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汉语字词  英语词汇  考试资料  写作素材  旧版资料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科学知识活动策划方案
范文
    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科学知识活动策划方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肯定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知识活动策划方案1
    活动目标:
    1.通过亲自实验和游戏来感知空气的存在以及压力等,知道空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2.激发幼儿对空气进行观察和实验的兴趣。
    3.了解雾霾天气,从小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瓶子、纸团、玻璃杯、蜡烛;课件
    活动过程:
    一、科学小实验:放在瓶口的纸团能用嘴把它吹进瓶子里吗?
    1.猜想:能不能把放在瓶口的纸团吹进瓶子里?
    2.介绍操作要求:平放瓶子,把小于瓶口的纸团放在瓶口,用力往瓶子里吹,能否吹进。
    3.幼儿操作,师观察指导。
    4.观看视频总结为什么吹不进。(空气的压力)
    二、实验二:不吹自灭
    1.师介绍操作要求
    2.幼儿操作,师指导。
    3.小结:空气里有燃烧需要的氧气,氧气没了蜡烛自然熄灭
    三、总结讨论
    1.空气的特点: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
    2.空气的重要性:动物植物以及人类都离不开空气。
    四、了解雾霾天气
    1.什么是雾霾?
    2.雾霾天气哪里来?
    3.雾霾对人类的影响。
    4.对雾霾我们(小朋友)能做什么?
    科学知识活动策划方案2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空气的形态和用途。
    2.培养幼儿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幼儿了解空气的形态和用途
    教学难点:培养幼儿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 塑料袋、小气筒、小气球若干、蜡烛、打火机、玻璃杯
    2、每个幼儿《我爱学科学》(学前班秋季)1册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
    1、出示袋口密封、装满空气的透明塑料袋,让幼儿观察袋子里装了什么,给幼儿打开袋子摸一摸、闻一闻,说说发现了什么。
    2、教师做深呼吸,幼儿也模仿着做深呼吸。提问:我们用鼻子吸到了什么?空气在哪儿?能用眼睛看到吗?
    小结:塑料袋里装着空气,空气无色无味,我们看不见摸不着。
    二、找一找空气在哪里
    (1)用小气筒给气球充气
    (2)每人拿一个塑料袋自由地抓空气。(告诉幼儿先张开塑料袋口,然后再捏紧袋口)
    (3)对着气球吹气,尽量不让气球落地
    提问:(1)你们在什么地方抓到了空气?引导幼儿感知空气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
    三、我们需要空气
    (1)启发幼儿想象:如果没有空气,人、动物、植物会有什么感觉和变化?提示幼儿闭上嘴巴,用手指捏着鼻子片刻,然后说出自己的感受。
    (2)给幼儿做实验:点燃蜡烛后用透明的玻璃杯将蜡烛罩住,火苗慢慢熄灭。请幼儿想一想火为什么灭了。
    (3)引导幼儿想一想:潜水员和宇航员的服装为什么是密封的,还要带着氧气筒?
    小结:人、动物、植物都需要空气才能生存》
    (4)出示课本画图,让幼儿说说人们为什么喜欢在空气好的地方休息或游泳,有什么办法可以把空气变好?
    师小结:不在公共场所吸烟,尽量使用交通工具和没有污染的交通工具,不随地乱扔垃圾,减少工厂的废水污染,多种树木花草,就能是我们周围的空气更清新,身体更健康。
    科学知识活动策划方案3
    活动目标:
    1.了解空气是无色、无味、无固定形状的物质。
    2.初步了解空气流动产生了风,以及空气与人的关系。
    3.培养幼儿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条形的气球11个、圆形气球1个、充气动物玩具2个、一个打火机、一根香条、5支小蜡烛、5个烧杯、一把扇子。
    2.风车图片ppt。
    3.关闭活动室的窗户。
    活动过程:
    一、师幼通过深呼吸初步感知空气的存在及特点
    教师做深呼吸,幼儿也模仿着做深呼吸。
    提问:我们用鼻子吸到了什么?(空气)
    师引导幼儿用眼睛看、用小手摸、用鼻子闻,感知空气无色、无形、无味的基本特征。
    设计意图:
    通过深呼吸让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直奔主题,同时又很巧妙地渗透了空气的基本特点,激发幼儿对空气的关注兴趣。
    二、师幼通过“改造”气球感知空气的变形
    1.老师出示不同形状的气球,以及不同形状的充气玩具。
    2.引导幼儿说出它们的形状。
    3.引导幼儿思考这些玩具为什么能鼓起来?
