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汉语字词  英语词汇  考试资料  写作素材  旧版资料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考试资料:

 

标题 西北师范大学2014年硕士生入学考试《环境学概论》科目大纲
内容
    科目代码:949
    一、考核要求
    考生应能:1.准确掌握在经济地理学方面有关概念;2.准确掌握在经济地理学方面的有关理论和分析方法;3.运用经济地理学方面的有关概念、理论和方法分析现实的经济问题。
    二、考核评价目标
    高等学校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录取者具有基本的专业基础知识素养,并有利于本校人文地理等相关专业择优选拔。
    三、考核内容
    第一章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第三节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第四节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础概念
    区位与区位理论;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
    第二节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第三节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第四节交通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交通要素及其内涵;运费成本、交通便捷程度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第一节杜能农业区位理论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背景与目的;杜能农业区位理论前提,形成机制,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理;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应用研究及在农业地理学、经济学上的意义、理论的局限性
    第二节韦伯工业区位论
    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韦伯工业区位论理论概要、基本概念(区位因子,一般因子,特殊因子,集聚因子与分散因子);韦伯工业区位论理论前提三个阶段;韦伯工业区位论理论重点(运费指向论,劳动力成本指向论,集聚指向论);韦伯区位理论的应用研究;韦伯区位论的意义及理论的局限性
    第三节其它工业区位理论
    帕兰德的区位理论;胡佛的区位理论(运输费用理论运费结构,送达价格、市场地域与区位选择);廖什的区位理论
    第四节区位的行为主义分析
    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普雷德的行为矩阵
    第四章商业和服务业区位论
    第一节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形成的背景;中心地、中心性、货物的供给范围、中心地等级的概念;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市场原则、交通原则、行政原则与中心地系统以及三原则适合的条件);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零售业区位论
    影响零售业区位决策的基本因素;零售业区位模型;零售引力模型
    第三节服务业区位论
    服务业的类型与区位特征;服务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分析;服务业区位选择的理论(中心地理论;集聚理论)
    第五章多部门企业(公司)区位
    第一节企业增长的空间轨迹
    企业增长动因及战略与方法;企业的空间扩张(增长过程、增长阶段、扩张规律);中国特殊环境下的企业空间扩张
    第二节企业空间演变模式
    沃茨、泰勒、哈坎逊、迪肯的企业空间扩张模式;各模式的比较及在中国应用
    第三节公司组织结构类型及其空间特征
    第六章跨国公司区位
    第一节跨国直接投资区位选择
    跨国直接投资原因(产品周期理论、折衷理论);跨国投资的国别选择;跨国投资的微观区位选择
    第二节跨国公司不同组分的区位选择
    第三节跨国公司对投资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跨国公司与投资地联系的理论分析(生产链、所有权关系系统、组织链);跨国公司对投资地经济发展的影响特点;跨国公司与投资地的相互作用关系;影响跨国公司与投资地关系的主要因素
    第七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
    第一节区域经济结构(产业结构)
    区域产业分类;区域产业结构模式(主导产业选择、关联产业配套、基础性产业配套、潜导产业及支柱产业发展);区域产业结构演进机制及理论(配第—克拉克定理、库兹涅茨法则、霍夫曼定理、雁行形态说);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
    第二节区域空间结构
    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经济意义;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极核式、点轴式、网络式);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弗里德曼、陆大道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区位指向、集聚与扩散机制、集聚与扩散的关系);空间近邻效应
    第三节农村工业化与农区发展
    农村工业化的特征;中国农村工业化的特殊环境;农村工业化对区域空间结构的影响
    第四节技术创新与区域结构变迁
    技术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对区域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技术创新的空间差异与区域经济格局变化;区域创新网络
    第八章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区域经济增长因素;区域经济增长机制(区域增长极理论、循环积累因果原理乘数作用和加速原理);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胡佛—费雪尔、罗斯托以及我国学者提出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第二节经济地域综合体
    经济地域综合体概念、特点、类型、结构;经济地域综合体理论的现实有效性评价
    第三节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
    产业集群的概念、类型、形成与演化机制以及对区域空间结构变迁的影响
    第四节经济区与区域管制
    经济区的概念、基本特征、类型;区域管制
    第九章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
    第一节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
    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梯度推移学说;中心—外围理论;区域相互依赖理论
    第二节区际经济联系的学说及理论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空间相互作用发生的前提条件、空间相互作用的测度);区域分工理论(成本学说、要素禀赋学说、新贸易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区域合作理论(基本原则、类型)
    第三节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
    区域经济差异概念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区域经济差异的可控性分析;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涵义、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
    第十章经济活动全球化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
    第一节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
    科学技术进步及跨国公司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内在机制;国家的经济干预调节及作用;
    第二节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特点
    第三节经济活动全球化趋势
    第十一章经济活动全球化的产业分析
    第一节汽车工业
    第二节纺织服装业
    第三节服务业(金融业)
    十二章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区域影响
    第一节经济全球化不同观点之争
    关于经济全球化概念的争论;超级全球化主义者与其反对者的争论;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国际化;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地理区位
    第二节全球化与地方化
    全球化与地方化的矛盾与统一;跨国公司地方化策略
    第三节发展中国家的机遇与挑战
    第十三章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
    第一节公司(企业)调查及分析方法
    企业问卷调查及定量分析;企业案例调查及定性分析
    第二节经济地理区域及部门分析方法
    区域经济地理条件评价方法(离差分析法、极差标准化方法、理想值分析法、等级序列分析法);城市发展条件与发展潜力的综合评价方法(加权综合指数法、理想值加权分级法);区域人口、就业和经济活动模型分析(单一经济要素、两个影响、多个因素影响下的分析与预测);区域经济活动分析模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回归估计;基本经济模型;投入—产出模型);项目评估与方案优选
    第十四章经济地理学理论新进展
    第一节经济地理学的文化与制度转向
    第二节经济学家的新经济地理学
    第三节中国经济地理学理论创新思路
    参考书目:1、李小建主编,《经济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2、杨万钟,《经济地理学导论》(修订第4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更多学历考试信息请查看学历考试网
随便看

 

在线学习网考试资料包含高考、自考、专升本考试、人事考试、公务员考试、大学生村官考试、特岗教师招聘考试、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企业人才招聘、银行招聘、教师招聘、农村信用社招聘、各类资格证书考试等各类考试资料。

 

Copyright © 2002-2024 c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6 7:1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