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
教学目标: 1 、学习生字词,还要通过读课文,懂得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 2、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读课文,懂得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 教学过程: 教 学 过 程 生成与反思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愿意做个好孩子吗?你们知道什么样的孩子才算一个好孩子呢? (引出课题《好孩子》)。 让我们来看看,这篇课文里讲了哪几个好孩子?他们好在哪里? (二)初读课文。 1、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回答“谁是好孩子”。 3、指名分段试读课文,读后评论。 4、自读课文 提出要求:(1)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出现几幅图? (2)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3)课文中讲了哪两个孩子? (三)理解课文。 1、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说说通过读你知道了什么? (2)再读第一段。 2、导读第二至四自然段。 (现在我们看看奶奶的担心对不对?) (1)轻声读第二至四自然段。 (2)议答: ①第一个回到家的是谁?她敲门的声音怎样,这是拟声词。 ②奶奶看见小玲衣服淋湿了,为什么很奇怪?理解“奇怪”。(通过读课文,使学生明白:小玲忘了带雨伞,奶奶以为她一定要淋湿了,但小玲衣服一点都没湿,所以她很奇怪。) ③奶奶说谁是好孩子?奶奶是怎样称赞小梅的? ④为什么说小梅是个好孩子? (3)指导朗读奶奶和小玲说的话。 3、自学第五至七自然段。 (1)自由读,想想这几段讲谁是好孩子,为什么? (2)汇报自学情况。 (这几段讲京京也是个好孩子。因为京京虽然自己湿透了,但他把雨伞借给了路远的同学,京京主动关心别人,因此说他也是个好孩子。) (3)指导朗读奶奶和京京说的话。 (四)练习分角色朗读全文。 (五)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讲的是两个孩子在雨天帮助同学的故事。赞扬了他们助人为乐的精神。 (六)扩展练习。 在生活中你是好孩子吗?你是怎么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