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考文言文明确高考文言文试题的特点 |
内容 | 明确高考文言文试题的特点 纵观近十几年的文言文试题,除了在选材方面注重史传类,文质兼美,命题点多,适 合高中生阅读外,还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从考试内容看,文言文测试是“言”“文”并重。这里的“言”,即文言知识, 如实词虚词理解、古今词辨析等;“文”主要指对文意的理解。近三年(1999年)以来的文言文试题,题量 一般是6道,6道题的测试内容分工明确,基本上是前三题注重测试“言”,后三题注重测试“文”,分数 “平分秋色”,各占9分。文言文测试“言文”并重的特点,改变了过去重“言”不重文,实质上仅仅是 古汉语测试的不良倾向,对中学文言文教学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受到了广大中学语文教师的好评。故 这一命题特点一直在文言文命题中保留着。2002年虽然有调整,但阅读部分的命题不会出现大的变化。 2.从测试能力看,文言文测试着重考查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对文意的理解、分析 、概括能力。可能考虑到考生答卷的总书写量和阅卷等多种因素,在题型方面,文言文测试一直采用选择 题,命题的指导思想一直定位在“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而这必须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这是阅读的“ 阶梯”。因此,从测试能力看,对“言”的重视,实质上是考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即利用有关文言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文”的重视,主要是考文意的理解能力,只有个别题目(一般是最后一道题)考 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级分别是B级或C级。这就使考生在掌握较扎实的文言文知识的前提下,感到文言 文试题相对简单,心中有“底”。因而,文言文整体得分情况相对稳定,区分度较好。文言文测试能力的 相对稳定,对中学文言文教学改革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从答案的编制看,文言文测试是题目出在“课外”,答案在“课内”。这里“课 外”的含义一般指“选材”是学生没学过的,题目是没做过的;“课内”的含义可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 指测试的知识是学生“课内”学过的,二是学生可以利用学过的知识加以推断。近几年的文言文选材多出 自封建社会官修的所谓“正史”,如2001年选自《史记·田单列传》,2000年选自《三国志·胡质传》“ 裴松之注”,1999年苏琼选自《北齐书·苏琼传》,1998年李若水选自《宋史·忠义一·李若水》等,以 上史书都列在“二十四史”中。选文内容或忠孝,或法制,或处事高明,或英勇有智谋,或清正廉洁…… 这些都是教材没有出现过的,其包含着的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等积极因素,有一定的教益作用,适合 中学生阅读。高考把学生没学过的内容和课内学过的内容结合起来,非常巧妙地测试出学生课内文言文学 习的水平。例如2001年《田单列传》11题中的实词“拔、附、乘、龙”和12题中的古今词,“反间、南面 、鼓噪、扰乱”等都是课内学过或涉及的,只不过换了一下语境而已。学生可以利用学过的知识推断的题 目,如1991年第18题“顽鲁者亦当矜怜”中“顽鲁”的意思,如果注意到上文的“贤俊者自可赏爱”,二 者是对举比较,则不难据“贤俊”一词推断出“顽鲁”的意思是“愚昧而蠢笨”。 4.文言句子翻译由辨析改为笔译,即由选择题改为语言操作题。如前所述,这是 2002年将增加的新要求,说其“新”,只是与近十几年的高考相对而言,在1990年以前的高考中,文言文 笔译的题目并不少见。增加文言文笔译的好处,一方面体现命题“稳中有变”的原则,另一方面,从测试 的目的看,既考了理解文意,又考了语言表达,可以说一举多得,导向良好。 |
随便看 |
|
在线学习网考试资料包含高考、自考、专升本考试、人事考试、公务员考试、大学生村官考试、特岗教师招聘考试、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企业人才招聘、银行招聘、教师招聘、农村信用社招聘、各类资格证书考试等各类考试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