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虚词解释三 |
内容 | (5)他植者则不然。(《种树郭橐驼传》) 表示让步关系,可译为"虽然"、"倒是"等。例如: (1)美则美矣,抑臣亦有惧矣。(《国语。晋语九》) (2)善则善矣,未可以战也。(《国语。吴语》) (3)巧则巧矣,未尽善也。(《傅子。附录》) “而” (一)连词 作为连词,"而"通常不连接名词或名词性结构,而是连结形容词、动词、形容词或动词性结构、主谓结构、句子等,表示多种逻辑关系。主要有: 1.表示顺承接续关系: 有时是表示两种行为或性质的联系,可译为"就"、"来"等,也可不译。例如: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庄子。秋水》) 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答司马谏议书》) 飘飘乎如遗世而独立,羽化而登仙。(《前赤壁赋》) 坐客乃西顾而叹。(《马伶传》) 有时用在偏正结构里,连结状语和中心语,可酌情译为"来"、"……着"等,也可不译。例如: (1)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庄子。秋水》) (2)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冯谖客孟尝君》) (3)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冯谖客孟尝君》) (4)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前赤壁赋》) 有时表示时间上的承续性,可译为"以后"、"然后".例如: 公入而赋……姜出而赋……(《郑伯克段于鄢》 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也。(《论毅力》) 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李将军列传》) 有时还可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例如: 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李将军列传》) 2.表示逆向转折关系,可译为"却"、"但是"、"然而"、"反而"、"反倒"等: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季氏将伐颛臾》) 吾恐季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季氏将伐颛臾》)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庄子。秋水》) 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论毅力》) 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这耶?(《张中丞传后叙》) 若甚怜焉,而卒以祸。(《种树郭橐驼传》)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前赤壁赋》)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前赤壁赋》) 虽一毫而莫取。(《前赤壁赋》) (二)代词 指代第二人称,用作主语或定语,译为"你"或"你们".例如: 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左传。定公十年》) 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种树郭橐驼传》) “于(於)” 介词 主要用法有以下几种: 1.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事物、内容等,可译为"对"、"向"、"到"等,有时也可不译。例如: (1)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季氏将伐颛臾》) (2)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答李翊书》) (3)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郑伯克段于鄢》) (4)文倦于是,愦于忧,而性懦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冯谖客孟尝君》) 2.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地点、时间等。可译为"在"、"从"、"至"、"到"等。例如: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移其粟於河内。(《寡人之於国也》)――于:可译为"到"、"至".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谏逐客书》)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五代史伶官传序》)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郑伯克段于鄢》) (6)谁习会计,能为文收责于薛乎?(《冯谖客孟尝君》) (7)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前赤壁赋》) (8)列兴化于东肆,华林于西肆。(《马伶传》) (9)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前赤壁赋》) 3.置于形容词或某一结构之后,引出对比的对象,表示二者间的比较,可译为"比……"、"与……比起来"等。例如: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於国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寡人之於国也》)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陈情表》) (许远)与(张)巡同年生,月日后于巡,呼巡为兄。(《张中丞传后叙》) 蕲胜于人而取于人,则固胜于人而取于人矣。(《答李翊书》)――胜于人:超过他人。 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李将军列传》) 4.用于被动句中的动词或结构之后,引入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意义。例如: (1)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2)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庄子。秋水》) (3)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前赤壁赋》) (4)蕲胜于人而取于人,则固胜于人而取于人矣。(《答李翊书》)――取于人:被他人学习效仿。 “以” (一)介词 作为介词,"以"的用法较多且意义复杂,但基本内容是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或凭借,其余用法大多可视为这一其本用法的引申和变化。分别说明如下: 表示凭借 基本用法和意义是表示动作行为以某人、某物为依据或凭借,可译为"用"、"拿"等。 例如: (1)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陈情表》) (2)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五代史伶官传序》) (3)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马伶传》) 有的表示以某事或某种技能为依据或凭借,意义有所虚化,除可译为"用""拿"外,还可译为"凭借"、"依照"、"根据"等。例如: (1)王好战,请以战喻。(《寡人之於国也》) (2)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於国也》) (3)皆以用战为名。(《李将军列传》) (4)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论毅力》) (5)梨园以技鸣者,无虑数十辈。(《马伶传》) 有的表示凭借某种身份、资格或地位从事某事,意义更为抽象。例如: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陈情表》) 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李将军列传》) 其后四岁,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李将军列传》) 表示原因 原因是导致某种结果的逻辑根据,因此此种用法可视为表示凭借用法向更为抽象的事理逻辑方面的延伸和发展,可译为"因"、"因为"、"由于"等,有时也可直接翻译为"凭着"、"凭借".例如: (1)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冯谖客孟尝君》) (2)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陈情表》) (3)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陈情表》) (4)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陈情表》) (5)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答李翊书》) (6)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张中丞传后叙》) 表示带领、带领 可以带领、带领的其实也一定是可以依赖、可为凭借的,因此也与表示凭借的用法有一定的关系,有时甚至也可直接翻译为"凭"、"靠".例如: (1)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诗经。氓》) (2)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张中丞传后叙》) 表示时间 "以"的此种用法相当于"在"、"于",有时可据需要译为"按照".例如: 以元朔五年为轻车将军。(《李将军列传》) 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寡人之於国也》) 表示关涉或处置对象 "以"的此种用法相当于"把"、"让"等。例如: 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卷。(《冯谖客孟尝君》) 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冯谖客孟尝君》) 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冯谖客孟尝君》) 必以其言为信。(《张中丞传后叙》) (二)副词 作为副词,"以"主要表示某种情态或语气。例如: (1)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冯谖客孟尝君》)――以:只有,也就是。 (三)连词 作为连词,"以"的语法功能与"而"类似,只不过通常只用于表示顺承接续的种种关系,可译为"就"、"来"、"而"、"然后"、"而且"等,也可不译出。例如: (1)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郑伯克段于鄢》) (2)今皆解鞍以示不走。(《李将军列传》) (3)且硕茂,蚤食以蕃。(《种树郭橐驼传》)――蚤食以蕃:果实结得早而且结得多。 (4)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前赤壁赋》) (5)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前赤壁赋》) (6)马伶复为严嵩相国以出。(《马伶传》) (四)动词 "以"作为动词,常见的是"认为"、"以为"的意思。例如: |
随便看 |
|
在线学习网考试资料包含高考、自考、专升本考试、人事考试、公务员考试、大学生村官考试、特岗教师招聘考试、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企业人才招聘、银行招聘、教师招聘、农村信用社招聘、各类资格证书考试等各类考试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