    (幼儿讨论)
    4.师小结过渡:这些玩具能鼓起来是因为里面填充了空气。空气没有固定的形状,把它装在圆形的容器里,它是圆的;把它装在长方形的容器里,它是长方形的;装在兔子的气球里,它就成兔子形状了。空气是会变的魔术师,老师请你们来看看空气是怎么变形的。
    5.老师取出一个条形状的气球,通过挤压把它设计成一小狗模样。
    6.把10个条形状的气球分发给幼儿进行造型设计。其余幼儿注意观察这些条形状气球的变化。
    幼儿进行操作老师表扬心灵手巧的幼儿。
    7.拓展过渡:空气是个魔术师可以任意改变形状,在我们身边还有一些东西和他一样没有固定的形状,你能想出来吗?
    幼儿思考,交流。
    师小结:像空气一样的气体,像水一样的液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比方说天上的云、雾、风,我们吃的油等等。
    设计意图:
    此环节重点让幼儿通过观察、操作去主动发现空气是没有固定形状的。结尾的拓展是对幼儿好奇心的培养,让幼儿学会联系生活中的所见进行比对从而拥有更多的发现。
    三、通过造风实验感知空气流动产生风
    1.师打开活动室的窗户,引导幼儿感受有什么东西吹进来了。
    2.师用打火机点燃一根香条,让幼儿观察烟的方向,然后用扇子轻轻扇动,让幼儿观察烟的方向,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烟的方向发生了改变?(扇子的扇动使空气流动了)
    3.师让全班幼儿用手对着脸扇一扇,看看会产生什么?(有一股风)
    4.请一名幼儿拿着一个圆气球,然后对着另一名幼儿的脸,放掉气球里的气,请幼儿说说自己的感觉。
    5.启发幼儿思考风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幼儿交流)
    6.师小结补充:通过刚才的几个小实验我们知道空气流动产生了风。风有时大有时小。空气跑得快,风就跟着快,空气跑得慢,风就跑得慢。
    7.师引导幼儿思考交流:如果我们在一个小房间里感觉闷时要怎样呢?夏天,小朋友感觉热怎么办?冬天,在外面感觉风很大很冷的时候,该怎么办呢?早晨起床,房间里气味很不好,应该怎样呢?
    8.知识拓展:ppt出示风车图片,告诉幼儿人们利用风的力量可以发电。
    设计意图:
    在感知风的形成这个环节,我主要设计了四个体验步骤来感知空气流动形成了风这一科学知识:感知自然风——扇子扇动的风——手扇动的风——气球放出的风。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学会在生活中巧妙利用风,实现知识和生活的链接。关于风的知识拓展,是为幼儿打开又一扇科学探究之门。
    四、通过捂鼻试验,感知空气与人的关系
    1、无色、无味、无固定形状的空气和我们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呢?我们来做个实验:用小手把鼻子捏紧,紧闭嘴巴,直到自己不舒服为止。
    2、师引导幼儿思考交流刚才为什么会感觉难受。
    3、师小结:我们的生命离不开空气,长时间吸不到空气,我们就呼吸困难了,所以睡觉的时候,一定要把脑袋放在被子外面,这样我们就能吸到空气了。
    设计意图:
    此环节除了让幼儿亲身感受空气是人赖以生存的重要生命元素外,还将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意识渗透其中,让幼儿学科学,用科学。
    五、通过蜡烛熄灭实验,了解空气的助燃性
    1、我们的生命离不开空气,火其实也离不开空气,老师给你们做个实验:先点燃一根蜡烛,然后用一个烧杯罩住,过一会儿,把烧杯拿掉,看看蜡烛怎样了。
    2、师请5名幼儿到操作台前做同样的实验。
    3、小朋友们现在知道了火离不开空气,要是家里炒菜的油锅着火了,的灭火办法是什么呢?
