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滁州学院2015年小学教育专业“专升本”招生考试纲要教育学综合知识与运用 |
内容 | 易贤网网校上线了! >>>点击进入<<< 网校开发及拥有的课件范围涉及公务员、财会类、外语类、外贸类、学历类、 职业资格类、计算机类、建筑工程类、等9大类考试的在线网络培训辅导。 一、考核的性质和任务 教育学是教师教育类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它是人们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来的,关于如何培养人的一门科学。教育学综合知识考试要求考生对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所需的背景性知识、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有基本认知和应用能力,考核考生分析、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考生从事小学教育专业本科阶段学习所具备的基本素养。 二、考核目标和要求 1.了解:要求考生对所列知识的含义及其背景有正确的理解。 2.掌握:要求考生系统地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对所涉及的领域或者问题能够清楚地知道来龙去脉,前因后果。 3.运用:要求能运用所列知识分析和解决较为复杂的或综合性的问题。 三、考试范围与要求 第一章 绪论 (一)了解: 1.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过程 2.教育学及教育科学体系、基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3.教育学科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 (二)掌握: 1.教育的内涵及构成 2.教育学科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观点或著作等 (三)运用: 1.教育的本质属性 2.学习和研究基础教育学的意义 第二章 基础教育功能 (一)了解: 1.教育功能的研究取向和概念界定 2.教育功能的特征、分类和演变历程 (二)掌握: 1.教育功能、教育价值与教育目的三者的相互关系 2.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 3.个体发展的内涵和一般规律 (三)运用: 1.基础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2.个体发展与遗传、环境、基础教育、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第三章 基础教育目标 (一)了解: 1.基础教育的性质和任务 2.我国的教育目的、我国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 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 4.素质教育及其特征 5.基础教育改革的意义 (二)掌握: 1.教育目的的概念 2.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的关系 3.全面发展的教育各组成部分的关系 4.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5.义务教育的定义 (三)运用: 1.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 2.义务教育的实施策略 3.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第四章 基础教育的德育 (一)了解: 1.学校德育的意义 2.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德育内容 3.德育的途径 (二)掌握: 1.德育的内涵 2.德育过程的实质和基本矛盾 (三)运用: 1.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2.德育的各项原则 3.德育的各种方法 第五章 基础教育的教师 (一)了解: 1.教师的概念及其角色定位 2.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3.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理论 (二)掌握: 1.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2.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3.良好师生关系的表现 (三)运用: 1.教师的职业素养 2.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第六章 基础教育的学生 (一)了解: 1.学生的地位 2.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教育 3.中小学生发展的时代特点 4.现代学习方式的特征 (二)掌握: 1.学生的本质属性 2.学习方式的概念 3.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几种现代学习方式 (三)运用: 教师帮助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的基本原则 第七章 基础教育的课程 (一)了解: 1.课程的内涵及其理论 2.现行基础教育课程结构及其特点 3.基础教育课程安排 (二)掌握: 1.课程的类型 2.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等课程形式 3.