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除夕习俗有哪些 |
内容 | 名称解释 “跳火群 /tiǎu-hé-gún/”只是按闽南语音译成汉字。至于为什么叫这个名字,我也不清楚。大胆猜测是:本来是从“火堆”上跳过去,但必须进屋到达“天公灯”才算完成一趟,接着又返回来,再跳,所以就成了“群”了。 活动路线:下图以俺厝为例,画出“跳火群”的一般路线。 仪式过程 ① 除夕夜,吃过年夜饭后,在(神)厅神案上燃好香烛。 ② 庭院里早已准备好用以点起火堆的草料——“春草”(稻秸秆)和番薯藤。 ③ 用春草迅速点火,待番薯藤烧起大火后,一切准备就绪。 ④ 家中男丁在庭院起点处等候,由辈分最高的男丁带头最先跳过火堆,其他人按长幼顺序跳过。 ⑤ 跳过火堆,拾阶而上,从正门进入“厝内”,一直走到神厅内的“天公灯”下,完成一趟。然后沿原路折回庭院里的起点处,接着跳。跳几趟都无所谓。 ⑥ 待到火势渐歇,家中妇女手持火钳和瓦片(现在瓦片少了,可以用其他容器代替),从火堆里夹出一些未燃尽、带火星的番薯藤条,放入瓦片上,放到“房内”“眠床”下面。(只是夫妻住的“房内”才需要。单身汉的卧室就免了) ⑦ 还是辈分最高的男丁,手持扁担,将火堆往大门方向一打,让火星灰烬散开。 ⑧ 燃放鞭炮。(家中没有扁担的话,可以直接将鞭炮扔进火堆里,火星顿时四溅。) 寓意 因为没有考据,也没有从大人那里听说过“跳火群”的涵义,所以这里仍然是大胆猜测:火历来是驱邪的工具,就像新娘子进门要过火炉一样,跳火群估计也是为了驱逐邪魔、祛除旧年晦气而举行的宗教仪式。夹火星置于床底估计是保留火种的意思。虽说是驱邪祛晦,旧年新年总是要有所传承,如此才是“群龙无首”的大吉卦象啊~~ 最后的打火堆,应该是想放满庭满院火星四溅,象征着红红火火的新年。 封建习俗 “跳火堆”这一习俗严重保留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思想: (1)重男轻女思想。女性是不允许跳火堆的。小女孩例外,可以由其他人抱着一起跳过,保佑小孩子健康成长。但稍稍长大一些后,如果还想跳火堆,大人就会责备说:女孩子家,还不认分 。外人可能无法理解,但其实传统就是这样,大家都习惯了。 (2)长幼有序思想。参加跳火堆的男丁必须按照长幼辈分的顺序跳,切不可颠倒次序。虽然在我们那里,兄弟姐妹之间大多直呼其名,甚至阿叔、阿姑、阿姨有时候都可以直呼名字,同村人虽为同一宗族,却大人小孩一律以名字相称呼,外人总觉得我们那里是蛮荒之地,其实长幼有序的思想在我们那里是得到很好的保留。 现在过年的习俗似乎越来越少了。但只要还有“跳火群”,再冷清的除夕我都会很兴奋。过年时,晋江那里经常下雨,俗话叫“湿年到”,就是“湿除夕”的意思。有时候都得抢在雨歇的片刻赶紧“跳火群”——那种情况下虽然不能跳个尽兴,却也是紧张刺激啊…… |
随便看 |
|
在线学习网考试资料包含高考、自考、专升本考试、人事考试、公务员考试、大学生村官考试、特岗教师招聘考试、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企业人才招聘、银行招聘、教师招聘、农村信用社招聘、各类资格证书考试等各类考试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