    幼儿讨论交流。师小结:对于着火的油锅,让火苗碰不到空气的办法是快速盖上锅盖。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紧扣课题,突出空气的“神奇”,让幼儿逐步加深对空气的好奇心。同时也是渗透学科学用科学的理念,引导幼儿学会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六、师总结延伸
    空气就是这么神奇,风离不开它,我们离不开它,连火也离不开它呢,还有哪些东西离不开它呢?它究竟还有哪些神奇的作用呢?小朋友们平时可要多听、多看、多问、多想,就会有许多发现哦!
    设计意图:
    幼儿科学素养的形成仅仅靠几节科学活动课是远远不够的,老师必须让每节科学活动课都长满向外不断延伸的触角,这样的科学活动才是有生命力的。
    科学知识活动策划方案4
    活动准备:
    卡通板、废旧纸盘、色卡纸、双面胶、彩泥、泡沫板、剪刀、录音机、小鱼的录音、海洋垃圾的布景等。
    有益学习经验:
    1、亲近大自然,爱护动物,有同情心,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2、知道大海中常见的几种鱼类的名称及其生活习性。
    3、参与变废为宝的活动,会用它们大胆地进行艺术表现与创造,喜欢装饰。
    活动过程:
    一、海底观光:观看录象片----海底世界的美丽风光
    提问:你在海底世界中看到了什么呀?
    小结:海底世界可真神奇,许许多多的生物都生活在大海中。
    二、观看资料片:大海中的鱼(片中向幼儿介绍了一些常见的海鱼及其相关知识)。
    提问:生活在海底世界中最庞大的一个家族是什么家族?
    你们认识哪些生活在海底的鱼呢?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开开眼界吧!(看)
    观后提问:生活在海里的鱼可真多呀,你记住了哪些,说说看吧?
    小结:除了这些鱼儿外,还有许许多多生物生活在大海里,看来海底世界真是个好大的家呀,可是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近年来由于我们人类不注意保护这个家,致使海水遭受了严重的污染,给生活在海里的小生物带来了灾难呢!你们听,这是谁在说话?
    三、听录音:一条可怜的小鱼在叙述亲人、朋友和自己的不幸遭遇,由于家园受到严重污染,他们已经无家可归了,它在向小朋友请求帮助。
    四、向幼儿展示“垃圾密布”的海洋(用万通板和废旧物品、果壳、易拉罐等布置而成的展板)。
    小鱼的家变成如今这个样子,这是谁造成的呢?
    今后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海洋呢?
    现在,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小鱼呢?
    五、清理海洋垃圾,请小朋友用双手清理垃圾,还鱼儿一个美丽的家。
    六、美工活动----变废为宝。幼儿运用多种美工材料动手制作,共同装饰展板,布置美丽的海底世界。
    科学知识活动策划方案5
    活动目标:
    1.观察食物加工的过程,知道鸡蛋是有营养的,吃鸡蛋对身体有帮助。
    2.乐意与同伴分享交流自己的经验。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生鸡蛋,电暖锅、棉花糖、巧克力、鸡蛋饼干等食品。
    活动过程:
    1、出示鸡蛋
    让幼儿预测鸡蛋剥去壳以后是什么样子的?
    打开鸡蛋,看看鸡蛋里面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2、共同讨论
    什么时候鸡蛋才会变成我们平时吃的样子?
    3、师生一起煮鸡蛋,分享煮熟的鸡蛋,自己动手剥鸡蛋,选择自己爱吃的调料。
    4、出示几种食品,请幼儿帮助辨别哪种食品中有鸡蛋的成分。
    5、表现表达,生活中的各种蛋制品。
    6、延伸活动
    
随便看

 

在线学习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2-2024 c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5:5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