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行政职业能力测试题库:行测考试练习题(26) |
内容 | 阅读以下文字,回答1~5题: 地震发生时,最基本的现象是地面的连续振动,主要是明显的晃动。极震区的人在感到大的晃动之前,有时首先感到上下跳动。这是因为地震波从地内向地面传来,纵波首先到达的缘故。横波接着产生大振幅的水平方向的晃动,是造成地震灾害的主要原因。1960年智利大地震时,最大的晃动持续了3分钟。地震造成的灾害首先是破坏房屋和构筑物,如1976年中国河北唐山地震中,70%~80%的建筑物倒塌,人员伤亡惨重。 地震对自然界景观也有很大影响。最主要的后果是地面出现断层和地裂缝。大地震的地表断层常绵延几十至几百千米,往往具有较明显的垂直错距和水平错距,能反映出震源处的构造变动特征。但并不是所有的地表断裂都直接与震源的运动相联系,它们也可能是由于地震波造成的次生影响。特别是地表沉积层较厚的地区,坡地边缘、河岸和道路两旁常出现地裂缝,这往往是由于地形因素,在一侧没有依托的条件下晃动使表土松垮和崩裂。地震的晃动使表土下沉,浅层的地下水受挤压会沿地裂缝上升到地表,形成喷沙冒水现象。大地震能使局部地形改观,或隆起,或沉降,使城乡道路坼裂、铁轨扭曲、桥梁折断。在现代化城市中,由于地下管道破裂和电缆被切断造成停水、停电和通讯受阻。煤气、有毒气体和放射性物质泄漏可导致火灾和毒物、放射性污染等次生灾害。在山区,地震还能引起山崩和滑坡,常造成掩埋村镇的惨剧。崩塌的山石堵塞江河,在上游形成地震湖。 1.文中提到“唐山地震中,70%~80%的建筑物倒塌,人员伤亡惨重”,旨在说明: A.地震的表现即地面的破坏 B.地震首先破坏地面建筑物 C.地震灾害后的主要表现 D.地震带给人类巨大的伤害 2.属于地震“次生灾害”的是: A.桥梁断裂 B.管道破裂 C.山体滑坡 D.通讯中断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是: A.地震中道路旁出现的地裂缝直接与震源的运动相关 B.造成地震灾害的主要原因是横波产生的大振幅晃动 C.地震中发生的火灾很可能是地震波造成的次生影响 D.地震中喷沙冒水的现象也是地震晃动产生的结果 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是: A.地震极震区的人首先必定感受到上下跳动 B.山区发生地震就会造成掩埋村镇的惨剧 C.地震造成地形的改变既有隆起也有下降 D.地震崩塌的山石往往在山下形成地震湖 5.本文主要讨论的问题是: A.地震产生的原因 B.地震的次生灾害 C.地震的各种现象 D.地震造成的危害 1.【答案】B。解析:此句前面是“地震造成的灾害首先是破坏房屋和构筑物,如……”,可见举唐山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地震首先破坏的是地面建筑物,即B项。 2.【答案】C。解析:次生灾害一般是指地震强烈震动后,以震动的破坏后果为导因而引起的一系列其他灾害。由第二段最后两句的“地震还能引起山崩和滑坡”可知,C项的“山体滑坡”属次生灾害。 3.【答案】A。解析:由“并不是所有的地表断裂都直接与震源的运动相联系,它们也可能是由于地震波造成的次生影响。特别是地表沉积层较厚的地区,坡地边缘、河岸和道路两旁常出现地裂缝”可知,道路旁出现的地裂缝并不都直接与震源的运动相关,A项的说法过于绝对,与文意不符。 4.【答案】C。解析:由“极震区的人在感到大的晃动之前,有时首先感到上下跳动”可知,只是“有时”,并非“必定首先感受到上下跳动”,排除A。由“常造成掩埋村镇的惨剧”可知,并非一有地震就造成惨剧,排除B。D项则把文中的“上游”说成了“山下”,也与文意不符。由“大地震能使局部地形改观,或隆起,或沉降”一句可知,C项为正确答案。 5.【答案】C。解析:本文第一段主要介绍了地震发生时的基本现象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第二段介绍了地震对自然景观的影响。A项只提到原因,明显片面。B项中的“次生灾害”只是第二段介绍的地震对自然景观影响的一部分,片面。D项侧重于“危害”,但仔细审读文章可知,文中并没有强调“危害”,只是客观介绍地震发生后的各种现象,包括纯粹的地质景观的变化。综合比较可知,C项“地震的各种现象”概括的最为准确。 |
随便看 |
|
在线学习网考试资料包含高考、自考、专升本考试、人事考试、公务员考试、大学生村官考试、特岗教师招聘考试、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企业人才招聘、银行招聘、教师招聘、农村信用社招聘、各类资格证书考试等各类考试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