》十则,整体感知,析读十则内容。 预习导学: 1、搜集关于孔子其人及《论语》的资料 2、细读《论语》十则,熟读成诵 课堂导学:1、提问关于孔子的资料收集。(小组汇报,搜集成果)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 政治上:主张仁义 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2、提问关于《论语》的资料收集。(小组汇报,搜集成果)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从汉朝初年到五四运动以前的两千年间,《论语》一直是学生的一本必读书,影响很大,书中有不少语句都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之中。 3、朗读课文: 范读:学生要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同学们正音正字。 全班齐读:感知课文内容,反复诵读 4、总结三个通假字: A B C 5、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1)领会大意,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表述。讨论、弄清楚没有注释的词语的意思。 (2)把十则《论语》按照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分类,注意一些句子是兼而有之的。 《论语》十则 导学案 第二课时 学习重点:理解前五则课文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 学习难点:重点字词释义,弄清楚通假字。 学习要点:详细分析,具体探讨,学习前五则内容。 1、第一则: 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 )第三句讲的是( ) 【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 翻译( ) 2、第二则: 吾:______日:______三:______省:______为:______ 谋:______忠:______交:______信:______传:______习:______ 翻译本则( ) 3、第三则: 故:______知:______可:______以:______为:______ 总结出这章当中的一个成语( ) 翻译本则( ) 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4、第四则:罔:______ 殆:______ 翻译本则( ) 同学们,这一章的内容带给我们什么思考?对于我们学习有何现实指导意义? 理解2000多年前的圣人之语经久不衰之魅力(小组探究发言,同学们要有自己的思考) 5、第五则:诲:______知之:______为:______是:______ 【固定句式】“……也……”译作“……是……” 翻译( ) 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6、前五则哪几则是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的( ) 哪几则是关于思想品德修养的( ) 7、请同学们当堂背诵前五则(10分钟) 《论语》十则 导学案 第三课时 学习重点:重点字词释义。 学习难点:理解后五则课文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 学习要点:详细分析,具体探讨,学习后五则内容。 1、第六则:贤: 齐: 内: 自省: 翻译:( ) 2、第七则:三: 行: 焉: 其: 善者: 从: 改之: 翻译:( ) 找出这两则当中的成语( )、( ) 思考:这一则我们应如何理解? 3、第八则: 士: 弘: 毅: 仁以为己任: 已: 翻译( ) 思考:这一则当中体现出了孔子的一种思想,你知道是什么吗? 4、第九则:岁寒: 然: 后凋: 翻译:( 5、第十则:以: 行: 其: 欲: 加: 于: 翻译:( ) 这一则的成语是( ) 【理解第十则】讨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忠”和“恕”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正面要求;“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反面要求。其中都包含了相互体谅的意思。 6、后五则哪几则是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的( ) 哪几则是关于思想品德修养的( ) 哪几则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 7、当堂背诵这后五则。看看哪位同学背的最快。 《论语》十则 导学案 第四课时 【学习要点】总结归纳,查缺补漏,在课堂上就完成背诵、默写。 1、课文当中出现的读音,进行复习。(5分钟) 人不知而不愠( )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不亦说( )乎 三省( )吾身 传( )不习乎 诲( )汝( )知之乎 不知为( )不知 是知( )也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也 2、文言字词句小结(这是我们学习文言的关键一步) (1)而:(1)表示顺接;(2)表示转接。 学而时习之( )人不知而不愠(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温故而知新(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任重而道远( )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死而后已( )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 (2)为:读wèi时,多作介词;读wéi时,多作动词。 为人谋而不忠乎?( )可以为师矣(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仁以为己任( ) (3)焉:见贤思齐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4)之:①指示代词,“这”;②第三人称代词,“它、它们”;③结构助词,“的”;④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⑤助词,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5)固定句式: ①不亦……乎?→不是……吗?②……也。→……是……。 3、当堂背诵这十则并当堂默写。《论语》作为千百年来的一部伟大的作品、作为四书五经之一应当为我们所熟识,这十则又是经典中的经典,背默是最基本的前提,只有会背默才能进一步理解其中的深意。 4、小组讨论(小组合作探究,同学们要通过自己思考发现《论语》的经典之处,发现《论语》的美) (1)、你喜欢哪一则?为什么?(2)、你觉得哪一则对你启发最大?(3)、你觉得怎样才能真正学到知识?(4)、你还知道哪些指导我们如何学习的名言? |
随便看 |
|
在线学习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