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走势 (三)运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 第八章 基础教育的教学基本原理 (一)了解: 1.我国中小学教学目标 2.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二)掌握: 1.教学的含义、地位和作用 2.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和实质 3.我国中小学教学模式 (三)运用: 1.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2.教学原则 第九章 基础教育的教学实施 (一)了解: 1.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 2.教学组织形式及其演变 3.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方法的新探索 (二)掌握: 1.教学设计的含义、特征、依据、程序等 2.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含义 3.我国教学的组织形式 4.教学操作程序 5.教学艺术的含义、特点及内容 (三)运用: 1.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方法 2.提高教学艺术的策略 第十章 基础教育评价 (一)了解: 1.教育评价的发展历程及其作用 2.教育评价的一般过程 3.班主任工作评价 (二)掌握: 1.教育评价的概念、类型 2.基础教育评价的方法 3.学生评价的概念和特点 4.教师评价的概念和特点 (三)运用: 1.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学生思想品德评价 2.教师课堂教学评价 第十一章 基础教育班级管理 (一)了解: 班级的概念及特点 (二)掌握: 1.班级管理的概念、特点及任务 2.班级管理的内容 (三)运用: 班级管理的方法 第十二章 基础教育科学研究 (一)了解: 1.基础教育科学研究的特点 2.基础教育科学研究的时代意义 (二)掌握: 1.基础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类型 2.基础教育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三)运用: 基础教育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四、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 闭卷,笔试。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限定用时150分钟。 (二)试题类型 ①填空题;②选择题;③名词解释;④判断题(判断对错,并说明原因。注意:对错都要做出说明。);⑤问答题;⑥论述题;⑦材料分析题。 心理学综合知识与运用 一、考核的性质和任务 心理学是探讨心理学基本原理和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的一门学科,作为教师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心理学通过对人的心理活动的研究来揭示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为学生未来从事基础教育教学工作奠定基础。心理学综合知识考核要求考生对心理学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有基本认知和应用能力,了解未来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考核考生分析、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考生从事从事小学教育专业具备的基本素养。 二、考核目标和要求 1.了解:要求考生对所列知识的含义及其背景有正确的理解。 2.掌握:要求考生系统地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对所涉及的领域或者问题能够清楚地知道来龙去脉,前因后果。 3.运用:要求能运用所列知识分析和解决较为复杂的或综合性的问题。 三、考试范围与要求 第一章 绪论 (一)了解: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3.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二)掌握: 1.心理学的目标 2.科学心理学的产生 3.科学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学派及其主要观点 (三)运用: 1.心理活动过程及其相互关系 2.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第二章 心理的神经生理基础 (一)了解: 1.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 2.大脑皮层的功能 3.主要的学习理论 (二)掌握: 1.大脑两半球功能一侧化 2.反射、反射弧、两种信号系统、学习的定义 3.学习的主要特征 4.顿悟的含义及基本原理 (三)运用: 1.经典性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区别与联系 2.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和基本规律 3.观察学习的基本特征和过程 第三章 意识和注意 (一)了解: 1.意识的概念、状态及特征 2.睡眠的阶段以及与梦的关系 3.注意和意识的联系与区别 (二)掌握: 1.自我意识的概念 2.注意的概念及其特征 3.注意的功能和外部表现 (三)运用: 1.注意的种类 2.注意的品质 3.注意的认知理论及其运用 第四章 感觉和知觉 (一)了解: 1.感觉的概念及其分类 2.知觉的概念及其分类 3.错觉及其种类 (二)掌握: 1.