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汉语字词  英语词汇  考试资料  写作素材  旧版资料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考试资料:

 

标题 2014年苏州科技学院环境学院环境学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
内容
    一、考试范围:
    第一章 环境学原理
    1.1环境科学-环境问题
    环境科学研究的起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题。
    环境科学问题科学的内涵——为解决环境问题而产生;长期缺乏基础理论。
    环境科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必要性——指导实践;明确学科地位;指导学科发展。
    1.2环境多样性原理
    自然环境多样性
    类需求与创造的多样性
    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多样性
    环境多样性的内涵和意义
    1.3人与环境和谐原理
    环境问题的表现和内涵
    人与环境和谐的五个台阶的内涵
    人与环境和谐的量度
    人与环境和谐原理
    1.4规律规则原理
    规律的内涵、特征
    规则的内涵、特征
    规律规则原理的内涵及其理解
    1.5五律协同原理
    五类规律
    环境规律的概念和内涵
    环境规律与其它规律的区别和联系
    五律协同原理内涵
    1.6环境科学战略思考
    环境基本原理内涵总结
    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任务
    环境科学学科结构
    环境科学战略思考
    学习要求:了解环境科学的起源;了解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任务;了解环境问题及其危害;掌握环境学四个基本原理;掌握环境科学知识结构体系;思考有关环境科学发展的战略问题。
    重点掌握:环境学四个基本原理;环境科学知识结构体系。
    第二章 人口与环境
    2.1人口发展的五律解析
    2.2中国人口发展特征
    2.3中国人口发展趋势
    2.4人口调控与环境
    重点掌握:影响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中国人口变化特征;人口调控对策。
    第三章 大气环境
    3.1大气概述
    大气的成分
    大气结构
    大气运动
    大气边界层的主要特征
    3.2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的概念
    大气污染源
    大气污染物及其危害
    几种典型的大气污染:煤烟型大气污染、交通型大气污染、酸沉降污染
    成因、条件、特征和典型案例
    大气污染的危害
    3.3大气污染控制
    大气污染控制策略
    清洁能源(各种能源的利用对大气污染影响的差异,清洁能源发展策略和方向)
    绿色交通(合理的交通规划和清洁的交通工具)
    末端治理(技术)
    环境自净(生态环境建设)
    3.4全球大气环境变化
    3.4.1全球变暖
    温室气体与全球气候
    全球变暖的影响
    控制温室气体的对策
    3.4.1臭氧层破坏
    臭氧与臭氧空洞
    臭氧层破坏的原因
    臭氧层破坏的危害
    臭氧层保护
    学习要求:掌握大气的组成与分成;掌握大气边界层特征,尤其是与污染有关的大气状态和运动;掌握大气污染的来源、污染物类型及其危害;掌握主要的大气污染类型、特征、成因;了解大气污染的危害;掌握主要能源利用与环境的关系;理解大气污染控制策略;掌握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了解全球变暖的影响;掌握气候变暖与温室气体的关系;掌握臭氧对于人类的意义,掌握臭氧层破坏的原因;了解臭氧层保护的相关行动;掌握我国能源利用形势,掌握主要能源利用的五律协同分析方法和结论。
    重点掌握:大气边界层特征;大气状态、运动与大气污染;大气污染产生的条件;大气污染类型及其特征;大气污染控制策略;全球气候与温室气体的关系;臭氧层保护行动;主要能源的五律协同分析。
    第四章 水环境
    4.1地球上的水
    4.1.1水的形成
    4.1.2水的分布
    4.1.3水的循环
    (1)水的自然循环
    (2)水的社会循环
    4.1.4人与水的关系
    (1)生活用水
    (2)生产用水
    (3)生态用水
    4.2水资源
    4.2.1、水资源的基本含义
    (1)水资源的含义
    (2)水资源的特性
    4.2.2水资源短缺
    (1)全球的水资源短缺
    (2)我国的水资源短缺
    4.2.3水资源开发与利用对策
    (1)开源:南水北调工程
    (2)节流:节水的对策
    (3)治污
    (4)综合管理
    4.3水灾害
    4.3.1洪水灾害
    (1)洪灾的危害
    (2)洪水的成因
    (3)防洪减灾战略与措施
    4.3.2干旱灾害
    (1)旱灾的危害
    (2)干旱的成因
    (3)旱灾的减灾措施
    4.4水污染
    4.4.1天然水的化学性质
    4.4.2水污染的主要来源
    (1)点污染源
    (2)面污染源
    4.4.3主要水污染物及其环境效应
    4.4.4水污染的特征
    (1)地表水污染特征
    (2)地下水污染特征
    (3)海洋污染特征
    4.4.5水污染控制
    (1)水污染控制模式
    (2)污染的源头控制
    (3)污水的人工处理
    (4)尾水的生态处理与资源化
    (5)尾水的自然处置
    学习要求:了解地球上水的存在状况;了解水的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掌握水资源的概念,了解我国水资源短缺状况;掌握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策;掌握水资源“开源、节流,治污为本,加强综合管理”的策略体系;了解中国水灾害及灾害影响;掌握不同地区防洪减灾战略与措施;了解旱灾防控策略;掌握水污染概念;掌握天然水的化学性质;掌握水污染来源分析;掌握主要水环境污染及其环境效应;掌握主要水污染特征;掌握水污染控制模式,熟练掌握水污染三级控制的内容和内涵;掌握运用五律协同原理分析水污染、研究设计水污染控制对策的方法。
    重点掌握: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策;防洪减灾战略与措施;水环境污染与主要水环境污染物及其环境效应;水污染特征;水污染源;水污染控制对策;三级控制策略。
    第五章 土壤环境
    5.1土壤概述
    5.1.1土壤的形成
    5.1.2土壤的形态特征(剖面与结构)
    5.1.3土壤的物质组成及性质
    (1)土壤的物质组成(矿物质、有机质、空气和水)
    (2)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
    5.2土壤的污染与防治
    5.2.1土壤污染的概念
    5.2.2土壤污染的特点及其污染来源
    5.2.3主要土壤污染物及其危害
    5.2.4主要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5.2.5土壤污染防治
    学习要求:了解土壤的基本常识,掌握与土壤污染相关的土壤组成、结构、物理化学性质等;掌握土壤污染的概念、特点,掌握主要土壤污染物及其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特征;掌握土壤污染以防为主的防治策略。
    重点掌握:与土壤污染相关的土壤组成、结构、物理化学性质;掌握主要土壤污染物及其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转化特征,掌握土壤污染防治思想。
    第六章 物理环境
    6.1声学环境
    6.1.1噪声概述
    6.1.2噪声来源
    6.1.3噪声危害
    6.1.4噪声控制
    6.2电磁辐射
    6.2.1电磁辐射的来源
    6.2.2电磁辐射的危害
    6.2.3电磁污染的控制
    6.3放射性污染
    6.3.1放射性污染来源
    6.3.2危害和影响
    6.3.3放射性污染的分类
    6.3.4放射性污染的控制
    6.4光污染
    6.4.1光污染及其来源
    6.4.2光污染的危害
    6.4.3光污染的控制
    6.5热污染
    6.5.1热污染的类型
    6.5.2热污染的危害
    6.5.3热污染控制
    学习要求:掌握各种物理性污染的概念、内容、特征和危害;掌握噪声污染防治的主要方法;了解其它物理性污染的防治方法;掌握热污染的控制途径。
    重点掌握:噪声污染特征、危害、防治对策;热污染的原因、防治对策。
    第七章 生物环境
    7.1生物多样性
    7.1.1生物多样性
    7.1.2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7.1.3生物多样性保护
    7.2生物安全
    7.2.1食品安全
    7.2.2转基因技术的生物安全
    7.3生物污染
    7.3.1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循环
    7.3.2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归宿
    7.3.3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7.3.4污染对种群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学习要求:掌握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意义,掌握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策;了解食品安全与生物安全的概念、影响因素等;掌握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归趋过程,了解一些主要污染物的生物环境行为;了解一些主要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变化与归宿,掌握主要污染物对生物、生态系统的影响。
    重点掌握: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人类活动对生物及生态系统的影响;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主要污染物对生物、生态系统的影响。
    第八章 人居环境
    8.1人居环境的发展和类型
    8.1.1人居环境的发展历程
    8.1.2理想人居环境的探索
    8.1.3人居环境的类型和差别
    8.2城市人居环境
    8.2.1自然环境
    8.2.2人工环境
    8.2.3人文环境
    8.3人居环境舒适度评价
    8.3.1从城市生活居住环境的角度进行评价
    8.3.2从人居环境的角度进行评价
    8.3.3从生态环境和生态学的角度进行评价
    学习要求:了解人居环境发展历程;熟悉掌握理想人居环境的内涵和探索历程;熟悉掌握城市人居环境的构成、要求;掌握人居环境舒适度内涵;了解主要的人居环境舒适度评价方法。
    重点掌握:人居环境的概念;理想人居环境内涵及其探索历程;城市人居环境的内容;人居环境的舒适度内涵。
    第九章 景观环境
    9.1景观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9.2自然景观
    9.2.1自然景观的构成与分类
    9.2.2自然景观的欣赏
    9.3人文景观
    9.3.1人文景观的构成与分类
    9.3.2人文景观的欣赏
    学习要求:掌握景观环境的概念的分类;了解自然景观的构成与分类,了解自然景观欣赏的内容;掌握人文景观的构成与分类;了解景观生态学在景观环境研究中的作用。
    重点掌握:景观环境的概念及分类;景观生态学常识。
    第十章 可持续发展
    10.1可持续发展的由来
    10.1.1早期的反思——《寂静的春天》
    10.1.2一服清醒剂——《增长的极限》
    10.1.3第一次环境会议——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10.1.4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我们共同的未来》
    10.1.5重要的里程碑——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10.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
    10.2.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10.2.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0.2.3可持续发展的实施途径
    学习要求:了解环境科学思想发展历程;掌握可持续发展思想发展历程中的代表人物、代表事件、代表著作和代表文件;熟悉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了解可持续发展在世界范围内的实践。
    重点掌握:可持续发展的由来,关键人物、事件、著作、国际会议和文件;可持续发展基本理念。
    学习网站:
    http://tres.nju.edu.cn/msmk/Courses/hjx/index.htm
    教材:《环境学》,左玉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第一版
    更多学历考试信息请查看学历考试网
随便看

 

在线学习网考试资料包含高考、自考、专升本考试、人事考试、公务员考试、大学生村官考试、特岗教师招聘考试、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企业人才招聘、银行招聘、教师招聘、农村信用社招聘、各类资格证书考试等各类考试资料。

 

Copyright © 2002-2024 c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4: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