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2.感受性及感觉阈限的含义 3.知觉的特征 4.观察的定义及其特征 (三)运用: 1.感觉的规律及其运用 2.知觉的规律及其运用 3.观察力的培养方法 第五章 记忆 (一)了解: 1.记忆的类型及神经生理机制 2.记忆的组织 (二)掌握: 1.记忆的测量 2.遗忘的原因 3.记忆的品质 (三)运用: 1.遗忘的含义及其规律 2.三种记忆系统 3.影响记忆的因素 第六章 思维 (一)了解: 1.思维的含义及特征 2.思维和感知觉、语言的关系 3.推理的含义及其分类 4.问题及问题解决的概念 (二)掌握: 1.思维的种类及过程 2.概念的含义、种类与功能 3.影响概念形成的因素 4.问题解决的过程 5.创造性思维的含义、特征及基本过程 (三)运用: 1.科学概念的掌握方法 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3.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法 第七章 表象和想象 (一)了解: 1.表象的含义及特征 2.表象的相关理论 3.表象与想象的区别与联系 (二)掌握: 1.表象的种类 2.想象的含义及功能 3.再造想象的形成与发展的基本条件 4.幻想的基本特征与形式 (三)运用: 1.想象的种类 2.想象规律的运用 3.创造想象的形成与发展的基本条件 第八章 言语 (一)了解: 1.言语的功能与特征 2.言语产生的生理机制及过程 3.言语感知的分类 (二)掌握: 1.语言和言语的含义及其关系 2.言语的种类 3.言语理解的含义及阶段 (三)运用: 1.儿童言语发展的基本阶段 2.言语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评价 第九章 情绪和情感 (一)了解: 1.情绪和情感的概念及其关系 2.情绪的生理机制 (二)掌握: 1.情绪的功能 2.情绪的相关理论 3.情绪智力的含义 (三)运用: 1.情绪和情感的分类 2.调节和控制负面情绪的方法 3.培养健康情绪的方法 第十章 意志 (一)了解: 1.意志的概念及其特征 2.动机冲突的含义及类型 3.挫折的含义及其产生原因 (二)掌握: 1.意志与认知、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2.意志行动过程 3.意志品质的特性 (三)运用: 1.提高挫折承受力的方法 2.培养良好意志品质的方法 第十一章 动机 (一)了解: 1.动机的含义及产生条件 2.动机与需要的关系 3.生理性动机的分类 (二)掌握: 1.需要的含义及分类 2.动机的功能及分类 3.社会动机的分类 (三)运用: 1.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观点及评价 2.成就动机的含义及影响因素 第十二章 气质和性格 (一)了解: 1.气质的特征 2.气质的相关理论 3.性格和气质的测量 (二)掌握: 1.气质、性格的含义 2.性格的基本特征及其分类 3.性格的相关理论 (三)运用: 1.气质与性格的区别与联系 2.典型气质类型的特征 3.性格形成的影响因素 第十三章 能力 (一)了解: 1.能力与知识和技能的区别与联系 2.技能的含义及特征 3.动作技能的结构及形成 (二)掌握: 1.能力的含义及种类 2.智力的相关理论 3.熟练与习惯的区别和联系 4.常见的几种智力测验 5.能力发展的趋势 (三)运用: 1.练习的起伏及其产生原因 2.智力技能的形成 3.对智力测验的看法 4.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 第十四章 社会态度与社会行为 (一)了解: 1.态度形成的相关理论 2.印象形成和刻板印象的概念 3.人际关系的概念及测量 (二)掌握: 1.态度的含义与功能 2.归因的概念及相关理论 3.群体和群体规范的概念 4.从众和服从的概念及关系 5.群体的作用和特征 (三)运用: 1.印象形成过程中的有关心理效应 2.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3.从众行为的表现及影响因素 4.影响服从行为的因素 四、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 闭卷,笔试。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限定用时150分钟。 (二)试题类型 ①填空题;②选择题;③名词解释;④判断题(判断对错,并说明原因。注意:对错都要做出说明。);⑤问答题;⑥论述题;⑦材料分析题。 滁州学院小学教育专业“专升本”技能科目考核纲要 一、考核性质与任务 教学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师范生以后的就业和育人能力,而提高师范生的教学技能不仅是师范生入学后需着力强化的问题,也是师范生选拔过程应该考虑的一个问题。小学教育专业“专升本”技能科目考核在于考查考生的相关教学技能的已有水平,为基础教育选拔优秀人才并使之成为卓越师资。 二、考核项目与分值 滁州学院小学教育专业“专升本”技能科目为汉字书写(钢笔字),考核分值50分。 三、考核标准与过程 1、考核标准 (1)书写(15分):格式标准、规范,必须用正楷或行楷书写,笔画清楚到位,无错别字、漏字、多字。 (2)结构(15分):结构合理,笔画流畅,明亮度高,力量感强,分布匀称。 (3)字形(10分): 章法自然,整体感观舒适,字形大小适中;字迹清楚、优美。 (4)效果(10分):美观大方,卷面整洁,无涂改。 2、具体要求 (1)书写内容从中小学教材古诗文中抽签选取,约50字。书写时间20分钟。 (2)考试自备钢笔或中性笔,书写纸张由我校提供。 (3)独立书写,不得携带字贴、字典或词典等进入考场。 (4)小学教育专业“专升本”理论科目考核第二场考核结束后随即进行该科目考核。 更多学历考试信息请查看学历考试网 |
随便看 |
|
在线学习网考试资料包含高考、自考、专升本考试、人事考试、公务员考试、大学生村官考试、特岗教师招聘考试、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企业人才招聘、银行招聘、教师招聘、农村信用社招聘、各类资格证书考试等各类考试资料。